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刘华清的航母梦

    时间:2021-05-24 20:00: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的军委第一副主席刘华清上将有理由对他这个星期的访问感到满意。在伊斯特勒基地,他观看了法国新式‘阵风’战斗机。在瑟堡,他参观了‘克莱蒙梭’号航空母舰,甚至还参观了正在建造中的新式航空母舰‘夏尔·载高乐’号。”
      这是1996年9月19日法国《解放报》的报道。报道称,这位80岁高龄但行动敏捷的中国军队领导人很想拥有航空母舰,此次访问法国,意在引进法国的先进军事技术,加强自身的防务能力,打破欧洲国家针对中国的武器禁运。
      当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看到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装备时,是何感想?西方媒体并没有做任何猜测,或许,西方国家当时的心理优势,令它们忽略了中国参观者细微的心理变化。
      而在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刘华清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录刘华清将军当时某一次参观完西方先进装备后的感受:“联想到我国核潜艇及其配套的保障条件、安全措施,当天晚上我几乎夜不能寐。”
      提到刘华清将军,多会将他与中国的“航母梦”联系在一起。因为他提出了将中国海军战略从“近岸防御型”转变为“近海防御型”理论,西方媒体就此将他与西方海权理论提出者马汉相提并论,并称他为“中国的马汉”。
      近日,西方媒体纷纷转发了中国官方的一则消息:1月14日6时,享年95岁的刘华清上将因病在北京逝世。标题上,它们纷纷打出了“中国航母之父”的字眼。路透社更是用一种惋惜的语气说,中国第一艘航母可能于今年7月1日下水,但“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则遗憾地不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了。
      
      “没有航母,死不瞑目”
      
      1916年10月20日,刘华清出生在湖北大悟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那里是大别山区,处在湖北、河南与安徽三省的交界处,因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根据地。
      没有人会预想到,一个成长在山区,只能在村里小溪里戏水的孩童,今后会成长为“中国的马汉”,指挥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重要历史人物,并为未来的中国航母编队奠定关键性基础。
      在回忆录中,刘华清将军清楚记述了担任海军司令员走马上任那一天的心情。“1982年9月15日,我走进了海军办公楼,海军司令员的办公室不算大,但这里有一份重大责任。我走到窗前,举目眺望,思绪万千……”
      刘华清一直有着强烈的海军情结,而在这份情结里,航母又占据了重要地位。他是第一位登上美国航空母舰的中国将领。1980年5月,当时还在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的刘华清带领代表团访问美国,那时的中美关系正处于“蜜月期”,出于拉拢中国对抗苏联的战略目的,那时美国事实上将中国当作“准盟国”看待,并不忌讳向中国展现部分先进的装备。当时,美方安排中国军方代表团参观了“小鹰”号航母。刘华清在回忆录上描述了当时的心情:“上舰后,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
      
      密集出访调研美英法航母
      
      自此,刘华清心中的航母梦愈发强烈,之后,他更加频繁地出访调研国外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中国国防大学海军少将杨毅曾跟随刘华清出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毅少将还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刘华清时任海军司令员,当时杨毅在海军外事部门任职,出访时负责刘华清的翻译和外事礼宾工作。
      杨毅少将告诉记者,1986年9月,他有幸陪同刘华清司令员连续访问法国和美国。访问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华清司令员出其不意地提了很多“小问题”。记得访问基地设在土伦的法国海军军区司令部时,他问对方“有多少人”、“有哪些部门”、“分哪些职责”、“人手够不够用”等等。当听到对方回答只有“80多个人”时,刘华清眉头一紧。因为法国海军军区司令部当时任务并不轻,不仅要指挥地中海舰队的作战任务,还要担负当地海陆空三军的指挥。
      杨毅当时很惊讶,“首长怎么会问这么细的问题?”——答案在回国后“揭晓”:刘华清司令员参考法国的经验,很快推进了海军的体制编制改革,将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打造成战略海区的指挥机关,原来的后勤等其他工作职能被剥离出去,让下面的基地来负责。
      在访问美国期间,刘华清看到一位美国女水兵的帽子,觉得很实用又好看,当即对杨毅说:“小杨,看能不能帮我要一顶?”杨毅回忆说,当时并不了解首长的意图,后来才明白,现在中国海军女兵的帽子就是仿造那一顶做的。“没想到老将军的心这么细。”
      杨毅回忆说,刘华清司令员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参观了美国的攻击型核潜艇,感觉美国的核潜艇内部很清洁、很安全、空间也比较大,设计注重官兵生活的舒适性。这些经验,回国后都借鉴到了中国海军的建设当中。
      上世纪80年代,刘华清密集出访调研美英法等各国航母,比如1980年登上过美国的“小鹰”号航母,1984年11月参观过英国“无畏”号航母,以及“勇敢”号攻击型核潜艇等等,而且每次都将日程安排得很紧。他对杨毅说“出来一趟不容易,我们好好看一看,多学习才能推动我们的海军现代化建设。”
      回忆录中,他如此描述自己的观后感:“美国海军经过几十年建设,已形成了与其大国地位相称的现代化海军,但仍在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由此我深深感到,中国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还需要博采众长,狠下功夫。”
      
      心中始终怀揣一个“航母梦”
      
      老将军回忆录2004年出版时,还引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轰动,原因是当中所提及的“航母”内容。一位曾经参与回忆录编撰工作的专家告诉记者,当时参与编写工作的涉及很多部门,包括海军、总参、国防科工委以及中央军委等等,针对事实的准确性以及可能的涉密内容,都做了严格仔细的核对检查。回忆录里面的一些内容在当时还是很具有震撼效果的,出版后很快引起了国外的密切关注,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军事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回顾2004年以及之后境外媒体的报道,回忆录中关于建造航母的内容,常常被用来证明中国正在建造航母的事实,甚至成了境外媒体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借口之一。
      那么,回忆录中关于航母究竟是如何表述的呢?如下是回忆录中的部分摘录:
      “早在1970年,我还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以往,我只是在‘外围’观察和思考航母问题,1982年我当了海军司令员,航母在我心头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于往年了。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5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领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发展,我们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987年3月31日,我向总部机关汇报

    推荐访问:航母 刘华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