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论家庭环境是大学生婚恋观本源

    时间:2021-06-16 20:03: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从家庭环境角度出发,通过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念和婚恋行为表现的调查,分析得出家庭环境影响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和婚恋行为表现习性。基于此,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提出教育对策,从而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指导。
      [关键词]家庭环境;婚恋观;本源;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9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09)05-0026-03
      
      “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1]。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同居”、“未婚先孕”、“交往障碍”等现象,挖掘其根本原因不难看出,家庭是问题存在的源头。父母的婚姻状况、家庭成员状况、交流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婚恋观念及婚恋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调查方法和内容
      
      以我院在校大学生为推论总体,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4份,占95%,男生72人,女生42人。问卷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调查大学生成长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父母主要职业和婚姻状况、家庭成员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第二部分调查大学生和父母间的关系,包括父母对子女与异性交往的态度和家庭成员间沟通情况;第三部分调查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婚恋行为表现。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从幼儿时期开始,父母作为两性互动方式的主体就已经开始影响着子女的婚恋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今后在两性关系上采取的方式和态度。调查显示,认为父母“感情很好”,占73.68%;认为父母“无沟通”,占10.53%;父母已离异,占15.79%。当问及“您怎样看待校园恋爱”时,有64.91%的学生选择了“如果有适合的对象可以接受”;选择“不现实,因为毕业后迟早要分手”的占22.8%;有8.77%的选择“无所谓,顺其自然”;有3.5%学生选择“不愿意发展恋情”。
      表1中通过对比看出,父母离异的学生对恋爱并不抱太大的希望,甚至有不愿意发展一段新的恋情样本。父母关系长期不和,对子女的成长,尤其是自我的认知、情感方面会留下很大的阴影,特别是父母间的敌视甚至互相攻击,都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使他们感到无助和缺乏自信心。在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容易产生防卫心理,缺乏安全感。在恋爱过程中,他们容易变得多虑,对婚姻往往持怀疑态度,一次失恋后就容易不相信爱情,甚至不愿意再发展新恋情。
      
      2.家庭成员结构对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影响
      表2显示,有姐姐的男生谈恋爱的几率比没有姐姐的男生相比,高出一倍多。因为独生子先天缺少了从小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很难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与智慧。有姐姐的男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了更好的“早期教育”,因为姐姐一直给他们传递女生世界的种种信息,在客观上成为他们学习、模仿与异性交往的“老师”。因此,有姐姐的男生发生恋爱行为的可能性要明显大一些。同样,有哥哥的女生发生恋爱的几率也较高,哥哥作为妹妹异性交往的早期老师,哥哥的言行举止会对妹妹婚恋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成员结构对大学生恋爱时所能够接受的两性间的最亲密程度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表3显示,有67.54%的学生能接受“接吻”亲密行为;接受“抚摸”、“性行为”的比例分别是20.18%和12.28%。可见,有异性兄弟姐妹的学生从小就有接触异性的机会,因此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异性对于他们或她们来说就并不陌生,随着恋爱程度的日益加深,所能够接受的两性亲密程度等级也就越高。
      
      3.父母对子女恋爱态度影响大学生异性交往程度
      表4中,选择“不表态”的父母是最多的,除此之外,对子女的异性交往活动,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理解多于反对。表4中显示出,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更多地干预女儿的异性交往,更少地过问儿子,折射出社会性别的作用和社会对男女在交往方面的不同态度。
      父母对子女异性交往的干预,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从表5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对子女同异性交往持理解的态度,子女发生性爱行为的比例反而会减少,不到10%。可是如果父母坚决反对,那么反而会有22.7%的子女去尝试性爱,甚至发展到同居,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管得越严,子女与异性交往的性爱等级就越高。因此,大学生逆反心理对他们婚恋观念和婚恋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4.家庭成员沟通情况对大学生失恋承受能力的影响
      当问及和家人沟通情况时,选择“很少沟通”,占8.77%; 选择“不能够很好沟通,通常以争吵结束”,占10.53%;绝大多数选择了“经常进行良好的沟通,气氛很融洽”,占87.70%。家庭气氛融洽,家庭成员自主表达情感的程度高,有利于培养子女较好适应外部环境的性格特点,在感情方面比较豁达,没有偏激行为,有着比较正确的婚恋观,如遭遇失恋,能积极应对,科学调整。如果家庭成员间公开暴露愤怒和矛盾的程度高,子女就会经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父母任何一方的惩罚、严厉、否认都容易使子女产生惧怕的逃避心理,变得胆怯、敏感。他们一但摆脱不了“情感危机”,就容易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甚至有的一蹶不振,沉沦自弃。
      
      三、思考与建议
      
      家庭环境既是大学生婚恋观形成的基础,又是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学校德育工作则是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只有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才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婚恋道德和婚恋观,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关于家庭教育方面
      1.父母以身作则,树立和谐婚姻榜样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到的精神世界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2]因此,父母作为家庭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以身作则,互谅、互让、互谦、互爱,善待婚姻,规范自己的婚姻行为,为子女营造一个身心健康的家庭氛围。只有父母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了,才会赢得子女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取得家庭教育的主动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人格,才能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给其好的影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
      2.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变化
      家庭需建立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方便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青春期,要对子女进行正面的婚恋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不能因为“性”话题比较敏感就遮遮掩掩,必须建立一种开明、和谐的家庭气氛,为子女正确面对性问题、异性交往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外,父母要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利用书信、电话、网络等先进的通讯设施,灵活、主动地与子女、学校联系,建立长效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子女心理,并予以引导和教育。
      3.深入理解婚姻本质,培养子女责任感、道德感
      责任是婚姻幸福的核心,道德是家庭和谐的堤坝。面对80后的“闪结”、“闪离”、“网婚”现象,每个家长都要充分认识到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正如罗国杰教授写道:“事实上,在任何人的真正爱情生活中,主观情感和客观义务这两个方面,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因此随着爱的权利的行使,也就产生了爱的义务,这就是婚姻责任”[3]。父母要加强对子女包括爱的教育、家庭婚姻教育和性教育在内的责任意识教育和道德教育,让其深入理解恋爱、婚姻家庭的本质,学会慎重、严肃认真地对待恋爱问题、性问题和婚姻问题。
      
      (二)关于学校方面
      1.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婚恋价值观
      积极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从德育角度增强大学生恋爱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一改往日放任自流、“出了问题才处理”的被动工作局面,变被动解决为主动预防,利用课堂教育或邀请恋爱、婚姻方面的专家来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就恋爱问题展开专题讨论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婚恋观,以纯洁的动机、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行为审慎对待自己的爱情,用学业的目标去引导爱情的航向。通过教育要让大学生明白任何从功利思想出发,把物质条件放在第一位,希望从恋爱中获得“靠山”,为日后就业和发展创造条件的行为,都是缺乏恋爱道德和责任感的表现。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受挫能力
      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男女之间的爱情就逐渐成为他们内部心理冲突的“支柱”,他们需要从正面或侧面给予情感上、道德上、意志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分析面临的情况,并和他们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分解由于遭受失败所带来的痛苦和情感体验,增强自身的受挫能力。因此,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项工作中,改变心理咨询工作等来访流于形式的被动局面,积极主动地深入学生当中,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发放宣传手册、开辟宣传专栏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机会和条件,及时疏导大学生恋爱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和有害心理,倡导健康文明的恋爱方式和行为,提高受挫能力。
      3.加强生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性观念
      切实加强性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性”问题、理智地对待“性”行为。“谈性色变”的时代已经过去,与其提心吊胆害怕出问题,还不如换个角度主动出击、积极预防问题的出现。学校可通过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把性知识、性道德、性法规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两性生理、性心理的差异,纠正大学生在恋爱与性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认识,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预支性行为”对双方、学校及社会造成的危害性,学会自爱也学会爱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02.
      [2]马卡连柯.父母必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18.
      [3]罗国杰.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26.

    推荐访问:本源 婚恋 环境 家庭 大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