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两院院士王大珩

    时间:2020-12-27 00:03: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940年8月24日夜晚,两架迷航的德国轰炸机闯入了伦敦的上空,毫无目标地扔下两颗炸弹之后迅速地逃离了。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伦敦第一次遭受到飞机的轰炸。
      倾刻之间,伦敦城的宁静被炮火驱散了。慌忙躲避的人群中,有一个年轻人显得非常从容、镇定,他和所有的伦敦市民一样,也毫无心理准备,从早晨进入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后,刚刚迈出帝国理工学院的校门,轰炸就来临了。(图1)
      这位年轻人叫王大珩,当时年仅25岁。他为什么能够如此从容地面对飞机的轰炸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已经是他第二次亲身感受入侵者的野蛮与残忍。战火燃烧中的伦敦,让他仿佛又看到了同样遭受战争蹂躏的祖国。正是这次突如其来的轰炸,让他作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
      王大珩,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著名的光学专家。(图2)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炉光学玻璃;新中国的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包括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在内的“八大件”科研仪器;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实验研制的高速摄影仪;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电影经纬仪;“863”计划;中国工程院的组建;中国的大飞机科研项目……
      我们罗列的这个清单,几乎囊括了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发生在中国,并且决定着今天中国地位的重要科技事件。
      一个人,能亲身为上述的任何一件事作出贡献,都足以荣耀一生。但王大珩却亲身参与了所有这些事件,并且在每个事件中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图3)
      1936年,王大珩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由于成绩突出,王大珩被留在清华担任助教。(图4)
      如果一切顺利,王大珩这辈子也许就会在清华大学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教学生,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
      2003年,年已88岁的王大珩曾回忆起一段往事,他说,我是1936年毕业的,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气焰最疯狂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我不能忘记,那是我们刚刚毕业去旅行。我们从北京坐火车去上海,刚到天津,日本浪人就蛮横地把所有乘客都轰下,来运送他们走私的人造丝。在自己的国家里,我们连乘车的正当权利都遭到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剥夺,这种亡国的滋味,真是令我一生难忘。
      这样的感受,是从一位耄耋老人的心底里发出的。(图5)
      在天津被赶下火车,成为王大珩一生中都不能忘记的屈辱。而在接下来的旅程中,王大珩又与一首歌结下了一生的情缘。“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王大珩说,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船上。当时跟我们一起从天津坐船往南走的,还有流浪的东北学生,这首歌正是从他们嘴里唱出来的。听了这首歌,我心里直发冷。抗战才开始,这首个歌在我印象里是很深的。后来到国外的时候,我在同学面前还唱起这首歌。
      1996年,王大珩81岁了。有一次他的学生们请他吃饭,餐厅的电视里正在播放这首歌曲,但是配的画面,却是一对男女满面笑容地跳着交谊舞。当时在场的人谁也没注意到电视里播放的内容,但是王大珩却突然站起来,严肃地让人把电视关上,他要来唱这首歌。老人微阖双眼,稍微停顿了一会儿,轻声地唱了起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老人的嗓音不够圆润,但是老人从心底里流出的歌声,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老人的心里,这首歌不仅仅是一生都不能忘怀的,而且是不允许亵渎的。
      1938年,在武汉,王大珩考取了赴英国“庚款留学”资格,当时全国只有两个名额,另一个考取的学生就是后来也成为两弹元勋的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王大珩被分配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技术光学实验室学习,从此踏上了一条漫长的留学旅程。(图6)
      王大珩留学时非常刻苦认真,他记在笔记本上的内容并不特殊,每一页记录的都是最基础的光学公式和实验日志,但是笔记本从头到尾工整的程度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就连以苛刻著称的英国教授对王大珩也是赞不绝口。
      光学技术应用广泛。望远镜之所以能够看到很远的地方,主要是上面的镜片在起作用。而要制作这些镜片,不能用普通的玻璃,必须用光学玻璃。显微镜、照相机、摄像机、摄影机以及大型的天文望远镜的镜头都是用光学玻璃制作的。而光学玻璃真正被世人认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
      以英国为例,二战之前全英国的光学玻璃的年产量只有30吨左右,战争爆发之后,光学玻璃被大量应用在武器之上,年需求量一下子从30吨急剧增长到2000吨。
      光学玻璃成了重要的战略物资,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制造技术也就成了被严格控制的领域,一般人是不允许参与其中的。为此,一直想学光学玻璃专业的王大珩非常苦恼。
      时间再次回到1940年8月24日的那个夜晚,伦敦遭到德国战机的轰炸,在火光冲天的街头,王大珩头脑中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很清晰的想法,也许战争是一个机会,能让我接触到一些平时不允许做的工作,能让我学到一些平时不可能学到的东西。
      
      
      王大珩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申请学校,他要离开伦敦到谢菲尔德去,因为当时在英国,只有谢菲尔德大学设有光学玻璃制造专业。
      正如王大珩所想象的一样,由于战争的发生,对光学玻璃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王大珩到谢菲尔德大学的申请很快就得到了批准。一年半以后,王大珩着手撰写博士论文。就在一切都进展非常顺利的时候,王大珩突然又作出一个让人感到意外的决定:他要放弃马上就要拿到手的博士学位。王大珩认为作为一个学物理的人,仅学到实验室的知识还不够,工厂的实践知识必不可少。通过同学的介绍,王大珩来到昌司玻璃公司。昌司公司是当时英国最大的光学玻璃制造企业。公司里一个空缺的技术岗位对王大珩充满了诱惑,让王大珩毅然决定中断自己的博士学习。(图7)
      中国有句古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王大珩抱着这种精神走进了光学玻璃这个行业。当时在国际上还是认为这个行业是带有一定保密性的。公司对王大珩约法三章,不准进车间,只准在实验室里。尽管不让王大珩进车间,但车间生产方面出现的问题,还要他在实验室解决。
      今天长春光机所还保存着一台仪器,是王大珩1948年回国时带回来的,这台仪器的名字叫V-棱镜精密折射仪,它可以快速地测量出玻璃的光性精确度。这台仪器的专利属于英国昌司公司,而它的发明人是王大珩。因为这项发明,王大珩获得了“第一届英国青年仪器发展奖”。6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台仪器还在使用,因为它测量的精准度比许多现在制造的产品还要高。(图8)
      昌司公司对王大珩的工作非常满意,而王大珩也终于用了6年的时间,完全掌握了光学玻璃的相关技术。他知道,到该回家的时候了。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1949年3月,王大珩终于回到了东北解放区。他要为祖国工作,为民族服务。回国后,王大珩白手起家,筹建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自己动手修旧利废,建成了当时解放区最大的物理实验室。

    推荐访问:两院 院士 王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