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浅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 儿歌舞蹈

    时间:2020-07-14 07:23: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现象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异性是永恒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如此。民间舞蹈是人类用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因此,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必然也会在社会转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的社会主义新时期,进入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的加速期。在这样一个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和发展。本文将试从民族民间舞蹈生存空间的变化、民族民间舞蹈包装形态的变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化以及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生存空间;形态变化;包装;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一、民族民间舞蹈生存空间的变化
      
      众所周知,由于受历史上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个“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各种民俗事象;这个“特定群体”是指各民族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总是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在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中国的通讯、交通有了较大的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民族贸易等方面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方式,认识世界,了解经济文化的最新信息。当代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迪斯科、现代舞、卡拉OK等娱乐方式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所青睐,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由于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撞击,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性和普及性,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诸多因素,使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发生着程度不同的变化,这一变化呈多元、多样、复杂性的发展态势。
      
      二、民族民间舞蹈包装形态的变化
      
      伴随民族民间舞蹈生存空间的变化,在新的时空环境内,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态也更多是经过加工后的新包装,这些舞蹈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此种民舞具有了“新民舞”的意义。经过加工改编后的民族民间舞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强化了原民舞的风格韵律,动作变化更为丰富优美,既保持了民间舞蹈的“土风”味,又适应当代社会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云南德宏州的《新嘎光》就是生动的一例。傣族人民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家人说“没有歌声和舞蹈的日子,就像吃菜没放盐巴一样”,“看不见孔雀跳舞,就得不到幸福和吉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德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也越加迫切,旧的民舞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因此,在80年代中,当地的舞蹈家们在原民间舞的基础上加以精选、提炼,整理改编出《新嘎光》。此舞蹈既保留了抒情典雅、韧性起伏的动律特点,又规范发展了动作组合,很快得到傣族群众的认可,特别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带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现形式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使一些濒于失传的民间舞蹈获得了新生,也使一些基础较好的民间舞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化
      
      基于民族民间舞蹈生存空间以及表现形态的不断变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于七八月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时节,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当地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这在佛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神同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得出,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功能方面,将更加具有包容性。
      
      四、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的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为基础、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以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性建设为目标,同时在比较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在当代中国,我们在研究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还要继续研究完善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群建设、实践教学交流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更要继续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动态的本质特征,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走到民间,挖掘整理和提炼当前未纳入教材的民族民间舞来完善现有教材体系。培养出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演员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教师尖子人才),针对不同学员给予不同的学习侧重,因为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有其完全不同的风格特性,我们知道,一个学员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年中将民间舞蹈学习面面俱到,所以,学员必须在全面学习基础教育的同时对某一、两个舞有所作为、有所精通、有所成绩。实践、教学、交流、实习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验证获取的知识或教学成果及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如果抓好舞蹈实践、教学、交流的建设,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否则必将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个性,失掉性别,消失在人为的、主观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间舞,必须从本质出发到现象,再从现象出发回归本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并不固守,我们要在这个社会不断变革的时代,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变革、创新永远是继续生存的标志,发展才是硬道理。
      总之,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促进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和变迁,使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生存空间、包装形态以及文化的内涵、功能和建设方面都呈现出了多元、多样、复杂的发展态势,这对在新的时代进一步推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意义,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在这样一种大好形势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必将迎来另一个发展的黄金时刻!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张建民.中国双人舞编导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民间舞蹈 转型期 中国 浅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发展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