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中国四合院的形成过程与空间构成的相关研究_北京四合院多少钱一套

    时间:2019-05-21 03:22: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四合院反映着北京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民俗,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民居建筑的特性,本文从四合院的历史性发展阶段,空间构成特性等相关研究,对这一传统居住形态进行考察与归纳分析,对中国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点、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Abstract: Siheyuan not only reflects the Beijing′s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and folk culture, but also reflect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Chines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features. This paper made a correlation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composition and historic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Siheyuan, investigated and inductively analyzed traditional living patterns, discussed and studied the Beijing Siheyuan′s building features and its difference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were also studied.
      关键词: 传统;文化;历史;地域;北京四合院
      Key words: tradition;culture;history;region;Beijing Siheyuan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51-03
      0 引言
      我国地域辽阔,民俗与地理气候的差异甚大,居住建筑异彩纷呈,姿态万千。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民居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异性,但从总体的民居形态、布局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来看,各地的民居又呈现出很多的共性。本文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从四合院形成的原始时代开始到明清发展完成时代结束,这些时代当中出现的四合院的历史性发展阶段,空间构成特性,四合院平面构成种类等相关研究,对这一传统居住形态进行实地考查、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归纳分析及例证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点、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从建筑文化演变的角度对中国地域文化之发展,共同性和多样性结合的民族文化之发展,进行了一些阐释。
      1 四合院的形成背景
      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四合院的形成与影响建筑构造的要素:主要是历史时代性,地理气候性,文化观念性三种。不同的历史环境影响着建筑本身的设计与构造,地理与气候又制约着建筑的结构与功能,文化观念更是直接影响制约着建筑本身的形态、结构、功能、使用。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四合院住宅就是在这3种层面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完成的。
      1.1 历史时代性 作为古城和建都900多年的五朝古都北京,独特的政治文化历史地位决定了民居的发达。长期居住北京的历代贵族、王公大臣、商贾雅士对家居环境都有相当高的需求,这些都促进了北京民居名宅的发展与完善,北京四合院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占据四方,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庭院式住宅的统称。早在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故都的宫室遗址上,已有房屋围绕着中心院的组合形式。西周时有了比较严整的四合院。隋展子虔《游春图》中便绘有乡村狭长的四合院。宋代沿用汉以来的前堂后寝的传统,在待客和日常起居的庭堂与后部卧室之间,有穿廊连成“丁”字平面,堂寝两侧有耳房或偏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经过数百年的营建,以北京为代表的四合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结构和造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体现天人合一,五行相成,四围方正,层次和谐,格局对称,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间可有游廊相连,起居十分方便,院落宽绰疏朗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而关起街门又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自然环境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是满足人类生活起居和回归自然的最佳人居环境之一。
      1.2 地理与气候性 中国广大的国土面积造就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与地理环境,不同的地域因为经纬度差异形成的气候与环境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各异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地民居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技术与方法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带来的特点也就有所不同。中国的地形在西高东低的特点影响下北部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一般性住宅四合院为代表,而南部地区因为气候变化多样住宅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建筑风格的千差万别是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结果,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1.2.1 降水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1.2.2 气温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寒冷的气候还要求建筑拥有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1.2.3 光照 北半球中纬地区,冬季室内只要有3个小时光照,就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因此从采光方面考虑,房屋建筑需注重三个方面:①采光面积;②房间间距;③朝向。由于北方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的特点对建筑的影响。民居需要充足的日照,因此,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宅院的内部构成也多为离散型。如:防寒、保温是北方四合院的最主要功能。开间要宽大,阳光要充足;进深要浅些,室内光线好,后侧不潮湿;宅地要高一些,高出周围地坪,便于防水防潮;室内墙高要矮些,便于保温。所以北京四合院外墙及屋面要求厚实封紧,外形显得敦实。因此光照也是影响房屋朝向的因素之一。
      1.2.4 风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我国冬季屡屡有寒潮侵袭(多西北风),避风就是为了避寒,因此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如北京四合院。
      对建筑物风格形成而言,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兼有避雨、遮阳、防风、纳凉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
      1.3 文化观念性 儒家思想——从建筑看文化,文化是建筑的根源。“一个民族建筑外显的形式,可以一直回溯到文化的起源。”中国建筑文化的根源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即儒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的核心是“礼”和“中庸”,反映在建筑上是伦理、均衡和对称;无论是中央庭院还是外观轮廊,包括空间内容上,都体现出规矩,方整的内涵。而在四合院四方四正中又暗含着“井”字格局,这不公响应了从奴隶制社会就有了的“井田制”,而且“井”字分割可为“中”字。中是对称的,稳定的,也是严肃的。它不公容易附会出许多象征内容,而且由中字引申出的“中庸”、“中正”、“中和”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也正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体现。
      道教文化——道教文化的核心是“道”,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唐那碧《道教的故事》前言)道教文化反映在建筑上是“五行”和“阴阳”,对中国建筑影响最深、最广。中国建筑文化由于其内涵和形式的独特风格,也形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独特的语言体系,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布局结构与装饰。如:在布局结构上的堂屋与厢房、天井、一进、二进……在装饰上的琉璃瓦(灰、黄、红、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土瓦、斗拱、飞檐、贴脸、花窗、柱、梁、廊、雕(石、砖、坭、木等各种雕刻)、绘画、图案、书法、色彩、牌(门)楼、盖(金字)顶、吉祥物等等。
      家族制度——四合院的布局方式及房屋分配,十分切合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数。古代社会,家庭中男女、长幼、尊卑有序,房间的侵权与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四合院建筑又多以坐北朝南的朝向居多,四合院中以北屋最适合人居住,因此是家里长辈们的居室。另外还将会客、祭祀的厅堂设在北屋,使其成为这个家庭与外界交往的门户。而东、西厢房和侧座房都是四合院中方位不太理想的房屋,而且采光、通风等居住条件都不如正房,而这些房屋却又是有和来住人的。由此则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居住观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2 空间配置构成特性
      2.1 北京四合院的空间配置构成 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和建筑物的配置大部分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用横轴线与纵轴线将建筑物空间左右对称地分离开来。四合院的布局可分为基本型、纵向复合型和横向复合型。基本型的四合院只有内院和外院,纵向复合型的四合院沿着中轴线排列着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院落,分别称为二进、三进、四进院;横向复合型院落则是在东西方向上排列着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院落,因为前后两条胡同相距不远,使宅院无法向纵深发展,只得采取横向发展的布局。一些王府往往纵向有两三个院落,横向也有两三个院落,纵横联成一体,组成一个包括四五个到八九个院落的住宅群,成为名符其实的深宅大院。
      2.1.1 前院 关于四合院的布局,大多数学者最常引用的是三进四合院的典型住宅形式(如图1所示)。从大门进来之后,迎面是一块影壁或照壁,紧贴着东屋的南山墙,它类似更早时候的所谓门屏,又叫萧墙。萧墙的功能更多是保护私密性、避邪等,但“萧”是“肃”,有“肃敬”之意,于是古人称内乱为“萧墙之祸”。四合院多有前、后或外、内两院。它在前院设“倒座”,其实就是南房,因为正房是坐北朝南,而南房是坐南朝北,位置正好倒过来,故名“倒座”,它一般作为仆役住房、厨房和客房。
      2.1.2 内院 倒座与正房、厢房之间有垂花门相隔,此门在南方称仪门,为礼仪之属,门内门外,形成内院外院,其空间的等级不同,尤其是内外分明,妇女不能随便到外院,客人不能随便到内院。《礼记·内则》曰:“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这就是说居家之礼的根本是“谨夫妇”,即规范男与女不同的行为方式。对应于此,住宅营建的原则为“辨内外”,即划分内与外不同的居住空间,并要求人们在不同的伦理环境应对不同的行为举止。内外空间固然需要分开,但也必不可少地需要联系。这样,可开可闭的“门”便成为其间的枢纽,它既是内外空间转换的纽结,也是伦理行为变换的场所。
      2.1.3 后院 “四合院”的后院为全宅主院,有正屋、厅堂和东西厢房。其中位于纵、横中轴线交叉点上的正屋属最高等级,大多为三开间,体量是整个宅院中最大的,用料也最优,为院中长辈起居处。两侧东西厢房一般开间小,进深浅,为晚辈住所。如儿子成家,女儿出嫁之后,则东厢住“兄”一家人,西厢住“弟”一家人。中间的厅堂不住人,是一家的核心空间,专为家庭中婚丧寿庆祭祀等大事用之。如同天子有金銮宝殿,地方长官有衙门大堂,族长有祠堂,而一家之父则有厅堂,它是家长权力的象征。王其钧认为,传统民居的厅堂是我国古代封建道德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其中渗透着宗法等级制度及其道德原则,他说,民居建筑的厅堂空间意蕴首先体现了旧时的伦理思想,这是学界的共识。在民居厅堂中,左右对称的格局、中间祖宗牌位的设置、祖宗画像的悬挂、男左女右、昭穆之制、不同身份、辈份人的不同座次规定等等,都是伦理观念在建筑空间中的具体体现。   2.2 四合院的平面类型特点 四含院的建筑类型从规模上讲可以分为大、中、小和复合型等不同的建筑形制。从资料显示上看,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民居和富商宅院,大型四合院和复合型四合院主要是府邸、官衙的用房。
      2.2.1 小型四合院布局比较简单,只有一进院落。三面或四面建房,结构小巧,正房一般采用一明两暗的形式。这种类型的院落在京城占有相当的比重,特别是外城地区,情况更为突出。
      2.2.2 中型四合院常见以两进或者三进院为主,建制比小型四合院气派的多,在建筑布局上已经明确的划分出内院、外院和后罩房等不同的区域,在功能上也区分出主人、男仆、女仆所适用的区域范围。
      2.2.3 大型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范畴比较广泛,从宅第到王府都可以看成是大型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从建筑功能角度上看,在占地规模、房屋数量、装修装饰、设施配备、庭院布置、室内陈设等各方面,都与中小型四合院悬殊极大。从建筑布局方面看,除了中轴线上的院落向纵深发展外,还增加了横向的跨院,有些建筑群还在主体建筑的一侧修建花园和专门的马号等。通常花园部分多建在跨院,称为西花园或东花园。有些宅院因为宅地的原因,花园建在中轴线建筑群之后,称为后花园。
      2.2.4 复合型四合院实际上是一组超大型四合院。北京的胡同之间的间距一般在60—70米,大一些的有80米左右,这种间距只能容下四五进的纵向院落。如果宅院还要扩大规模,唯一的途径就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向两侧方向发展,这就是复合型四合院的概念。归纳起来,复合型四合院可分为三种形式,一主一次式、并联式和多院落组合式。
      简单说明,一主一次式就是在主体院落的一侧另建一排厢房建筑,建筑面向主体建筑群,房前留有狭窄的通道,主次区别明显。
      并联式就是将两组或者三组形制相同的院落并排建造,院落之间用建筑后檐墙或者隔墙分隔,双向空间并无主次之分。这种形式一般是用于兄弟之间的情况较多。
      多院落组合式是由各种院落合并组成,各院落相互联通,没有明显的独立关系,建筑完全是按照使用上的需要和充分利用有限地段,布局略显粗糙。由于这种院落房屋很多,布局又比较复杂,因此在调查时注意在地形图上标明各建筑的位置,正确区分各建筑群的范围。
      2.3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性
      2.3.1 对称性:体现在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上,房屋始终以左右对称的态势进行、形体构成方面也都一样,从而给人以均衡感。这种均衡自然带给人安宁、安全的感觉。均衡以对称为前提,而对称又是中轴线设计的必然结果。
      2.3.2 独立性:体现在四合院建筑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不管什么规模的四合院只要关上大门就形成独立的世界。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2.3.3 灵活性:体现在四合院建筑的功能配置上,一定数量的建筑组合,必然存在排列顺序问题。这种排列有时有规则,有时无规则,这多种多样的组合形式,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空间形式感受。
      2.3.4 多样性:体现在多种形式的院落组合方式上,多重庭院不仅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更符合人们生活的多重需求。或静或动,或开敞或封闭,或独立或互动,每一个庭院都秩序井然,各司其职。人们在建筑内部的功能使用中有动静分区、公共与私密的要求,而同样在外庭院的使用中也有静谧临风、咫尺山林的意境心理需求,这样建筑本身与前院、中院、后院之间构成的多重院落满足了人们生活的多样个性需求。
      2.3.5 自然性:体现在空间绿化上,北京的四合院是非常讲究绿化的,院内除通向各房间的十字形砖甬路外,其余都是土地,由于院落宽敞,可以用来植树、栽花、种草等。这些花草令人赏心悦目,让四合院充满生机,另一方面人、建筑,自然间的融合,创造了充满绿色和诗情画意院落空间,体现了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观念与美学思想。庭院是充满人性的生活场所,是家庭、邻里聚会、交流的客厅、体现了天、地、人和谐同在的院落氛围。
      3 结论
      四合院的结构各地虽大同小异,但根据地域的不同也呈现不同的特色,体现了南北文化的差异,而北方的四合院中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通过研究北京四合院的空间构成,平面布局,空间特性与空间造型,北京四合院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北京四合院的构成独特 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院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都拉开一定的距离,再由转角处的游廊和房屋前的檐廊将其串连起来,显得疏朗而不松散,貌离神合,富于变化。北京四合院有宽绰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有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合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3.2 “坎宅巽门”的方位追求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门与宅门的方向一致。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方向。
      3.3 宽敞舒适的院落布局 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3.4 少水多绿化的庭院装饰 老北京的庭院非常重视绿化,大规模的四合院还带有花园。由于一直缺少活水,一般北京四合院中会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这是北京四合院中非常典型的一景。
      综上所述,北京四合院的这些特性都是中国其他地区四合院所无法比拟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它反映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如今这些蕴含着古都历史和人文精神的传统四合院,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而无言的老人,引导着后人去追寻,感悟逝去的岁月中曾拥有的辉煌与灿烂。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王其明.《北京四合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推荐访问:中国 四合院 过程 相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