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乘上维也纳的列车_维也纳发生轻轨列车相撞事故

    时间:2020-02-14 07:34: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在音乐教学方面往往技术多于音乐,会吹难曲子是我们的骄傲。而在几位西方大师看来,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才是最重要的。   天津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朱珊珊坐在中国音乐学院的教室里。这天下午,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她翠绿的衣衫上,让人隐约感到春天的温暖,但朱珊珊却紧张得要命,因为今天她将轮到第一个上维也纳音乐大师班的课。这个日子,对朱珊珊来说,或许将影响到她的一生。
      为她授课的,是长笛大师维尔纳・特里佩博士。起初,博士悠闲地坐在一旁欣赏着,突然他的眉头紧皱,蹦出一句话,翻译说:“再来一遍!”珊珊一紧张嘴角就发颤,吹出来的声音看来并不让大师满意。“就像一个石头扔到水里,开始它的波澜很大,后来就小了。”接着教室里又传来了普罗科菲耶夫那段熟悉的旋律。博士已经站在了她身边,手也没闲着,做起了指挥,满头白发的他显得很有精神。他又摇头了,一把抓住珊珊的手放在他的大肚子上,虽然珊珊的脸有点红,可博士却很自然地吹起了长笛,教她呼气要平稳。“你要想你是在面对广大观众,不要紧张。”珊珊这次显然好了许多,乐曲也渐入高潮,博士情不自禁地打起了拍子,吹完时,博士高兴地拍着她的肩膀说:“非常好!一位音乐家曾说过,最美的颤音来自最紧张的时候。”
      “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大师班”已经在世界音乐界享誉30多年。它的创始人是钢琴家约瑟夫・迪西乐博士和歌唱家佐藤贵美子,于1970年成立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每年暑假的时候,世界各地学习音乐的学生们会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涌入维也纳,和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师学习音乐,交流思想。时隔33年,让人意想不到,大师班竟然开始了她的东方之旅:世界著名声乐教育家法兰士・卢卡绍夫斯基教授、世界著名钢琴家彼德・埃夫勒教授、国际著名长笛演奏及教育家维尔纳・特里佩博士和著名单簧管/萨克斯演奏家库尔特・法兰士,四名大师首次把课堂设在越来越开放的中国。2003年2月15日到21日,四位大师在中国音乐学院授课一周。
      
      轻松的大师
      
      校园中来往人们的神情似乎比平日激动了许多。
      在声乐大师法兰士・卢卡绍夫斯基的教室里,他正专注地弹着钢琴,女高音的演唱让人血液流动加快了许多。对于这位教授来说,他的第一次中国之旅应该是很愉快的。他说自己在荷兰、日本、韩国都举办过音乐大师班,一般12个学生中只有3个音色很美,而令他异常惊讶的是在他11个中国学生中竟然有10个音色优美。他还夸奖中国学生的反应能力很快。在给一位中年女歌唱演员授课时他停了下来:“你的嗓音很美,唱的时候要勇敢一些。不要让语音妨碍你。”“你唱的是一个宗教题材的歌剧,不要囿于它的形式,要像讲故事一样告诉别人。明白了吗?”说着他拿起水咕咚咕咚喝下了小半瓶,撸起袖子又进入了他的音乐世界。一位来自吉林艺术学校的学生说:“教授告诉我们唱歌是最重要的,你只要高兴地、放松地把它唱出来就好了,一切为歌曲服务。”
      显然,这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让人没了约束感。难怪一个声乐班的学生说:“大师就像是我们的朋友。”
      结束授课的朱珊珊捂着自己的脸,一溜小跑趴在了桌子上。“别问我,我吹得不好!”她不愿回答记者的提问。平静下来后,她由衷地说:“大师很细心,很会教学生。”其实,她应该说表现得很出色,因为这次授课,她得到了大师颁发的优秀学员证书,她的班里只有4个人得到这个证书。
      在中国,所有学习音乐的孩子大约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拜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老师,每天在老师严格的指导下完成繁复的基本功训练,然后经过激烈的竞争考入专业的音乐学院,踏上职业音乐人之路。学音乐,是件很辛苦的事。但是在来自西方的几位音乐大师眼中,学习音乐,首先应该是一种享受。
      
      他们眼中的中国
      
      “这是第一次以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大师班的名义在外进行授课,一般大师班的课堂都在维也纳。虽然以前在其他国家也会有大师讲学,但大多属于私人性质。”奥地利奥中关系促进会秘书长金贞善说。
      维也纳音乐大师班的学生最初主要来自日本,如今每年约有25个国家的250名学生到维也纳跟大师学习。大师班的授课内容有钢琴、声乐、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萨克斯等。一般大师的全年计划都是早早安排好的,学生都得提前报名,有的课程,比如指挥,经常很早就预定完了,因为在这里优秀的学生有机会与交响乐团合作来小试牛刀。
      在库尔特・法兰士・施密德教授的钱包里,有张照片――一个中国小男孩神情专注地在吹着单簧管。教授兴致盎然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两年前他去青岛演出,那是一个非常美的地方。每当他吹完一曲,下面一个小男孩总是拼命地鼓掌。演出完毕以后,他找到了这个小孩,并通过他的母亲用英语进行交流,至今还保持着联系。“这是我看见的第一个中国的单簧管演奏者。”这件事让他深深地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因为以前他见到的只是中国的民乐演奏。
      谈到自己的授课,教授说:“毕竟这些都是西方的东西,在理解上当然会有一定困难。我的中国学生技术和音色都很棒,但是在风格和连贯性上有些欠缺。总之,知道哪些地方该改进是最重要的。音乐需要交流。”
      而声乐大师法兰士・卢卡绍夫斯基教授则说:“声乐与器乐有很大不同,它靠你的身体来发音。许多学生说语言对唱歌障碍很大,但我觉得这不是最主要的,语言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虽然中国人的舌头说德语很困难。另外对于欧洲的音乐,如果不了解相关背景等知识,即使技巧、声音再好也是不够的。”
      
      音乐教育:不光是会吹难曲子
      
      大师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音乐。
      “我觉得中国老师的强制性很大,你哪错了他要你一点一点地改,直到和他一模一样为止,很痛苦。但艺术是主张个性的,否则你吹得再好也是个翻版。而大师却很尊重我们个人的想法,他会从各个方面启发你,不会像中国老师那样一犯错就打击你,让你没有信心。”朱珊珊说。
      “其实不应该把责任全部推给老师。”解放军军乐团的邢睿夫说。“我自己也带学生。一方面我们老师就是这样苦练出来的,自己的经验当然会传给学生。但往往在教学中打击了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家长一开始的期望值就过高,他们完全可以抛开学生的基础课程不管,就让他们练琴,这样老师的压力就往学生身上转移了。”
      “每当一个人弹钢琴的时候,我很放松,很快乐,觉得这真是一种享受。但一想到父母在自己身上的投入,就不得不强迫自己好好练习,觉得不学出点儿东西来就对不起他们。而且现在音乐学院招生太少,加上学的人又多,就业压力很大。”这个学生说的很实在。
      或许还是东方交响乐团的徐戈说得有道理:“大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不能含糊。他还会讲许多地理文化背景让我们理解曲子,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而我们在音乐教学方面往往技术多于音乐,会吹难曲子是我们的骄傲。可是音乐培养的人才不只是会比赛的独奏明星,金字塔尖儿只有一个。在这个高层模式以外还得走大众化的路子,让音乐走向市场,让人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推荐访问:维也纳 列车 乘上 乘上维也纳的列车 成都到维也纳列车 在维也纳怎么乘火车问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