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近代中国对政党社会的探索微探析

    时间:2021-06-02 16:02: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历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军阀统治的社会向政党社会的转型。任何一次社会转型必然引起动荡,无论是整个社会结构还是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思想意识。从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到积累到时代与人民能承受的临界,必定经过长时间的蛰伏和痛苦的蜕变期。即便如此,近代中国在革命先驱的推动下尝试以政党社会救中国于水火之中。
      [关键词]政党;政党社会;近代中国;孙中山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000-01
      1 政党社会概述
      政党社会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政权由政党执掌,有一套完整的政党制度,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呈现出政党政治的政治形态,是当代世界很普便的政治现象。
      1.1 政党
      政党是社会中有共同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的阶级或阶层结成的为实现目标的组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政党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有明确、具体的政纲,有定型的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有纪律,一定力量等一套完整的系统,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各种活动,广泛争取非党群众的支持,竭力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自己的政纲。从这个意义上说,同盟会算是第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政党,是中国宪政的尝试。关于政党的社会功能,“使古代君主个人终身统治的专制政治改变为近现代政党的民主政治”、“使政治生活、政治斗争和政治决策公开化、团体化、群众化、程序化、法治化、制度化有利于政局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4。根据政党的政治地位,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资本主义国家额分为执政党和在野党(反对党),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政党长期、稳固地居于执政党地位,中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1.2 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起源于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以英国议会内部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大政治派逐步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而形成的英国议会制两党政治为首,其后美国等其它国家也先后形成政党政治。牛旭光对政党政治定义为“政党干预政治、由政党领导或控制国家政权的一种政治状态和机制。15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的本质是资产阶级通过代表其利益的政党来执掌国家政权, 除通过一党独揽政权这种形式外,比较典型的是建立两党制或多党制,由两个或多个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处于执政地位,政党政治表现为无产阶级政党对国家政权和社会团体实行政治领导。中国表现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各党主党派参政的新型政党关系和政党制度。
      2 近代中国对政党社会的探索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创建,揭开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序幕。混战的社会使国内进步人士,积极探索新的政治模式。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当时政党思想、政治模式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停的得到检验,直至最后形成一个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模式。
      2.1 孙中山的政党思想
      政党制度传入中国最早的表现是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派”,至民初政党名目繁多,活动频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孙中山。较之康、梁,孙中山当属“革命派”,从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再到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其一生的政党思想和政党实践丰富而又多变。
      孙中山最早接受的是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政党政治,倡导在中国实行这样的政党政治,“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采取公开选取的方式,组织内阁进行统治。这种想法在民初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确实得到了实践的机会,此时的孙中山主张两党执政、政党内阁。随着宋教仁案的发生,注定这次短暂的实践只是历史中的昙花一现,用选举的方式抗衡武装爆权是不现实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共产党的成功让孙中山的政党思想有所改变。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实行党魁独裁制,出了“以党治国”的思想,实行一党制。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把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政、训政、宪政。应该看到,孙中山的以党治国只是手段,军政、训政、宪政只是一个过程,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西方式的政党政治。21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孙中山将政党与革命党进行了划分,是理解其政党思想的重点。孙中山这么划分的原因是考虑到中西方政党产生的历史条件、国家制度、政党目的等背景的不同,认为西方的政党是在西方现行的国家体制内顺应而生的,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而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与政党政治无论从政治发展阶段还是具体国情都难以使得这个新事物被全盘接受。加上西方的政党拥护现行政权,是合情合法合理的,而在当时中国,政党的任务则是用暴力推翻腐朽的政府,创建新的政治模式,新的政府,肯定为当权所不容。
      2.2 政党政治模式的尝试
      从民国成立到1913年10月袁世凯迫使国会选举他为大总统为止的一年多时间里,在中国政党史上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模仿西方资产阶级多党制的民主运作尝试。在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国民党后,随着其他小党派的斗争、分化、重组,当时在国内形成三个派系、四大政党的格局,即由革命派组织的国民党、立宪派组织的民主党、拥护袁世凯的共和党和统一党。这些派系组成内阁和参议院,对袁世凯形成权力上的约束。这次尝试起码在形式上、结构上与西方很相近了。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袁世凯代表的是封建专制与军阀统治相结合的阶级,而不是革命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力量,这就失去了政党政治运行的大前提,注定是不牢靠的。
      国共两党合作。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实际上打破了国民党的单独统一。两党在革命实践中根据国情战情的需要,实现过几次联手。国民党“一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两党第一次正式合作,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同心协力高举反帝反封大旗,为了民族的利益而联手作战,共救国难,显示了革命人的大局意识和民族精神。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统一、联手是政党的共同选择,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号召下,国共两党完成了第二次合作,力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而政党是为了执政权的本性使得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斗争会随着民族矛盾的缓解而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对政权的争夺使得国共两党的长期合作成为泡影。
      国民个党在孙中山“以党治国”的精神领导下,尝试过训政。随着蒋介石“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口号的提出,一党专制的目的昭然若揭,后来蒋介石的一系列反动黑暗统治引起国内各界人士的不满,遭到大家的指责,并最终连同一党专制的目的消失在历史中。
      至1949年建国,经过多年的探索、验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一个全新的政党模式,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这个制度既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使国家力量和权威得到保障,又保证了政党公平、平等的政治平等原则,使得创建健康和谐的政治环境得到实现,推动着中国政权稳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健.略论孙中山政党思想及其影响[J].团结.2011,5.
      [2] 李金和.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探索[J].团结.2001,4.
      [3] 王邦佐.政治学辞典[M].上海出版社.2009.
      [4] 牛旭光.重新界定“政党政治”.理论探讨[J].2005.
      [5] 郭双林,王续添.中国近代史读本(下册)[M].p59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作者简介
      周艳康(1987—)女,汉,河南延津,硕士研究生,阿坝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荐访问:探析 政党 探索 近代中国 社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