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我与博士女儿一起成长三十年

    时间:2021-06-16 20:02: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986年初,27岁的我在洛阳师院与26岁的张医生结婚,当年10月底诞下女儿。她在洛阳生活了9年,1995年8月随我来到广州生活了9年,2004年9月到武汉上大学4年,2008年8月赴美国留学至2014年8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到目前为止在美国一所大学竞聘到教职已经两年,现已经整整30周岁。30年来我在抚养和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与孩子共同学习、互相启迪、一起成长、体会良多。
      一、共同成长的理论基础
      成长就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每个人都需要成长,尤其是未成年人必须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在社会学里就是个体社会化。传统社会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的对象都是未成年人,教育就是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能够适应工作环境,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道德和性格。传统教育是单向教育,只有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和管理,没有晚辈对长辈的教育和约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研究人类文化传递方式演变时大胆提出了与史前期文化、有史记载文化和二次大战之后文化传递相对应的文化传播方式,即包括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在内的“三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文化,是所谓“老年文化”,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就是前喻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人都喜欢和自己年岁差不多的人一起交流,就是同喻文化,进入奴隶社会至二战前有4000~5000年历史;后喻文化,即所谓“青年文化”,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其背景是二战后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革,年轻一代由于思想解放、手脚灵活,比老年人更快更多地掌握了科学理论和知识技术,社会由此进入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期。
      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论主要见其1970年发表的最后一部重磅作品《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米德在这部著作里还阐述了“代沟”问题。她认为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无法达成一致非常正常。以往人们总是把代沟产生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年青一代的“反叛”,米德却把这种反叛归咎于老一代在新时代的落伍。当代世界文化的传递方式决定了在两代人的交流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因为今天的年青人代表着未来。米德提出的三喻文化和代沟学说,是共同成长的理论基础。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人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主张“教育不再局限于人生的某一个年龄阶段,而是要扩展到人的终身”。而且教育不只是人们谋生和就业的手段,教育是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推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家庭成为学习的场所之一,两代人或三代人在家庭生活中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一起成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终身学习必然促使共同成长。这个理论也是共同成长的理论基础之一。
      玛格丽特·米德和保罗·朗格朗的理论上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历经10年潜伏期,90年代后期开始受到重视,社会学界、心理学界、文化学界和教育学界不少学者为此呐喊。那时杭州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少年研究》都发表了不少文章,孙云晓老师邀请周晓虹博士撰文、云南少儿出版社出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編写《向孩子学习》等,给社会给家长带来了先进的教育观念。作为那个时代的年轻学者,我也关注米德和朗格朗的学说,参与一起成长的讨论,写过几篇文章。现在我依然认为,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引进和消化吸收“共同成长”理论意义重大,对于推进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共同成长的故事
      (一)爱孩子使我走上研究家教之路
      1986年初已经工作4年的我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不久,妻子就怀孕了。当时我正打算到外地读研究生,我和妻子对于要不要保住这个胎儿曾经有过矛盾。但在双方父母的坚持下,我们决定保住这个孩子。8月暑期妻子腹部隆起,已经感觉到孩子快要出世,作为一个教育学者,我希望自己拥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可是当我在洛阳师院、洛阳市图书馆、新华书店找遍能找到的书籍、刊物、报纸时,却发现基本没有家庭教育方面的资料,在与多位刚刚生儿育女的朋友交流中发现,他们同样盼望有家庭教育方面的科普读物。既然社会需要,我就决定尝试做点研究、写点文章。因此,1986年8月就是我学习和研究家庭教育的开端。
      1986年10月我的宝贝女儿在洛阳纱厂医院出生了。当我第一眼看到她那红扑扑的小脸时,激动得亲来亲去。我的父亲母亲和岳父岳母在一旁也高兴地乐开了花,用不同的方式为孩子的到来祝福。高兴归高兴,但照顾新生儿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了换洗尿布,孩子时而发笑时而哭闹用不用管?妻子奶水不足,女儿该加点什么东西呢?有时候孩子喝了东西马上吐掉怎么办?这些都给我以思考的动力。孩子出世,使我有了观察孩子和教育孩子的便利条件。
      怀着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憧憬,带着一定要好好培养孩子和研究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只要有空闲我就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营养学的知识;我还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和邻居、朋友的小孩,记载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两个多月后春节来了,亲戚朋友先后来到家里。亲人们对孩子的祝福深深印在我心中,增添了我教女成才的决心和信心。春节过后我根据学校安排赴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进修,我在埋头钻研教育原理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同时,依然抽空收集家庭教育方面的资料,扩大自己这方面的阅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二)初尝教育女儿成功的喜悦之情
      从南京师范大学回洛阳后,我时常熬夜读书写文章,这年秋天在教育学领域的最高刊物《教育研究》发表了《教师职业信念形成过程的调查研究》,为学校甚至为河南教育科学研究创造了成就,因为报告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有见解,不仅被多种报刊转载,还受到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彭佩云大姐的赞赏。我那不到一岁的女儿好像看到了爸爸工作繁忙、无暇逗她的情况,常常独自在床上地下或者外面玩耍,她玩得很投入很安静。我们有时教她发声叫叔叔伯伯,有时给她指认一些图片或是实物,她表现得很喜欢很愿意,掌握得也比较快,这使我和家人都感到非常高兴。

    推荐访问:我与 三十年 一起成长 女儿 博士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