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协同治理:关键变量、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

    时间:2021-06-08 04:01: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治理群簇具有复杂的理论谱系,协同治理的恰当定位依归其性状良好的协同性特征,依托协同理论与治理理论的深度耦合。较之治理群簇中的其他理论,网络、协作、整合是协同治理的三个关键变量,作为显性因素的利益状况、作为隐性因素的社会资本、作为共享因素的制度和信息技术是协同治理的三大影响因素。协同治理的实现,需要从调控影响因素的作用域出发,以激发显性因素表达、优化网络关系结构,注重隐性因素培育、深化协作互动机制建设,加大共享因素供给、促进整合功能发挥为路径。
      〔关键词〕 协同治理,关键变量,影响因素,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3-0073-05
      面对日益复杂、跨界的公共问题,突出协调配合、协同增效的协同治理在公共服务供给、危机管理、社会建设等众多领域显得日益重要。然而,协同治理研究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果多集中于协同治理理论的应用,深层次的学理探讨不足。虽然协同治理的提出源于协同理论与治理理论的结合,但两者的耦合研究仍不够深入,多局限于治理理论框架,尚未将协同理论实质性嵌入治理理论之中。究其原因,一是对协同概念本身的界定较难,多视角、多场域背景下学者对其解释各有所持;二是处于成长阶段的治理群簇存在“理论丛林”(指治理群簇中的诸多理论),协同治理与其他治理之间的理论界限并不十分明晰,只有通过认真比较甄别,协同治理才能在理论丛林中觅得恰当的定位。因此,界定协同治理关键变量及影响因素,对于明确协同治理实现路径、梳理其学理脉络和理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治理群簇视阈下协同与治理的耦合性和协同性
      治理群簇具有复杂的理论谱系,协同治理的恰当定位,既要回答其缘何由协同理论和治理理论耦合而成,又要回答群簇背景下其如何相较其他治理理论而存在。
      治理理论体系是一个由诸多相关理论构成的群簇,内容具有多重侧重。有的侧重基础理论建构,有的侧重从结构、技术和工具等应用层面分析;有的强调对西方治理理论的介绍和反思,有的注重中国实践层面治理工具开发、政府部门变革与制度环境创新以及治理评估框架构建等。然而,治理理论体系并未构成全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其仍处于成长期。“治理理论试图拥有自己的‘学科基质’,但最终只获得了一个有些生硬的新旧混合体。它也未能彻底解决自己的学科逻辑问题。” 〔1 〕在批判新公共管理和寻找新公共行政范式的同时,学界提出网络化治理、协作性公共管理以及整体性治理等理论。这些理论或是对原有理论的批判,或是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整体性治理回应新公共管理所导致的碎片化现象,协作性公共管理则是对科层制和新公共服务所强调的回应性的超越,一定程度上,网络化治理则是对信息时代下网络社会的适应。
      协同理论与治理理论有着内在的耦合。其一,两者内涵相近,特征相似。治理所强调的主体多元化、治理过程的互动性、治理的善治目标取向与协同内含的多元主体结构、机制性和目的性殊途同归。“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2 〕 (P4 )在公共行政范式向治理范式转换的诸多范式中,只有治理理论能充分体现协同思想,并以包括协同论在内的系统科学为基础。其二,两者都着眼系统,对象同一。治理具有系统性特征,是对多元主体网络系统的治理。治理模糊了传统意义上公共、私人和第三部门以及国家与社会的界限,试图构建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彼此高度合作的治理系统。协同理论亦以系统为研究对象,关注协同效应涌现,探讨自组织过程以及结构和功能如何变化。其三,两者可以互相借鉴,功能互补。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复杂性管理,是对公共事务全球化、复杂化和跨界等异质性问题的回应,有效治理要求其借鉴包括协同学在内的复杂性科学。治理理论所运用的一些诸如自组织、互动过程、新的社会合作组织等关键词和话语显示其本质上是一种以系统科学等复杂科学范式为基础的复杂性管理。〔3 〕协同学作为研究社会自组织现象的系统科学,在刻画治理过程的有序性和治理结构有效性以及促进多元主体合作、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启发意义。正如哈肯所言,社会协同学将描绘一幅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新蓝图。因此,协同理论与治理理论的耦合以及协同治理理论的演进有其独特的价值。
      协同性是治理群簇视阈下协同治理耦合体的主导特征,是协同概念的集中反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协同治理具有多元主体结构,是对多元主体协同状态的静态阐述。其二,协同治理具有机制性,协同机制是协同过程的抽象化,也是协同效应实现的动态路径。其三,协同治理具有目的性或功能性。目的是多元主体协同的动力源泉,目的达成是协同过程终止、协同功能发挥进而协同效应实现的标志。由此,性状良好的协同性特征将是理解协同治理的关键,它一方面要完整反映协同概念中的关系结构、机制和功能等信息,另一方面又要确保这些信息在治理群簇中起到显著的标示、区别作用。一种极端情形是,治理群簇中没有丝毫协同性特征,那么对协同概念的简单引申便可起到区分作用,此时协同治理被看作近似为治理,这也是目前协同治理不能突破治理概念框架的症结所在;另一种极端情形是,治理群簇中存在某种可完整表达协同概念信息的理论,而此时协同治理的提出将毫无意义,其提出只会造成治理谱系混乱。然而,现实理论图景是治理群簇中存在协同概念的影子或片段信息,我们需要通过信息比较、综合才能显示协同性特征的完整性。因此,性状良好的协同性特征,对于协同治理在治理群簇中的恰当定位意义非凡。
      二、协同治理的关键变量:网络、协作和整合
      协同理论与治理理论的内在耦合性,使二者深度耦合成为可能。协同治理的协同性特征,使协同治理得以与治理群簇中的其他理论相区别而存在,从而获得独立生存空间。具体而言,网络化治理、协作性公共管理和整体性治理等治理理论与协同性特征中的关系结构、机制以及功能有极大关联,但其皆是部分相关,性状良好的协同性特征则是对协同信息要素的完整反映。因此,寻找性状良好协同性特征的过程,将是界定协同治理关键变量的过程。

    推荐访问:协同 变量 治理 途径 因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