•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水中之刀的困局

    时间:2021-06-29 20:03: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水中刀》是著名导演波兰斯基的长片处女作,也是为他带来国际声誉的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当中,波兰斯基大量地运用了符号化的隐喻以及非符号化隐喻,而“水中刀”的意象隐喻就是关系到情节走向的一条“紧密的线”,同时三人之间的或对抗或制约的关系则成为了故事一张“联系的网”,这几个关系对于整个故事起到了符号化的隐喻。
      关键词:水中刀;隐喻符号;社会转型
      著名导演波兰斯基的长篇电影《水中刀》于1962年正式问世,作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这部电影奠定了波兰斯基走向艺术殿堂的奠基和其独特风格的标杆。故事背景发生在冷战时期的波兰。在这个时期,不仅仅是波兰乃至欧洲以及全世界的政治都处于激烈的变化之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对于陈旧的政治体制不满,通过各种形式与手段发泄出来,例如美国的“嬉皮士运动”;法国的“五月风暴”;还有日本的“赤军事件”,各国政治运动风起云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停滞相互厮杀,不分高下。
      作为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巨大牺牲的波兰,他们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全境沦为了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和保卫祖国的苏联的主战场,国内的经济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条件急需和平重建,然而战争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仿佛阴影紧随波兰。
      面对激烈的社会转型,年轻的电影人逐渐的找出了一种适度的现实主义的方法,与老一代导演瓦伊达的浮华精致的“巴洛克”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年轻一代的导演波兰斯基却逐步的摒弃了同时代的现实主义风格,转向了一种以强烈的戏剧感,技巧华丽的方式来进行电影拍摄。
      转型中的社会动荡带给人们无形的禁锢和不安全感,令众多电影人不敢放开手脚,但是波兰斯基借助隐晦的表达方式在《水中刀》展现导演对未来的自我思考。电影之中存在三对较为明显的隐喻:①年轻人与中年人的冲突;②漫无目的的航行;③人们的挫折感。
      《水中刀》首先展示了丈夫带着妻子驾驶小轿车前往海边的场景,这个单一的场景中丈夫驾驶着汽车,听着自己喜欢的节目,对于妻子则不闻不问。时闪时现的树叶的阴影打在了汽车的前窗,有趣的是,妻子的脸在阴影的覆盖下时隐时现。喋喋不休的丈夫终于和妻子交换驾驶座后,两人继续上路,丈夫还是压制着妻子,直到年轻的旅行者意外闯入。丈夫半是带着炫耀半是带着怜悯允许年轻人与他们同行,直到他们一起上了私家游艇。故事才真正的开始——两个男人的对抗正式拉开序幕。
      两人的对抗恰似二战结束后波兰独裁专制体制所受到的公开反抗。曾经有评论家这么说道,谁有这个权力去规范、去改写他人己经存在的人生阅历?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存在,那么还有谁能使自己或他人确信无疑:我,是一个有着正常智力,普通判断力与人权的人?因为你甚至不能对自己的回忆和动机有控制权。同样的,对于权利和地位的渴望是通过丈夫和这位年轻人之间持续不断的对立与冲突来表现的。年轻人曾经在试图在丈夫和妻子在水中游泳时独立操控这艘船,但不幸的是帆船只在原地打转乃至失去控制,缆绳在空中四下飞舞,就在这岌岌可危之时,丈夫冲上了帆船,推开年轻人,自己拉住缆绳。很快在丈夫的控制下,帆船奇迹般的回复原装,丈夫重新掌握了控制权。此时的丈夫得意洋洋,看起来活像一个独裁者,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他的粗暴和独断才避免了一次危险的事故,与此同时,丈夫的行为和举止有意无意伤害了年轻人的自尊心。就像当时的波兰社会高高在上的统治集团,虽然被来自东方的苏联所控制,但是他们自身日积月累的治理国家的能力并不能否认,甚至在某些时候,强硬的手段和老练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下层人民,间接带领波兰有惊无险的跨过各种艰难困境。然而,丈夫嘲笑年轻人时,却丝毫没有考虑到他在起风时曾经多么努力地想要控制这艘船,就像人民为了国家做出的牺牲,不被上层人士重视甚至轻视,一切努力都是不相干,没有意义的。
      繼续出现的对比隐射意识形态的斗争就是核心物件——小刀。年轻人一直将刀带在身边,而且他擅长利用小刀做一些危险和刺激的事情,虽然在掌控风帆的行为上,年轻人处于下风,但是随后年轻人利用小刀玩起了一些惊险刺激的小游戏时,丈夫被年轻人矫捷的身手所吸引,并且接过小刀,试图像年轻人一样玩弄之时,却意外发现自己的身手确实不如年轻人一般矫捷。年轻人仿佛就是人民中的一员:既然公开的政治场合人民处于劣势,毫无话语权和管控的能力,那么就应该在另外的领域另起炉灶——而这正好是上层精英所不擅长的。自己发明一个属于下层人民的舞台,拥有了独立话语权后,那么传统的由单一统治者或某个统治集团制定的规则的权利话语模式不能百分之百解决所有问题。
      除了冷战时期的困难情形与挫败感有关联之外,妻子对她丈夫的不满也与此相关,她不满丈夫傲慢的态度以及对年轻人不断的挑衅和在欺骗她得手之后洋洋自得的优越感。
      不过总体来讲波兰民众是顺从于政府的,他们只是尝试着用非暴力的方式来使个人的意志获得尊重。就像妻子,从不过问她丈夫的行为,她尊重他的权威和裁判。丈夫和年轻人之间有着持续的意志的较量,就像政治意图和社会观的碰撞,通常也包含着性别意识上的对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丈夫傲慢的态度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引起了他和年轻人之间的摩擦,可到头来挫败的却是丈夫自己和妻子,可丈夫没有意识到这种挫败,他还在乐此不疲的挑起争端,可以说,正是持续的争端贯穿了本片。
      除去显而易见的符号隐喻,波兰斯基还在利用场面调度中人物位置的关系来达到隐喻的目的的,即非符号化隐喻。在这样一艘狭长的帆船上拍摄各种角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现实中,一条船上三个人物的位置关系是比较简单的,但波兰斯基通过摄影机不同的取景让观众看到了这三个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当丈夫和年轻人处在同一个画而中到时,多数情形是丈夫处于前景,而年轻人处在后景,或者丈夫站在高处,年轻人站在低处,这样丈夫明显比年轻人显得高大,具有压倒性的气势。丈夫和年轻人之间的较量其实最终都是指向妻子,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三个人物共同出现在画而上的时候,妻子大多数是处在两个男人的中间,她身穿泳衣,丰满而性感,仪态万方地在两个男人中间穿梭,吸引着他们的目光,尤其撩拨着年轻人躁动的心。最值得注意的是,摄影机还常常将其中一个男主角的半个身子置于前景,而后景中则是女人和另一个男主角,这显示出一种偷窥的效果,年轻人偷窥夫妇二人的生活,丈夫也偷窥年轻人和妻子的举动,同时更暗示女人与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波兰斯基正是这样通过巧妙地丈夫排人物的位置以及摄影机特殊的视角来达到隐喻的口的,从而增加人物关系以及剧情的张力。
      参考文献:
      [1]《罗曼·波兰斯基于术刀式的电影语言》,《电影画刊》.2003年第5期。
      [2]【法】罗曼·波兰斯基《波兰斯基回忆录》,培康译,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第169页。
      [3]罗曼·波兰斯基《水中刀》(电影剧本),陈梅译《当代电影》.1988年第1期。
      [4]【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林克朗译.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M],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
      [5]【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6]【美】美尼克·布朗.徐建生译.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7]【德】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8]【美】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范蓓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推荐访问:困局 水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