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铅字最美:签字

    时间:2019-04-24 03:22: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学季 思考季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的文学季,既以大量青年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为表象特征,也以他们思考历史、社会和人生为内在特点。文学是一个切入点,历史、社会和人生才是被关注的对象。这个文学季或思考季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文革”刚刚结束,历史需要重读,社会正在重建;每个人都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文化需求如久旱之地,精神渴望喷涌而出。执政党、政府和社会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广大青年更在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思考需要一个通达四方的平台,借以将思想和感情送至精神的家园,接爱考问,获得真知,奠定自我。文学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抓手,它是故事化的学术、戏剧化的探索、情感化的倾诉,既适应青年人的阅读习惯,也与他们的文化和精神渴求契合。文学自此与广大青年联姻,他们跃进文学的海洋,成为文学的一代、思考的一代。W
      (满都)
      这期杂志很迷人
      那时,每月去《芒种》杂志开一次例会,是老何的节日。
      老何那时是小何,20岁出头,因在《芒种》“滋卉地”栏目发表了小说《少女,在想……》,受到编辑和文联领导关注。文联主席鲁坎嘱咐小何的责编盛光荣,带带他,这孩子文笔不错。小何后来这样听说。
      当时参加例会的沈阳作者有十几位,如黑继文、黄世明、荒原、白小易、庞天舒、马成林等。还有黄世俊,是黄世明的兄弟,可惜英年早逝。现在,他们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活跃在沈阳文化单位,成为中坚力量。
      当载有自己作品的的杂志寄到小何手中,最兴奋的竟是小何身边的十余文友,“这期杂志很迷人。”他们有的写小说,有的写诗歌。其中一位发现了问题,“这不是你的处女作呀!”《少女,在想……》后附了评论,提到这是作者的处女作。其实,小何的处女作是小小说,800余字,叫《玫瑰色的生活》,早一年发表在沈阳日报万泉副刊版,责编是陈大光。
      小何的心血两次变成铅字,让小何的文友都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那时,沈阳所有文学青年都在不断的笔耕中,遥盼着成为作家的愿景。
      那时沈阳有多少文学青年?官方没有统计。那时的文学青年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既看也写,一部分是只看不写。前一部分有多少人?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刘鹏越,前几年播出的电视剧《远东阴谋》的编剧,当时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五瓣丁香》,作协请他作报告谈创作心得。报告地点在沈阳西南郊,几千人的礼堂座无虚席,过道上还有很多站客。
      当时,沈阳铁西区文化馆几乎每天都有文学活动,是全市文学青年经常光顾之地,黑继文当时就是文化馆的负责人。有一年,沈阳市作协在位于沈阳南塔的沈洲宾馆召开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参加者有近百人。如果当时不限人数,那宾馆极有可能会被挤爆棚。
      不久前,老何遇到一位老同学。这位同学当时在浴池当搓澡工,对文学作品只看不写。他跟老何谈起那时他最爱看的小说,路遥的《人生》,张林的《雪雕》。路遥已逝,张林不知所踪,但粉丝对他们念念不忘。
      空气中都飘着诗
      如果把他们都视为文学青年,那仅在沈阳,就恐十几万不止。这些文学青年走的跟小何是同一样的路:有职业,喜看文学作品,业余时间写作,有自己的文学小沙龙和文友。极度热爱者如小何,有时晚上去单位值班,一夜不睡,就能写出一万三四千字。虽然他的文友写作速度比不过他,但隔三差五也会拿出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作品,跟大家交流切蹉。
      当时,他们的所有零花钱都用来购买文学杂志了。比如小何,每个月要买十几本,辽宁的《鸭绿江》、沈阳的《芒种》、南京的《青春》、上海的《萌芽》、北京的《青年文学》,至于著名的《收获》、《人民文学》、《当代》和《十月》等,更是每期必买,尤其《小说选刊》,更是人手必备。
      激情澎湃的岁月
      那时,小何的亲密文友有三位,两位在沈阳轿车四分厂当工人,一个擅长写诗,喜欢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和舒婷、北岛等诗人的朦胧诗,一位写小说,喜欢何士光的作品,一位在沈阳低压开关厂当会计,喜欢写侦探小说。早期,他们刚刚走上业余文学创作道路上时,自办了一份小份,叫《知音报》,八开四版。小何用普通小刀在胶皮上刻了报头,用纸由在沈阳兴华造纸厂的朋友偷偷拿出,油印机由文友在沈阳交通技校任职的哥哥提供,打字由在沈阳工农布鞋厂的女同学负责。他们四处发信,诚邀全市文学青年的作品。仅仅一周,他们竟收到几百件之多。
      小何在后来投稿时,信封上不再写编辑部收,而是直接寄给某位编辑。《少女,在想……》就是他直接寄给了《芒种》盛光荣编辑。那时,盛光荣在杂志上落的名是盛光。老何至今难忘盛老师对他的培养和提携,“一个清瘦老头,个儿不高,南方人。字写得一笔一划,非常周正,当年被错划为右派,平反后才找了一位女老师成了家。”老何感慨,“现在这种编辑也许有,但肯定不多了。”
      那个年代,《芒种》小说组的洪钧、铁岩、李兴华、石英等编辑都有文学情怀,文学青年愿意跟他们接触,他们也不遗余力地指导文学青年。
      老何至今忘不了,有一年,他参加了沈阳市作协组织的笔会,地点在大连付家庄。笔会约请了当时《当代》杂志的小说编辑、后来的主编何启治参加。“何编辑这人很有激情,笔会结束时,他挥着手向我们喊,文学是属于你们的,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当时听了,真是激情澎湃啊!”
      后来,老何又发了几篇小说,最满意的有《却上心头》、《在丈夫回来前的四十分钟里》、《恭顺的盗窃犯》和《SHANGHAI》。他现在某杂志当编辑。他说:“我感谢那个时代,让我学会了写作,也让我学会了思考。”

    推荐访问:铅字 最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