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倾诉与追问]倾诉

    时间:2020-02-29 07:23: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祥林嫂是鲁迅作品《祝福》中的主要人物,其悲苦的命运,使之成为被迫害的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不断的“倾诉”与“追问”,是作品着重描写的。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以此为切入点,以发掘鲁迅先生思想之点滴。
      关键词:祥林嫂 倾诉 追问
      
      《祝福》作为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突出成就便是塑造了在夫权、族权、父权、神权压迫下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对于该人物,许多学者从诸多方面都已做过分析,并对作品作了深入的探究。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从小说中祥林嫂的“倾诉”与“追问”入手,来发掘这一形象所承载的其他历史意义,寻觅先生思想之点滴。
      一、倾诉
      在《祝福》中,作者对祥林嫂“言语”的描写是颇具特色的。鲁迅就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写道:“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可以说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时,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但随着悲剧的不断发展,祥林嫂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后,“再到鲁镇”时,一遍又一遍关于“狼吃阿毛”的诉说使祥林嫂成了“三五个人”的讲说中心,甚至会使“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可以说这时的祥林嫂已经不是那个“不爱说话”的人了,而完全成为自愿且不断倾诉苦痛之人。也正是在这种倾诉与“倾听”中,这个“故事”经历了男人们一听到便“无趣的走开”,女人们“陪出许多眼泪”到全镇的人“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也赤裸裸地呈现了出来。
      毫无疑问,祥林嫂的每一次倾诉都是在反复咀嚼自己的不幸与痛苦。而这种痛苦和不幸,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薄,相反愈来愈重。因为流血的伤口依旧流血,而无情的“听众”在好奇之后,厌倦地向其洒着盐水……那么,祥林嫂为什么要倾诉呢?是因为她的感情已经迟钝麻木到如此,以至于不能控制自己了吗?想来,恐怕其主因是祥林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太“多”。正如大多数人那样,当心中有了极大苦痛之时,会很想找人来倾诉一下,不吐不快。同样,面对如此的痛苦,祥林嫂出于一种“倾诉”的本能,将自己的“伤口展现给人看”。其效果,则正如现代心理学所认为的,倾诉自己的负面感受不仅可以减弱负责处理恐惧、惊慌等强烈情感的大脑组织的反应,还可以激活负责控制情绪冲动的大脑区域,从而有助于减轻悲伤和愤怒。试想,若祥林嫂一味压抑自己的苦痛,那么结局之悲惨是可以想见的。应该说,祥林嫂的这种倾诉其实质是一种不被认可的孤独的表现,是一种对自我“归属感”的寻求,她在潜意识中想通过倾诉,去释放心中的苦痛,赢得一种社会的同情和认可。此时的“倾诉”成了祥林嫂自我证实其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甚至是唯一的途径。这种对自我生命存在的证实,在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身上同样可以看到。试想,如果阿Q在受到别人(大多数人都可以欺负阿Q)欺侮却没有“精神胜利法”来排遣心中的愤怒苦痛,那么阿Q的结局肯定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疯掉,要么抑郁而死。[1]而孔乙己的“偷书”与“窃书”的争辩,对“茴”字写法的“卖弄”,“多乎哉,不多也”的“身份性”语言……这一切都是在证明他这个被社会各阶层所“忽略”的社会个体是切切实实的生命存在,这是对自我存在权利的一种申诉。如果没有这一切,在当时的社会中,这些生命个体该如何存活呢?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的确,当存在主义对任何事物的存在产生疑问之时,我们不禁惶恐到底什么是切实存在的呢?我们唯一能够确定存在的是思考中的“我”。而祥林嫂的“倾诉”与其说是诉说,倒不如说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的不断肯定、证实。而这也是她能够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权利的唯一“证明”。
      二、追问
      小说中写到当“我”遇到祥林嫂时,因为“我”“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所以被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面对祥林嫂的追问,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祥林嫂会对灵魂地狱产生怀疑?按理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头脑中本应该充满了封建迷信思想,并对之深信不疑。且她抗婚的表现也体现出“封建贞洁观”等思想在其身上的根深蒂固。但是这里,作为对“鬼神存在”普遍认同的落后农村妇女中的一员,祥林嫂却发出了这样的追问――“究竟有没有魂灵”,这不能不使我们注意。
      关于这一点,许多学者都有过相关论述。钱谷融认为,祥林嫂临死前对魂灵的有无表示了怀疑“这是一个伟大的怀疑……是从根本上对自己身上背负了一生的沉重的‘罪名’产生了疑虑……”;唐昆荣在《关于祥林嫂的死》中也指出“……冥冥之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这样的一位祥林嫂竟对它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也就是对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可以说,在这里祥林嫂的追问是具有超越性的,是极具社会意义的疑问。因为封建迷信思想、鬼神之说,在当时的农村(甚至在今天的某些落后农村)毫无疑问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之一。祥林嫂生活在决定其“习性”[2]的“场域”[3]中,“相信”自然也就成为必然。正如夏志清所说:“在这个故事中,她所隶属的古老的农村社会,和希腊神话里的英雄社会同样奇异可怕,也同样真实。‘封建’和‘迷信’在这里变得有血有肉,已不仅是反传统宣传中所用的坏字眼。”[4]可是,面对着被人们普遍认同的“真理”――鬼神存在,而今祥林嫂却对它产生了怀疑,这又如何能让我们不称奇呢?瞿秋白在《序言》中说:“固然,这种个性主义,是一般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性的幻想。然而在当时的中国,城市的工人阶级还没有成为巨大的自觉的政治力量,而农村的农民群众只有自发的不自觉的反抗斗争。”[5]而这里的祥林嫂,这个农村妇女的疑问倒是让我们感到了其中些许的个性主义色彩,即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对自己遭受社会不公待遇的“自发而不自觉的反抗斗争”。
      曾有学者说过,知识分子是统治阶级的最下层,永远处于被统治地位。而作为个性主义的最有可能的存在体――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或者未完全意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或者充当了社会统治阶级的“小兄弟”……即使在今天,面对一系列的“潜规则”,我们社会各个阶层所做的就是适应,有的“上进”的“追求者”便是到权力核心去,适应并制定规则。可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对“魂灵”的有无产生疑问的本身,便是对所有存在于这种社会现状下的人们态度的一种鞭挞,是一种对自我的否定之后的重生。虽然这里存在着一种不自觉性,但仍然是了不起的。
      祥林嫂这一形象让我们了解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社会阶级之间,甚至同一阶级间的冷漠,人们的麻木不觉醒……可以说,《祝福》这篇小说从诸多方面、诸多角度给我们以启示、教诲,字里行间透露着鲁迅先生深邃的、丰富的精神思想。而在此笔者只是从祥林嫂的倾诉与追问入手,不揣浅陋谈了一点自己的理解。对于先生博大的思想,也是力求追寻其点滴恐不得吧。
      
      注释:
      [1]关于阿Q身上国民性的弊病的体现,是深刻的。但整个未庄,除了少数几人(小尼姑、小D……)外,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欺负阿Q的“实力”,如果没有了精神胜利法,那么阿Q只能活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中,恐怕到最后结果便是一种精神与肉体的双重麻木。到那时,阿Q应该是“行尸走肉”了吧。所以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拯救他自己这个生命存在,是一种自我的救赎。
      [2]习性“是含混与模糊的同义词,作为一种生成性的自发性,它在变动不居的各种情境的实时遭遇中得以确定自身,并遵循一种实践逻辑,尽管这种逻辑多少有些含糊不清,但它却勾勒出了与世界的日常关联”。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3]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架。在本文中用在这里,是想说明祥林嫂所处的环境特性,而这一环境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她的思想。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5]朱正:《鲁迅传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9―60页。
      
      
      (蔡鸿菲 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 361000;董婧 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 361000)

    推荐访问:追问 倾诉 倾诉与追问 倾诉网 倾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