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劳教制度“高墙”倒塌前前后后

    时间:2021-04-29 00:03: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mzk/xmzk201345/xmzk20134514-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mzk/xmzk201345/xmzk20134514-2-l.jpg
      58年之后,劳动教养制度终于渐渐走入历史。
      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公布,劳教制度被明确宣告废止。决定还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作为一份原则性的党内文件,决定自然不会给出具体、清晰的改革路线图与时间表,劳教废止之后的制度新探索远未结束。
      58年撼而未动
      58年的劳教制度变迁,宛如一部冲突激励的历史。根据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昕的梳理,这一中国特有的通过剥夺人身自由以强制劳动和教育的行政处罚制度发端于1950年代的“肃反”运动。
      1955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彻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指示》,首次明确提出“劳动教养”的办法。1957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于8月3日公布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劳动教养制度正式确立。随后,近百处劳教场所相继建立,收容劳教人员达数百万,劳教对象范围不断扩大。
      尽管劳教制度在“文革”期间陷入暂停状态,但1979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延续了1957年《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的效力。198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转发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
      《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57年)、《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1979年)和《劳动教养试行办法》(1982年)这三个法规和规章构成了劳教制度的法律依据,也正式确立了由行政权力主导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制度。
      自建立之日起,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效力一直备受争议。法学界的一个共识是,《决定》和《补充规定》虽然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但由于它们都是由国务院颁布的,因而其本质上还是属行政法规。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说,退一步来讲,如果说对于《决定》和《补充规定》是否属于法律还有争议的余地的话,那么对于《试行办法》不属于法律则是毫无疑义的,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行政法规,其实只能算是一个公安部的部门规章。
      如果梳理法学理论界关于劳教的文献,至少从20世纪80代后期起,改革和完善劳教制度的呼声即已不断,对其法律依据的质疑更是与日俱增,但均未撼动劳教制度。
      在运行实践上,一系列法规规章颁布后,劳动教养的对象开始扩散,逐步演变为针对小偷、卖淫嫖娼、吸毒、破坏治安等行为。
      进入20世纪晚期以来,部分上访者也成为劳教的对象,这些被剥夺自由的个案不断累积,最终也助推了这一制度的终结。
      个案推动的代价
      2003年,孙志刚案件成为废除收容审查制度的导火索,当年,这一制度即告废除。此后10年,社会各界推倒劳教这堵更为坚硬“铜墙铁壁”的努力从未停止。
      2004年,在要求改革或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议案上签字的全国人大代表达到420名,超过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更多著名学者、律师向全国人大提交公民建议,建言废除劳教制度。
      根据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昕的观察,终结劳教制度的最后一根稻草,源于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若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劳教案件。
      这些案件包括,以任建宇、彭洪、谢苏明、黄成城、戴月权、方洪为代表的重庆系列劳教案,湖南永州唐慧劳教案,辽宁营口80岁老兵刘春山劳教案等。
      “随着这些案件的曝光,劳动教养制度再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废除劳教的呼声不绝于耳。”徐昕说,“劳教制度,未经法律的正当程序,剥夺公民人身自由最多长达4年,且可重复劳教,违反《宪法》、《立法法》、《行政处罚法》等上位法的规定,并与中国政府签署的人权公约相背,必须立即废除。”
      司法部研究室主任王公义认为,废除劳教有两大原因,一是从2000年《立法法》颁布以后,劳教就开始处于违法状态。2000年《立法法》一颁布,限制人身自由须由法律来定,行政机关没有限制人身自由的权力。二是劳教决定没有经过司法化,它没有经过法院的审判,而是公安机关来定的,劳教委员会也没发挥作用,限制人身自由也是公安一家说了算,“这两大缺陷,导致了劳教关押上访人员、打击报复等情形”。
      徐昕说,“每一起个案,每一声呼吁,都是力量的积累,只为等待最后的临门一脚。”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习近平接着说,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劳教制度“高墙”的最终倒塌的背后,也是众多个体用自由甚至生命代价“倒逼”的结果。
      新与旧之间
      从表面上看,废止劳教制度可以视为坚决要求废除劳教制度人士的一次完胜,但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此前官方的表态中,一直使用的都是“改革和完善劳教制度”这样的表述,“废止劳教制度”这样的表述是第一次写入官方正式文件。
      直到今年1月初,中央政法委将劳教改革列为今年四项重点改革之一时,使用还是“推进劳教制度改革”这样的表述,并未明确指明改革的目标是“废止”。
      长期以来,对于劳教制度的存废,无论是法学理论界还是实务界观点殊异,举其大端,有“加强派”、“废除派”和“改革派”三大派别。
      “加强派”认为劳教制度实施以来,不仅为稳定社会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把大量被劳教人员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推荐访问:劳教 高墙 前前后后 倒塌 制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