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

    时间:2021-06-10 08:00: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民族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标志。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境遇日渐堪忧,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文化形态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替代,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流失。所以,保护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行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2
      一、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类型和特点
      (一)民族传统文化内涵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实践和传承的思维、行为和组织的方式及其产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创造的产品。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累。
      关于文化的定义被广泛认可的是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提出的,“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1]我们认为是对文化狭义的理解。而广义的理解一般把文化和自然相对应,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按照一定的想法和意图对自然界进行转化的活动,这包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全部,正如马翀炜和陈庆德在《民族文化资本化》一书中所提到的“文化就是人的存在方式。”[2]而民族传统文化正是基于这一广义的文化概念所展开的。
      2、民族传统文化
      现在,还没有文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做出相对明确的界定,本文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这两个概念来作为参考。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认为传统知识是“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记、名称和符号;未公开信息、和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发明和创造”[4],并把“基于传统的”进一步解释为“知识系统、创造、创新和文化表达一般地从一代传向下一代,通常被认为与特别的民族和地域有关,并随着环境变化而保持起原有内涵和形式”。[5]
      通过以上两个概念的对比,我们可以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体一致认同,经过世世代代传承、淘汰而得以存留,至今仍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行為范式、价值体系、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6]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分类
      在《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一文的论述中,将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三类:“一类属于优秀的民族文化,既体现着民族特性,又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另一类属于有历史价值,但已不可能在现实未来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传统文化…第三类属于与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相悖、代表着愚昧和落后的传统文化。”[7]
      按照知识产权客体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将民族传统文化分为四种:第一类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造成的,与原生自然环境紧密相关的发现和发明。包括动植物、天然药材的使用,环境资源的知识,农牧业知识等。第二类是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特殊的标示和符号,比如各民族的图腾、名称和象征。第三类是民俗学和民间艺术的表达,包括语言、表演和工艺品等。第四类是各民族中存在的风俗、礼仪和节庆。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第一,自我认同性。任何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要维护他们的民族传统,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也是文化学意义上所称的“自我认同”。每一个民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即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认同。
      第二,具有传承性。民族文化都有适合自身的传承方式,具有传递和延续的手段。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是该民族共同体凝聚力和团结的象征。民族文化传承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存在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并作为民族的核心,对每个民族成员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传承性协调并维持着一个民族的平衡,对民族的发展具有调适、整合的功能。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应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第三,对外适应性。当一个民族与异民族发生交往,特别是存在冲突的时候,发展较弱的民族文化就会遇到被发展程度较强的民族文化同化的问题,任何民族都不愿意使本民族文化融入到异民族文化中,而是希望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来繁荣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
      第四,非主流性。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属于次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只能在民族聚居区内进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难以成为主流文化。但是,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民族聚居区内它还在发挥着文化凝聚力的作用,仍然有着相当程度的社会规范和制约作用。
      第五,相对公开性。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的人民共同拥有的,它没有刻意的进行保密措施,内容上普遍为族人所共知和熟识。
      从上述特征可见,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积淀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用不当只会伤害民族感情,引发社会矛盾,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从而丰富文明内涵。
      二、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使传统文化在开发中遇到各种掠夺性的开发和破坏性建设现象。在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和变迁呈现出一种加速发展的态势。

    推荐访问:中国 民族传统 思考 保护 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