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宏观经济主线:保增长、调结构等

    时间:2021-02-24 20:03: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近期的一系列政策表明政府已经开始真正着手解决内需不足问题,政策的结构性优化调整初现。
      2009年8月13日,财政部表示: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执行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资金至少在75亿元以上。中央财政2009年追加70亿元预算补贴此活动,其中汽车“以旧换新”50亿元,家电“以旧换新”20亿元,另有5亿元的家电“以旧换新”费用由地方承担。虽然通过补贴来刺激消费不是长久之策,但是至少可以表明政府在刺激消费上的关注和决心。
      同日,中国银监会宣布,正式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可以通过市场渠道增加居民的消费资金来源,鼓励居民贷款消费,改善现有的消费模式。
      8月18日,我国正式启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中央财政2009年将安排30亿元支持新农保养老计划,承诺给农民的基础养老金每月不低于55元。农民60岁后可享受国家普惠式养老金。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此项政策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稳定预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村消费市场。
      收入的绝对水平低以及相对差距大是制约消费的主要瓶颈。因此,我们认为,真正可以切实促进消费的政策应该是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未来政策方向是着眼中长期,注重结构调整,刺激内需。
      8月22日至24日温家宝总理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产业振兴规划,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以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同时,他还指出了当前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包括外需下滑、经济内在动力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短期扩大内需的难度较大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为此,我们认为,虽然说宏观经济政策在方向上不会改变,但将偏向于促内需和调结构,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持续效果。投资者应注意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风险,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
      
      抓住股市里那只看得见的手
      
      马瑜 张志峰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可以自动地配置资源,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在调控经济,那就是政府政策。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自然也少不了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拨弄,这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对“收紧流动性”政策的恐慌让8月份的股市剧烈调整,市场刚刚恢复点元气,又出现金融机构再融资的传闻,再加上中冶上市、创业板开闸、国外公司登陆A股市场,A股市场很难做到“不折腾”。投资者该怎样看待这只“看得见的手”?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唯政策马首是瞻,所有投资决策都看政府脸色,往往在患得患失中也没摸准方向;另一种是完全凭市场感觉,毫无政策敏感度,不知不觉间自己的账户也被“调控”了。在目前政策传闻满夭飞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帮你认真地梳理一下,学会如何抓住股市里那只“看得见的手”。
      
      股市还有政策面
      
      炒股有时特别矛盾的原因就在于:来自宏观面、政策面的消息特别多,而且这众多的消息经常互相冲突、互相矛盾,一时唱多、一时唱空。把广大投资者的思想完全搞乱,根本就不知道是该做多还是该做空。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在不知道应该如何做的时候是最痛苦的。
      中国的计划经济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换句话说,有些人总认为他们比别人理智聪明,有权来配置资源,让市场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最初股市的设立,就承载了为需要资金的国有企业进行融资的使命。在其后的时间里,从地方政府到证监会,不断运用“看得见的手”把股市往自己需要的方向拨弄,带来的既有风险也有机遇。
      回顾中国证券市场19年以来的发展过程,如果说我国证券市场具备典型的政策市的特点,相信不会有太多的人反对。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参与者一直在进行政策博弈。通常是政府觉得股市高了,就会出台不利于股市的政策,股市就会应声大跌,同理每每股市跌得鼻青脸肿时,政府又会出台一系列的“救市”举措,继而形成所谓的“政策底”。
      所以著名投资人杨百万曾言:“买股票要听党的话。”
      也许是因为我国开始建设市场经济的年份还比较短(甚至小于证券市场的年龄),政府经常性的担心我国的证券市场投资者不够成熟,从而往往会在关键时刻推出“非常之策”。这是我国证券市场与成熟市场的最大区别。
      2007年“5·30”之前的一个月,许多媒体刊登出了风险提示的文章;而去年呼吁保持股市稳定的媒体文章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密集出现。对于一名普通的投资者来说,准确把握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或许存在一定难度。但是想做好股票,就必须学会解读和判断政策走势,特别是要读懂政策中的“暗示”。回顾历史,中国证券市场的“非常之策”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舆论先行。
      政府在进行某项重大决策之前一般会追求“不战而趋人之兵”的效果,先在官方媒体上进行导向性的宣传,典型的就是《人民日报》社论。当然一般说来,这样的舆论对市场趋势的变化影响不大。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组合拳与矫枉过正。
      我国特殊的政治结构造成了一旦一个游说团体的观点占据了主动权,就往往具备一定的延续性,从而使得中国证券市场的“非常之策”一出手就是一套组合拳。历史的经验是政策的第一招往往不能改变市场运行的趋势,但连续的政策最终会将市场的趋势逆转,一旦逆转又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直到另一派游说团体的观点占据上风。
      对于中国股市政策市的特点抨击的大有人在,著名的包括许小年、胡舒立、谢国忠等,这些学者宣扬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也得到了众多人的支持,期望政府在未来少一点非常之策。但就目前而言,人在股市犹如身在考场,明知其害,“八股”不能不读。
      
      经济政策决定股市大方向
      
      说起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大家往往会想到是政府的一系列非常举措。其实除了这些非常举措以外还包括政府日常的经济政策。
      巴菲特说过“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都对本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较为敏感,这些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远比“非常之策”更加深远。例如2007年的加息收缩流动性,虽然前期对股市上涨没有造成太大影响,但随着一次次政策积累,股市最终作出反应。而去年下半年开始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股市提供了大量流动性,“不差钱”成为今年股市上涨的重要因素。经济政策分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他们对股市的影响各有特点。
      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由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与货币供给总量与货币需求总量的平衡相辅相成。因而宏观经济调控之重点必然立足于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主要针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和控制展开,进而实现诸如稳定货币、增加就业、平衡国际收支、发展经济等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与股票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对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影响。但是货币供应太多又会引起通货膨胀,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使实际投资收益率下降。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相反,它会减少社会上赁币供给总量,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另外,货币政策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非常大,这种影响又将对股市的涨跌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7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开始实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是从深层次上导致了上轮牛市的告一段落的重要原因之一。2008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又为本轮行情埋下伏笔。今年8月份的下跌,对信贷紧缩的担忧是核心因素,央行正式定调“动态微调”主基调,加强银行风险控制,并且打压通胀预期。股市以暴跌为回应后,银监会又调整次级债新规,令股市止跌回升。
      作为政府调控政策的另—基本手段,财政政策股市的影响也相当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和转移支付,其中税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之大从“5·30”可见一斑。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的意图已经明朗化。
      国家则政通过税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可以调节证券投资和实际投资规模,抑制社会投资总需求膨胀或者补偿有效投资需求的不足。
      税收政策除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以外,还直接影响投资标的的业绩。一般来讲,税征得越多,上市公司用于发展生产和发放股利的盈余资金越少,投资者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也越少,因而高税率会对股票投资产生消极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也会下降。相反,低税率或适当的减免税则可以扩大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刺激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例如企业所得税按25%征收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
      有些宏观政策是针对经济,波及股市,这种情况对股市的影响通常滞后;而有些政策则是直接针对股市,往往引起市场的短期震荡。对于政府经济政策的把握,最好的方式是多读一些经济学书籍,并且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需要注意的是,股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政策、投资者情绪、资金充裕程度以及机构投资者大资金的意图在进行复杂的博弈,政策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无功而返或者矫枉过正的情况同样存在。例如“530”并不是2007年牛市的转折点。不过“政策牌”层出不穷,一旦上面的意图明朗化,就意味着黄灯已亮起,最终往往会达成预计的效果。
      一般说来,宏观经济是根本因素,但要它对股市的影响是比较曲折的。例如从2002年到2005年,宏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股市一直等到2005年才走出熊市,并且一口气把前几年积蓄的力量爆发出来。而当下外部经济环境恶劣,内部经济结构尚需调整。股市依然在资金支持和复苏预期下走出了强势上涨行情。
      
      “非常”之策立竿见影
      
      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着眼点是经济本身,通常不会考虑股市的因素。此外,还有许多专门针对股市的政策,这也是投资者们平时接触最多也最为关注的。
      最近创业板和国际板的问题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既有炒作的渴望,又有对扩容的担忧。扩容一直困扰着中国股市。1992年,深沪两地市场的A、B股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1993年上证指数尽管达到了最高点1,558点,随着发行额度的明确,市场开始进入真正的低迷期,当年年底收在833点。1994年2月14日,政府宣布1994年新股发行额度55亿元,明显要比1993年的195亿元低得多,而市场并不买账,上证指数在3月10日就击破700点,4个月后的7月29日,上证指数跌到全年最低点325点。股市崩盘要影响社会和政局的稳定,中国证监会慌忙在8月1日宣布救市,暂停新股上市,当天深沪两个市场的涨幅都超过了30%。
      同样在2005到2007年的大牛市里,中石油的IPO成为了牛市转折的标志性事件。2007年,中国股市的IPO以4469.96亿元的规模居全球第一,与2006年1642.56亿元的规模相比,增加了172.13%,加上其他融资再融资形式,融资总额达到8306.29亿元,接近1990年至2004年间15年的总和(8414.97亿元)。
      2009年上半年的行情,在流动性充裕和复苏预期中越走越好。官方舆论一直以呵护和维稳为主要基调,经常稍微一调整,马上就会有政策出台。IPO也在市场上涨趋势明朗之际重新开启。IPO开启初期通常不会给股市带来太大压力,反而会因为交投活跃进一步推动资金流八股市。而大盘股中国建筑7月29日上市,拉开了8月调整的序幕。
      政府当下的思路,依然是防止暴跌,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下持续新股IPO。因此利好政策想必会持续出台,例如新基金密集发行,一对多专户理财开闸,QFII额度提高。官方舆论依旧维稳为主,而扩容带来的影响则会逐渐体现出来。不过需要警惕的是,市场也不会任由政策揉搓,去年的口头维稳一直没有扭转趋势。直到汇金公司真金白银入市,四万亿出台,银行大举放贷,才真正帮助市场见底回升。
      政策性利好与利空消息众多,并且经常互相打架。更何况一些针对市场的政策,是没有日期的,例如创业板已经提了多年,如今才正式开闸,建立共同基金和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口号早在1994年就被证监会提出,直到多年后才付诸实施。因此很多资深投资者通常仍旧会观察市场多空力量对比,将短期消息只当做参考。但是类似下文中提到的“七种武器”这样的重量级政策,则会对短期走势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推荐访问:宏观经济 主线 增长 结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