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量身打造语文教学中的设疑】

    时间:2019-02-04 03:28: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设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之一。注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把握有效的设疑时机,采用合理的设疑方法,讲究设疑技巧,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创新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1)设疑要“适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设疑功效的关键是把握设疑的时机。把握设疑时机,不仅要考虑语文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心理,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进程、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目标明确的疑问,以设疑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以设疑推动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①导入处设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入时进行巧妙的设疑,能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
      ②“困惑点”设疑。学生接受各种知识难易程度不同,课堂设疑应设在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最困惑处。学生之所以产生困惑,其原因就是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与教材的要求不相适应,并形成某些思维障碍。这恰恰是课堂教学中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问题,把“困惑点”作为设疑的题材,为学生顺利地接受知识创造条件。
      ③在平淡处设疑。教师要善于在“无疑之处见有疑”,在教学中适时“抖”出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有疑”为“无疑”。当教学处于平淡无味,产生枯燥感觉时进行设疑,能起到“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奇效,使学生兴趣大增,渐入佳境。
      (2)设疑要“适度”。课堂设疑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设计。首先要考虑把问题控制在经过学生积极思考以及教师巧妙点拨能够解决的领域。设疑过易,照搬书本内容就可以回答的问题缺乏深度,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浅尝辄止”,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之,如果问题提得过难、过深,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可望而不可即,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其积极作用也就转化为消极作用。怎么办呢?一般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设计变式问题,按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原则,设计成几个学生思考之后能够讲清楚想明白的问题,从而降低了难度,同时保留问题的知识性,如同摘桃子,不是唾手可得,也不是架了梯子还难以摘到,而是跳一跳,再伸一伸手就可以摘到。
      (3)设疑要“适用”。设疑往往比释疑更重要。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精心设计带动全局的疑问来推进教学。这种“疑”必须具有思维价值,而且有利于创造一个学生好学的教学环境。
      ①设疑要有方向性。这是指设疑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就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设疑,触及问题的本质,抓住学习的重点,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教学目标。
      ②设疑要有启发性。依据语文思维规律,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例如,介绍鲁迅时设疑:为什么鲁迅学医又弃医?鉴于这个问题在鲁迅一生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也不乏重要的启示。因此这个问题问得有价值、有启发性。
      (4)设疑要“适量”。有的教师往往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不然,问题并不在于多少。教师要做到少而精,遇到学生质疑多且深,通过师生互动,加以综合,由浅入深,共同解疑答难,一一破解。设疑不能占用过多时间,占用过多时间就使得问题琐碎,学生也没有思考时间。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好的问题一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扩散,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创新思维,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每节课有一两个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提出和解决,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思维能力就会逐渐积累和提高。设疑的关键在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设疑,使学生在释疑中善学、乐学、爱学。

    推荐访问:量身 语文 打造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