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战略战术分析

    时间:2021-05-28 12:02: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战役,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关键词]四渡赤水;战略;战术
      [作者简介]高秋惠(1988-),女,汉族,河北乐亭人,中共乐亭县委党校教师,本科双学位,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5-0016-02
      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尽了千辛万苦,突破了重重围剿,终于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保证了革命的胜利前途。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后,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领导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战争不仅是力与力的对抗,更是智与智的较量。正确的谋略比任何手段都能更好地击中敌人要害,引起敌方心理震撼。下面,就四渡赤水战役中使用的战略战术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着眼长远、谋划全局,不计一时得失
      战争并非仅仅是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抗,更为重要的是双方最高统帅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直接较量,其战略思维的优劣,将直接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控制上。①四渡赤水战役就是毛、蒋二人在战略谋划上一次较量。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其兵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元气大伤、弹药奇缺,补给匮乏;而蒋介石在湘江重创红军后,又集中40万重兵进行围堵,双方兵力悬殊。蒋介石的军事部署是,凭借优势兵力在红军可能突围的沿线布防,以逸待劳,从战略上讲,这对红军极为不利。但是,蒋介石在实际作战指挥中,过分追求一战一役的胜败,把主要力量集中于对我军的紧追不舍,这实际上是舍本逐末的战术行为。与之完全相反,毛泽东牢牢握住跳出包围圈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不在意一战一役得失,因势利导,牵着国民党军队鼻子走,让国民党军队东奔西跑、疲于奔命。最后,红军胜利了,蒋介石失败了,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毛泽东的思维层次、能力素质不在一个水平上,毛泽东的思维属于战略级的,蒋介石的水平更多属于战术级。战略和战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针对某一具体事项判定孰是战略孰是战术。战略是目的、核心和理论;战术是方法、手段和技术。通俗点说,战略是面,战术是点。
      二、红军的战术运用
      (一)迂回战术在军事上的解释是指避开敌人强劲的正面,攻击敌人较为薄弱一面的一种战术。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拣弱的打”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作战原则,这也是长期敌强我弱战争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基本生存原则。从创建人民军队之初我们就在敌人重兵包围、夹缝中生存,毛泽东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这一点,他用民间通俗的语言风趣地比喻:“我们打仗,好比雷公打豆腐,要专拣软的欺;打仗又好比做生意,赚钱就来,蚀本就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二)人海战术,是一种以数量和巨大的消耗换取其他方面优势的战术,包括时间、空间、进攻或防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多打少,以众欺寡。它的基础是集中优势兵力,以数量增加整体的实力。国民党军40万重兵的围追堵截属于明显的人海战术。
      遵义会议后,蒋介石最担心两个方面,一是中央红军渡过长江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是中央红军东返湘西同红2、6军团会合,于是,国民党军队在这两个方向上严加布防的同时,对红军死追不放。然而,蒋介石万万没想到毛泽东会“舍近求远”,指挥中央红军对国民党军队防守较为薄弱地区实施战略大迂回,长驱云南、抢渡金沙江。由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主力和红9军团实施巧妙的配合行动,使他长时间无法确切判明中央红军渡河地点,因而一再分散追击兵力,只能无奈地听任中央红军全部安然渡过金沙江。由此可见,毛泽东正是针对敌强我弱的特点,充分分析战场态势,在运动中寻求敌人弱点,避实击虚,灵活运用迂回战术,不仅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还使红军北上抗日战略得以实施。
      (三)情报战。红军能够迂回穿插,声东击西,突破十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靠的是什么?除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红军已经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最高机密——军事情报。对情报的重要作用,刘伯承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玻璃杯里押宝,看得一清二楚。”
      1933年秋,廖承志从上海来到红四方面军,带来了中共中央给红四方面军的敌军密码破译法。当年红四方面军负责接待的傅钟回忆:“那本密码电报破译法万分宝贵。1935年春天,当一方面军为了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四渡赤水战役时,情况极度紧张,常常难以架设侦察电台,也多亏有了承志同志带来的破译法,才得以把我们的侦察电台截获的敌军情报,按中央军委指示,及时转了过去。”
      众所周知,四渡赤水期间红军战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个字:敌变我变。在敌众我寡的战场上,“我变”的前提必须是确切掌握“敵变”的具体情况,为此红军时刻在紧张侦听对手每支部队的通讯。据长征中做电台侦听工作的钟夫翔回忆:“搞侦听的有好几个台,每台都抓住敌人一两个军,什么时候都听着它。那时敌人通报用密码,通话用明码,有时加点英文。他们在通话中什么都谈,部队的行动到什么地方,都互相告诉。这样,我们起码可以知道敌人的动向和驻地。另外,当时敌人使用的密码也比较简单,很容易破译。”②这些回忆清楚地表明当年红军是多么严密地监视着对手的一举一动。

    推荐访问:战略战术 战役 分析 渡赤水 毛泽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