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千里探寻那闪光的足迹

    时间:2021-06-17 08:00: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04年金秋10月,根据红岩革命纪念馆全年的业务工作计划,在厉华馆长的部署下,我和孙志慧(保管部主任)、李四年(摄影师)、钟意(影像助理)四人组成赴南方专题调查采访和征集拍摄小组,重点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破坏南方局地下党组织的“鄂西事件”、“南委事件”、“七九事件”以及在这些事件中被捕牺牲的何功伟、苏蔓、罗文坤、张海萍、张文彬等先烈的英勇业绩作进一步的深入采访和发掘,征集那些体现着红岩精神的历史文物。
      
      幸存的亲历者抱病回忆
      
      我们第一站是南宁。20日上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大院内的区党史研究室那栋小红楼里,樊东方处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给我们详细介绍了抗战期间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副书记苏蔓和“七九事件”的有关情况,提供了在南宁市的采访线索,并亲自为我们即将去的桂林、昭平、钟山和梧州等地打电话联系。
      62年前发生在广西桂林的“七九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破坏中共南方局地下党组织的“南委事件”的后续,目前在南宁的亲历者只有两个人了,即当年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的夫人、时任桂林市委妇女部长的邹冰和省工委特派员、桂林市委组织部长黄嘉,均是八十以上高龄,且邹冰躺在医院病床上多年,已几近植物人,根本不可能采访,唯黄嘉身体还好。为赶时间,当天下午我们就在区党史研究室小莫的带领下跨进了黄老的家门。
      85岁高龄的原广西区人大副主任黄嘉,是“七九事件”苏蔓、罗文坤、张海萍三位烈士生前的亲密战友。当他得知我们是专门从重庆红岩赴邕采访他时,黄老十分高兴。有着南方老人精瘦身材的他特意取消了当天下午去医院就诊的安排,在家里热情接待了我们。老人家十分健谈,以至我们的采访从下午3点多直到晚上7点。
      黄老是目前仅存的几位“七九事件”亲历者之一,我们感觉他对苏蔓、罗文坤和张海萍等当年战友一往情深,他和苏蔓、罗文坤接触交往的很多细小的情节,他回顾起来都绘声绘色,栩栩如生。他说:1942年7月9日下午,正是由于他和钱兴的接头,使钱兴及时离开了交通站,从而避免了接踵而至的特务的抓捕,当天晚上,钱兴就告诉他,苏蔓、罗文坤和张海萍出事了。钱兴安排他在桂林组织疏散撤退等善后工作。当他讲到苏、罗、张三烈士集体自缢时,85岁高龄的黄老不禁语气哽咽,悲从中来。对他当年参加革命初期的老领导苏蔓和罗文坤,黄老是由衷的敬佩,他高度赞誉苏蔓、罗文坤是“最早、最标准、最规范、最合格的四化干部”。他们三人的集体自缢是“以身殉党,壮烈牺牲”。
      在南国邕城的苍茫暮色中,我们辞别了这位慈祥的革命老人,又匆忙赶往新阳造纸厂宿舍,采访了歌乐山革命烈士何雪松的女儿何丹昵。
      南宁有一位健在的《新华日报》老同志钟纪民,离休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广西日报》社长,20多年前我与他在北京、南宁和重庆见过三次面,采访他也是我们这次到邕堀的目的之一。巧的是第二天在他家里我们竟与4年前在北京访问过的另一位《新华日报》老同志冯廷雄不期邂逅,熟人异地相见,更显分外亲热,他们的革命经历和我们的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大家有谈不完的话题。中午了,冯老毫不客气地从钟老家橱柜里拿出一瓶五粮液,说是要庆祝我们在南宁相遇。在干休所大院旁边的一家酒楼里,两位高兴的老同志喝起了五粮液,尽管钟老有夫人在一旁控制着,80多岁的他还是喝了两小盅。老人家两夫妇都是四川人,说我们大老远从重庆到南宁不容易,要我们尽兴多喝。还有两年才满80的冯老体魄健壮,满面红光,性格开朗。他是广东人,抗战时期与钟老同在重庆七星岗《新华日报》营业部工作,钟老是他的老领导。这次他是来南方旅游探亲,在钟老家与我们邂逅,老人十分高兴,连称我们有缘。
      
      隐没在山间的纪念碑
      
      采访“七九事件”,要到此事的发生地桂林。10月23日星期六早上八点钟,我们踏上了去桂林的火车。20年前我曾因开会在桂林小住过半月,20年间也与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的同志多有接触,原本不想麻烦他们,所以10点多钟在火车上我才想起给他们打了个电话。没想到中午1点钟当我们步出桂林火车站时,该馆侯馆长率办公室王主任已在站外等候多时了。承侯、王二位把我们接至桂林粮贸大厦。行装甫卸,在王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即去了桂林图书馆,意欲查得1942年7月14日国民党《广西日报》或《扫荡报》上污蔑苏蔓、罗文坤、张海萍三烈士自缢为“桃色事件”的新闻报道原件,结果图书馆里根本没有1942年7月14日前后的上述两种报纸,我们大失所望。
      这时天色尚早,而且阳光很好。想到昨晚听天气预报说明后日可能变天,我便决定立即去尧山拍摄苏、罗、张三烈士纪念碑。
      尧山在桂林市东郊,由于没有去纪念碑的指示路标,40多岁的女出租车司机虽是本地人,却不知道纪念碑的具体位置,她一边打手机问在桂林工作的儿子,一边不时停车询问遇到的几个小孩,在尧山脚下转来转去。我被窗外尧山秋天的景色所吸引:干净的柏油公路,浅褐色的喀斯特地貌峰峦,一片秋色中偶见路边打着××农家乐或××特色菜的醒目红黄招牌,密林深处有几座木楼小房,一路上少有人迹。
      当我们正在埋怨桂林市交通局怎么在这么重要的地方不设路标时,还是年轻人的视力好,钟意望见了远处尧山下露出树梢的绿色纪念碑顶。司机循着方向,驶下正道,小心翼翼地慢慢开进一条仅有一米多宽、两边全是灌木藤蔓、枝条横溢的小路,遗憾的是这条小路还是到不了碑下。于是我们扛着器材,弃车而行,穿过一片低矮的灌木丛和草地,我们就站在了久仰的苏蔓、罗文坤和张海萍三烈士纪念碑的脚下。
      这座纪念碑建于1988年,占地3000平方米,缓缓的3层约宽10余米的数十级台阶之上,是高大挺拔、气势雄伟的白色纪念碑身,给人以“高山仰止”的感觉。十几年的风雨,虽使这里约显沧桑,但却丝毫不减它的庄严和大气。我望着高大的纪念碑,脑海里叠化出三位烈士年轻的容貌,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影像师李四年出身于摄影世家,不用我说,早早地就架起了脚架,安好了摄像机,从各种不同角度开始了拍摄,小钟则帮他不时转运着器材,受烈士精神的鼓舞,大家的激情十分高昂,工作起来都十分卖力和认真。
      慢慢地我们登上了第三层平台,这时,一群在附近“农家乐”聚会了的中年桂林游人来到碑前参观游玩,当我问及他们是否知道苏蔓三烈士时,众人竟答“不晓得”,只是听说这里有座纪念碑,聚会完了出来走走,顺便看看。聪明伶俐且好安排的李四年忽然灵机一

    推荐访问:千里 探寻 足迹 闪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