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从亚文化视角看“网络春晚”] 以亚文化为视角

    时间:2020-08-11 07:56: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通过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的视角,从其反叛性、呈现的形式以及其逐渐出现被收编的走向三个方面对“网络春晚”进行简单分析。从表演水平和艺术价值上来说网络春晚确实略显粗糙,但“网络春晚”的创新和草根化、平民化的气息是其值得称赞的地方。
      【关键词】亚文化 网络春晚 草根化
      
      除夕之夜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曾经是无数中国人的一种情结。自1983年第一届春晚至今,已有二十八个年头。春晚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吸引了亿万观众的注意。另外一种春晚形式――“网络春晚”,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网络春晚”顾名思义即网络春节联欢晚会,本文将其概括为借助网络等新兴平台播出,以网络热点为线索,参与演出人员多是年度流行的红星和网络红人,内容新奇,充满草根色彩的晚会形式。“网络春节联欢晚会”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02年春节期间,网易网站的娱乐、文化、女性三个频道联袂推出了“2002年虚拟春节联欢晚会”。2009年春节,川籍“北漂”老孟(施孟奇)挑头叫板央视的“山寨春晚”成了当时最具话题性的一个文化事件。老孟声称要搞一台“山寨春晚”并在大年三十和CCTV春晚同时直播。2010年春节之际,各种“网络春晚”纷至沓来。北京电视台、新浪网、中国移动联合举办首届网络互动春节联欢晚会,号称“全球华人网上家园”的天涯社区直播了自己的网络春晚,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等主办了2010年第四届全球华人网络春节联欢晚会等,让人眼花缭乱。2010年2月23日,中国青年报在其《青年调查》上刊登题为《人气渐火53.3%的人看好网络春晚取代央视春晚――从2002年网络春晚出现雏形至今已进入第9年,54.1%的网友赞同今年是真正的“网春晚”元年》的新闻。
      2010年各种形式的网络春晚令人炫目,本文从影响力和关注度方面,选取老孟的民间春晚、首届北京电视台网络互动春节联欢晚会、春网开元――中国互联网首届春节联欢晚会、“飞向2010”第四届全球华人网络春晚为例(见下表),试通过英国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去阐释各种形式的网络春晚。为什么会有网络春晚的出现?网络春晚以什么样的风格呈现?网络春晚的走向如何等等?
      伯明翰学派是指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周围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学者,如霍加特、霍尔、赫伯迪格等。伯明翰学派重视亚文化研究。该学派研究了欧美自195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如无赖青年(teddy boy)、光头仔(skinheads)、摩登派(mods)、朋克(punk)、嬉皮士(hippie)等。有学者将亚文化(Subcultur)界定为是通过风格对主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特殊文化方式,往往涉及边缘文化、弱势群体对主文化和权力的抵抗,并将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抵抗、风格、收编。①
      
      一、“网络春晚”出现的背景
      
      “亚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 年,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任何社会和国家中都存在着主文化和多种多样的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中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为社会普遍认同;亚文化是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是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边缘的文化。②虽然亚文化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地位、在文化整体里占据次要部分,但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别于主文化,起着消解主文化的作用。
      央视春晚,是当代的文化产物。国人岁末除夕不眠之夜的守岁习尚,为有自娱性的春晚的欢庆提供了一个硕大的舞台空间和巨大的天然的观众群体。它的出现,一开始就与民生相关,反映民众的幸福情感和快乐人生,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③春节联欢晚会,本来是一种大众的狂欢,但是一直以来话语权是由中央电视台等主流机构掌握,民众没有多少发言权。而且央视春晚开办已有二十几年,无论是形式还是节目内容都已稍显僵化。网络春晚的出现,说到底,是民众对当前央视春晚发展的一种反叛与抵抗。2010年的央视春晚,由于过多的植入式广告饱受非议,地方卫视的春晚又由于同质化严重无法突破之时,充满了草根精神和互动乐趣的网络春晚,杀出重围“登堂入室”。如果说,传统春晚是满汉全席的大餐,“网络春晚”则是精挑细选的民间佳肴,“网络春晚”以其独特的草根性和略显粗糙的表演形式彰显了普通网民的意愿和话语表达。
      
      二、“网络春晚”的形式
      
      “全民参与,节目单由‘我’定”。网络春晚在举办前都会在网络上举行节目征集活动,由网民投票决定。出场演员和嘉宾扮演何种角色、表演何种节目等都由网民投票决定的;在节目内容方面,除了特邀部分明星以及来自各地的网友表演传统的音乐、舞蹈、相声、小品、杂技、戏曲等节目之外,动漫卡通形式的作品、短片以及网友用DV自拍的节日游记等作品也出现在了晚会上。网络春晚不是对央视春晚的克隆,而是运用了很多创新手法,如以各种电影镜头拼接的剧情作为晚会的开头,以舞台剧的形式组织晚会,在晚会的节目中融入各种流行的网络元素。
      值得一提的手段就是戏仿和拼贴。戏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是二次创作的一种。戏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④如在《首届北京电视台网络互动春节联欢晚会》上上演了多个版本的青花瓷合唱,有外国人唱的,还有把化学元素编成《青花瓷》的歌词,原唱者周杰伦称“从来没想过青花瓷还可以加入这么多的新鲜元素,网络春晚不仅是属于明星表演的舞台,更是属于观众朋友们还有网友们自己的一个大联欢。”
      拼贴则是打破原有文本的形式和结构或挪用原文本的符号,按照创作者的意图进行再次创作,以抹杀或者颠覆原有的意义。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使用了“拼贴”这个概念,意指亚文化青年通过对原有物品的挪用和对意义的篡改,使物品具有了与亚文化青年本身的价值和理念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亚文化的反抗潜能。“英国国旗被拿来作为装饰品,放在肮脏的御寒大衣背面,或者经过裁剪,变成缝制得干净利落的夹克,更有意思的是,商界的传统象征――西装、衣领、领带和短发等,都被抹去了它们的原初代表效率、野心、服从权威的意义,并且被转化为一味的‘盲目的’崇拜对象、物欲的标志,以及仅止于被抚摸与被珍藏的物品”。⑤在“飞向2010”第四届全球华人网络春晚的开场就是有戏仿的电影场面2010年8国首脑会议决定。“2009年山东成功举办了全运会,2010全球华人网络春晚交给中国山东,至于主持人谁先赶到谁就上”,接下来两位主持人相视后就开始了奔跑,而奔跑的场景就是各种电影镜头的拼接,最后两位主持人从外星降落。颇有荒诞意味,令人不禁捧腹。
      
      三、“网络春晚”的走向
      
      迪克・赫伯迪格的研究表明,亚文化的表达方式通常以两种主要的途径被整合和收编到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去:第一种是把亚文化符号(服饰,音乐等)转化成大量生产的物品(即商品的方式);第二种是支配集团―警察、媒介、司法系统―对异常行为贴“标签”并重新界定(即意识形态的形式)。⑥
      老孟的2009年网络春晚由于演出场地和播出平台的缘故,最后悄然收场。鉴于这次经验,老孟在2010年1月份的时候拿到了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的演出许可证,而“山寨春晚”正式更名为“民间春晚”。
      从上表的播出时间来看,不论是老孟的山寨春晚还是另外几台网络春晚都没有做到老孟当初的宣言,即在“大年三十晚上与央视春晚同步播出”。2010年的网络春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和传统媒体合作举办。其中传统媒体有北京卫视、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等,有了这些媒体的加盟,山寨春晚披上了华丽的服饰,在演员阵容上又有明星演员和主持的加盟。在节目内容上熟悉的表意让人感觉网络春晚是否会沦落成一幅空的躯壳,仅仅只有形式上的新颖,实质上似乎并没有走出传统的央视春晚。
      
      结 语
      
      本文将“网络春晚”归结为一种亚文化形式。“网络春晚”以反叛和创新的精神,展示了网民的智慧和草根的气息,但是也显现出一些被收编的迹象。从表演水平和艺术价值上来说,网络春晚确实略显粗糙,太多的模仿秀节目,如山寨版的小沈阳、周杰伦……但不可抹杀的是,“网络春晚”在形式和细节上的创新。作为网民自娱自乐的初衷,“网络春晚”以一种淳朴、自然的风味贴近百姓生活。正如网友所说,“我们可以原谅自然流露的不完美”。当然,在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并不永远是对抗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有时会出现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相互转化,原来是边缘的东西,逐渐地也会变成主流。⑦■
      
      参考文献
      ①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4):87-92
       ②姜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J].《求索》,2006(3):47-50
      ③陈勤建,《央视春晚和山寨春晚的文化思考》[J].《文化学刊》,2009(5):11-12
      ④[DB/OL]. http://baike.省略/view/917810.htm?fr=ala0_1
      ⑤⑥[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⑦于文秀等 主编:《当下文化景观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207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春晚 视角 亚文化 从亚文化视角看“网络春晚” 如何看待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出现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