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着迷梦筱二txt书包网 着迷

    时间:2020-03-31 07:47: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开始学语文,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全家逃难到乡下。不知为什么日本鬼子和汪伪的军队老在后面追。我才五六岁,常常是一天跑好几个地方。有一次,我们跑到了傍晚,还是被追上了:那是一个打谷场,我筋疲力尽,倚着个草垛软瘫着,望着平原上低垂的星空喘气。“和平军”(汪精卫的汉奸队伍,他们的口号是“和平反共建国”所以叫“和平军”)拿枪对着我们,厉声喊叫:“城里人,跪下来,把口袋翻过来”。人们跪成一排。妈妈、舅妈顾不得心疼,把金银首饰放在地上。正在这个时候,一串尖利的枪声,好像是从耳朵边上擦过去似的(后来才听说是从邻近打谷场的草垛上打过来的,是新四军的指导员打的)。妈妈、舅妈非常机灵地把首饰揣进口袋,又把一个东西塞进我的怀里,让我抱着,拉着我高一脚低一脚地在黄豆地里奔。豆荚划破了我的脸颊,露水打湿了我的头发。直到早晨,太阳升起来了,我平静下来,才发现自己紧紧抱着的竟是一只自鸣钟,钟摆已经不见了。在我最初的记忆里,一个村子又一个村子跑是家常便饭,常常是刚刚安定下来,端起了饭碗,突然有人说“来了,来了”。我们丢下饭碗,又跑。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谈得上上学!但是,爸爸妈妈让孩子念书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每到一个村镇,第一件事就是找学校,没有学校就找私塾先生。没有私塾先生,爸爸就自己教。那时的“战时小学国语课本”很薄,一课也没有几个字,印刷质量又差,字体往往是大大小小,不太统一,有的字都印成横的。一本书用不上几天就念完了。爸爸就随便找一本民国初年的老版本的书。第一课,我还背得上:“学生入校,先生曰:‘来此何事?’,学生曰:‘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一本书不用几天就背完了。他又找他小时念的什么《论说法程》,都是文言文的。现在想来,应该是比较浅近的,因为我都懂了。我记得第一课是《人为万物之灵》。我很快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有时,连这样的《论说法程》都没有了,就随便弄一本《四书白族句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白话解释)教法很简单,就是第一天把生字讲一讲,把那没有标点的句子用红笔点断。一天也就是点一页左右。份量并不重,剩下时间,就是自己翻来覆去地念。课本是很枯燥的,但是,把古文朗诵念出一种调皮的腔调(用妈妈的话来说,就是“洋花唱曲”)却很好玩。第二天,爸爸还没有起身,就让我们弟兄三个轮流在他床前背诵。我的记忆力比较好,很快就把短短的十多句话背得滚瓜烂熟。闲下来的工夫,听哥哥姐姐们朗读。他们背不出的时候,我还能为他们提示。   那时没有考试,没有什么刁难的选择题。就是背古文,用老法子大声念,抑扬顿挫,像唱歌似的,很好玩。直到今天,绝大部分我还能背得出。   回到城市,插入正规学校,我的语文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现在看来,这是因为早期的背诵培养了我良好的语感。   我的语文水平,抗战胜利以后,又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飞跃。其原因,今天想起来,和课本的关系几乎等于零。那时国民政府规定的所谓“国定教科书”,是很枯燥的。现在只记得蒋介石给蒋经国的信,开头是“经儿知之。”但是那却不好背。如今只记得蒋介石教育他的儿子,不要做“书独头”(书呆子),还有,就是写字发现写错了,不要把半个字涂掉,而是要把整个字写完,再涂掉。这一点我之所以记得,就是因为当时不理解,现在倒是对这个政治家的作风有点体悟了。课本很枯燥,但是老师却是非常好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一瓣心香》,对我小学五六年级时期的语文教师潘诅谨表示无限的怀念。她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圣洁形象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她不大理睬“国定教科书”,常常把冰心的《寄小读者》成批地印发给我们。有的还当作“说话”课的教材。在课堂上,她鼓励我们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她推荐古典文学经典,除了《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外,还有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还有一本很有趣的书,叫做《苦儿努力记》,是一个法国作家写的,章衣萍、林雪清翻译的。这本书在建国以后,不怎么有名。但是,50年代中期,我在念大学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连老托尔斯泰都很重视这本书,把它从法文翻译成俄文。   潘先生在课堂上经常离开课本,讲她阅读报刊的心得。现在回想起来,她勇敢地冲破了当时“党化教育”的框框,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精神天地。她的最大功绩是使我对于语文有了兴趣。她非常认真地批改作文。我写过一篇游记,许多地方词不达意。她的修改,常常使我惊叹,我至今还记得,有一篇是我到上海郊区青浦朱家角的马家花园去“远足”(现在“旅游”罢)。我的原文是:“那长长短短的竹林”,被她改成“茂林修竹”。直到我念了大学才知道,这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很高的分数。每一次我都有危机感,以后不可能写得这么好了,可是到了学期末了,翻阅作文本的时候,仍然觉得一篇比一篇好。我老是盼着作文课,盼着听她的讲评。   上潘老师的语文课实在是一种智慧的享受。即使在我当了许多年的教授以后,回想起来,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她的智慧真是有点惊人。我至今还记得,在一堂课上,她说中国古典诗歌的七言诗歌,有一种吟咏的调子。即使把它去掉开头两个音节,它的调子还是一样。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把开头两个字删节掉,变成: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甚至再删去两个音节,也还是一样:   雨纷纷,欲断魂。   何处有?杏花村。   她的这个智慧一直像种子一样埋在我心头,直到30多年后,成了我一篇很有学术质量的论文的动因。   可惜的是,不久以后,我考进了初级中学,永远地离开了潘老师。那时刚刚解放,对于新的意识形态,教师们一窍不通。上课常常是吵吵嚷嚷。隔壁班上,甚至有同学在课堂上打起架来的。一些调皮的同学,常常借机和老师吵闹。好在不断有新的省份解放,大家兴奋地从课堂里哄出去,忙着开庆祝会,排练街头演出,演好人和坏人。语文课常常被不断的演出所取代。那时,即使上课,也很自由,既没有教学大纲,又没有教学参考书。什么语法知识、主题思想、段落大意,没有人去操心。教师大都是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发挥。在这样的混乱中,我们班的课堂秩序却很好。这是我们的幸运:来了一个新教师,名叫周陀星。他和潘先生一样,总是把报纸上、刊物上的好文章和书店里的新书有声有色地加以介绍。在这以前,我虽然也读着一些课外书,但大都是如《武当豪侠传》、《蜀山剑侠传》之类。周先生却让我们阅读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新儿女英雄传》(孔厥、袁静作),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过当时还没有全本的,只有华中新华书店出版,由解放区的年青作家白刃改写的。印刷质量很差,是麻皮纸的,有时要把书上的一团麻草挖掉才能看清文字。但,就是这样的书,从此在我面前展开了一个辉煌的精神世界。我被一种红色的话语世界迷住了。一种向往在我心头油然而生:什么时候,我也能把那么精彩的生活和缤纷的感情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那就太幸福了。周老师也很重视批改作文,每一次都有相当详细的评语,不过比之潘老师有比较多的文学理论色彩。由于他的诱导,班上掀起了一股作文的热潮。有一次,我们头一天做了作文,第二天一大早就闯到周老师宿舍里。他还没有起身。大家最关心的自然是作文分数。我也问了。他说:“86分”。我随便说了一句:“啊,才86分!”他说,“86分还嫌少?我打作文分,从来还没有超过85分。”我在班上一下子神气起来。说真的。那种又害羞又得意的感觉至今留存我心头。   正是这两位老师把文学的种子播在我的心头。   这种种子可以叫做对于阅读和写作的“爱”,但是,似乎还不够准确,那起初的感觉应该叫做“贪婪”。那是一种永不满足的饥渴,我如痴如醉地阅读,狼吞虎咽,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我母亲回忆说,那时我连吃饭都把书本放在面前。当时流行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的一句话:“科学需要毕生的精力,即使有两倍的生命也是不够的。”我把他的说法发展了一下:如果没有两倍的生命,那就要牺牲除阅读以外的一切爱好。在初中阶段,我是舞蹈演员,还组织过舞蹈队沿着青浦、朱家角一带去参加“城厢物资交流大会”的演出。但是,后来我突然觉得演出一次5分钟,而排练要十次以上,每次半天,这太浪费生命。到了高中,我下决心“隐姓埋名”,把舞蹈爱好和下象棋、打扑克,就通通“戒”掉了。   语文,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阅读成了生命的价值所在。我一天不阅读,就觉得很难过。阅读,不是为了考试,因为那时考试是很容易的,没有什么选择题之类刁钻古怪的名堂,作文决定一切。   不幸的是,理想的老师总是凤毛麟角。高中时期,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的,他教课却令人丧气。我担任语文课代表。有同学要直接向这位教师提出,不要他教了,要换教师。我觉得这任务很可怕,不知为什么,我居然就向那教师当面说了。这个鲁莽的行为,并没有达到任何目的,只留下了在共青团内反复检讨的记录。但是,我对语文的热爱并没有受到打击。我是语文尖子,可基本上不听课。我从第二排搬到了最后一排。老师讲得再差,与我也无关,我只是闷声不响地钻研杂志和文学作品。这位语文老师也有好处,那就是非常重视批改作文。我的作文常常被拿到班上朗读。他还组织课外阅读,让我们写读书报告。他营造的文学氛围弥补了他教学上的不足。作文表达力的提高,使我产生了一点“野心”:向报刊投稿。经过多次失败以后,终于成功了。我在上海的《青年报》上发表过诗和散文。这在当时是一种轰动性的荣誉,荣誉是鼓舞,鼓舞变成了一种自觉的刻苦。刻苦是自觉的,因而变成一种痴迷的欢畅,语文就这样成了我生命中最幸福的种子。   在这种情况下,我考取北大中文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现在看来,有些教育改革的专家在争论什么“苦读”还是“乐读”的问题,最近又有什么学生主体性和教师话语霸权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苦不苦,乐不乐,主体不主体,霸权不霸权,关键在于爱不爱。爱不爱,主要看你迷不迷。如果不迷,光是为了考试而学,那还有什么学生主体呢?那又怎么能不苦呢?如果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出于一种内心的命令,不让你读,不让你写,才叫难受,才叫苦呢。   进入大学以后,虽然授课的教授大都是全国著名的泰斗,但是,并不是每一教授都能满足我的求知欲,也不是每门功课都令人喜欢。尤其是一些理论课程,特别是语言学,还有汉语史、古代音韵,神秘莫测,令人望而生畏,读起来真是很苦,但是,几乎所有的教授,都以他们的渊博的学识激起了我对于理论的兴趣,尤其是朱德熙先生的雄辩,使我着迷,当初以为最枯燥的现代汉语,后来居然成了我最喜爱的课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照此类推,最好的老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兴趣。但是,任何至理名言都有其不够完善的地方。爱因斯坦的话也一样。兴趣有一个培养的过程,从没有兴趣到很有兴趣,这中间还有一个克服惰性的痛苦的过程。最好的老师能够把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变成向往的乐园,而且为了进入乐园,不惜穿过但丁式的炼狱。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术泰斗们,诱导我进入一个枯燥无味的理论世界,心甘情愿地忍受煎熬。我下苦功钻研的第一本经典理论著作就是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立志硬啃,不啃动它誓不罢休。起初,总是看到一个地方就看不懂,没有办法读下去了。我硬着头皮,反复看了十五六遍,终于豁然开朗。大学毕业后,正是60年代,极“左”思潮盛行,读书无用。我仍然孜孜不倦,硬啃经典。有好几年我甚至放弃了文学,一心只读哲学,甚至硬啃马克思的《资本论》,从中求得辩证思维的奥秘。我的这种硬啃精神都来自对于北大学术泰斗的崇拜。高名凯先生懂得许多外国语,光是能写能用的,就有四门。与他们相比,自己实在太渺小了。不甘心这种渺小,就有了动力。动力就变成无声的命令。这种命令是顽强的,到了文革,变得更加顽强。那时读书不但无用,而且往往招来批判,惟一合法的读物,就是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我就读英文本的。每逢开会都集体念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我就拿着英文本的念。当时,邮寄毛泽东的著作是免费的。红卫兵全国大串连的时候,我就把英文本的《毛泽东选集》先从邮局寄到目的地,就是在满世界乱窜的时候,我也没有放弃阅读。   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点发昏,那时读英文有什么具体目的呢?没有。没有四六级考试,也没有托福之类。但是,不读书觉得难受,完全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就是生命,没有书读,就有一种空虚的感觉。   没有想到,到了改革开放时代,当时无目的阅读,在不知不觉之间提高了理论修养,突然变得有用了。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写过论文,却在一夜之间,要拿出论文来评职称。而我居然很快就拿出来,不到十年,居然积累到几百万字,还有了相当的影响,名字还被写到当代文学史里去。最令人意外的是,80年代后期,突然来了一个通知,说是凡是副教授以上的,都可以报名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英语熟练考试”(English Proficiency Test)。福建省敢于报名的,只有七个,到了考场门口吓走了两个。五个人考取了三个,文科只有我一个。到四川外国语学院培训口语以后,我获得了出国讲学的宝贵机会。   积数十年学习中外语文之经验,我坚定地相信:兴趣和热爱要达到痴迷的程度,就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也是精神和语文提升的永不枯竭的动力,那些使学生厌恨课程的考试模式,应该扫荡。为了防止一代人创造力遭受扼杀,几年前我写了轰动性的《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和《高考语文试卷批判》,去年又充当教育部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主编。我的最高目的,就是改变语文课程不讨人喜欢的现状,让语文成为青少年生命的乐园。   最难忘的事:   十年浩劫后期,听福建省三明一个中学校长报告,曰:“教学改革的最成功的举措是取消了语文课本。由学生和老师采访劳动模范。自行编写课本。”后又听传达一农村教学革命经验,曰:“坚决与”十七年教育黑线”决裂,最新的方向是:“把语文课办成公社党委的宣传队。”听者赞叹唏嘘不已。惟鄙人表示:“祸国殃民。”乃被不点名批判。遂有义愤填膺者曰:“追查!”余乃当众坦然曰:“发此议论者,乃是鄙人。”后虽然遭大字报围攻,仍面不改色,手持四卷本《毛泽东选集》等待辩论。�无人敢来。大字报于风雨中逐渐褪色、凋零。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书:   托尔斯泰的《复活》。该书写贵族涅赫留朵夫与姑母庄园上之半农奴少女卡秋莎发生恋情,致其怀孕。卡秋莎遂遭驱逐,流落为妓女,又遭杀死嫖客之诬陷。受审。而涅氏恰为陪审员。涅氏乃自谴:审判者乃罪犯也。遂决计赎罪,前往狱中,向该女求婚,不意遭拒绝。后该女被判流放。涅氏乃追随至西伯利亚。直至该女嫁与一民粹党革命家。此乃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以个人“道德自我完善”拯救社会之纲领性作品。虽具空想色彩,然其道德之崇高使我汗颜。每思及此,怦然心动。   自五十年代至今,每逢有个人名利之争,或物欲之冲击,每每凭托翁此书之“道德自我完成”之准则,求灵魂之洁净也。   最想对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说的话:   如果学生东张西望,不要怪学生,而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讲得太差劲?教学事业成功的标志是:学生盼望上语文课,盼望作文讲评。教师不但要用知识和智慧去征服学生,而且用人格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分不清是爱课程还是爱教师。   真情告白:   光荣属于使学生对语文课着迷者,耻辱归于使学生对语文课痛恨者。

    推荐访问:着迷 着迷 着迷金莎 着迷金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