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浮力》一课探究式教学的策略: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

    时间:2019-02-02 03:20: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探究式教学就是创设一定的物理情景,使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来体验探究过程,获得认知技能。本文以《浮力》一课为例,通过问题策略开展探究式教学,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融入到一个又一个“假设-验证”的探究循环之中。
      关键词:探究;假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5(S)-0036-2���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课程、新理念、新评价”要求。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广大物理教师要活化课堂教学,要以探究科学问题为核心去设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探究式活动为主线去实施课堂教学。下面就以《浮力》为例谈一下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 创设情景 产生问题�
      
      科学的认识来自于问题的发现,有了问题才可以进行探究活动,科学问题是在观察世界中产生的。科学问题有两类:一类是探究现在存在的根源问题;另一类是所谓“因果或功能”问题,即探究现象产生的机制。在浮力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产生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轮船可以在海面上航行”;“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而有的会下沉”,“为什么汤圆熟了会浮上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当你把一块石子投入到水中时,石子会下沉;一艘万吨巨轮却能平稳在海面上航行;潜水艇能在水中自由地上浮和下潜;热气球能载着重物飞上万米高空。请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实验证明,一个有难度但能通过探究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问题上,使探究活动既有趣味又有真正的收获。�
      
      2 实验探究 体验过程�
      
      ①师做演示实验:将一只乒乓球放在一个很深的量筒中。并提出问题: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学生会向老师要水,师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水。学生向量筒中加水后,乒乓球浮上来了。)�
      ②师问:你们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学生会回答是生活中的经验或曾经这样做过。)�
      ③师做演示实验:手握着乒乓球手心向下,当我松手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向下落)。手握着乒乓球手心向上,当松开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指导学生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学生会提到手对乒乓球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
      ④师引导学生将手中的乒乓球和量筒中的乒乓球对比,观察两个乒乓球有什么相同点?(都静止)�
      ⑤师提问:量筒中的乒乓球我没有托着,为什么也静止呢 ?(水对它有一个向上的托力。)�
      师小结:水就像一张无形的大手在托着这个乒乓球(同时演示手托乒乓球的动作)。
      
      3 探究科学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在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寻找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其突破口就在于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浮力》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在原理得出后,学生知道有两个因素――ρ�液和V�排。怎样影响?教师可利用弹簧称,保持ρ�液不变,改变V�排,然后保持V�排不变,改变ρ�液。还有学生会提出可能与深度有关,则保持ρ�液和V�排都不变,改变h 。这种策略有助于教师说明不同因素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科学研究的方法。�
      
      4 选择反例策略�
      
      这是在教学对话中常用的策略,下面是在浮力教学中的一段对话:�
      师:物体在哪里会受到浮力?�
      生:在液体或气体中。�
      师:好!那么你认为在液体中的物体一定受浮力吗?�
      生:是的。�
      接下来教师演示在液体中而不受浮力作用的实验。�
      如图1所示,甲、乙两个开口的杯子中装满了水,每个杯子中各放一只相同的蜡烛,为什么甲中的蜡烛受到浮力使蜡烛浮在水中,而乙中的蜡烛没有上浮呢?原来在安放蜡烛时,乙图中蜡烛的下表面是与杯子底部“紧密”接触的,其下表面没有受到向上的压力,因此乙图的蜡烛不会形成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也就不会受到浮力的作用。这个实验也可让学生亲自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浮力产生的真正原因。�
      
      �
      5 提出假设策略�
      
      假说是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研究浮力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假说或指导学生提出一些假说: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有关。这些假说不一定正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或推理去验证。�
      在提出假说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鼓励,使学生养成敢想敢说的习惯,培养他们科学的精神。�
      
      6 验证假说策略�
      
      提出假说之后,应让学生对他们的假说进行有步骤的验证,在本节教学中也不例外。�
      生: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师:如何验证你的假说?�
      生:可以用弹簧称进行验证;�
      师:很好。那么请你上来演示给同学们看。(学生演示,观察)。�
      师:你的假说对吗?�
      生:不完整,应该说在物体没浸没前深度增大,F浮变大,浸没后浮力跟深度无关。�
      师:非常棒!�
      在物理教学中假说的验证,一般通过实验,教师适时地诱导学生得出假说的实验方案,这是验证成功的前提。在验证时要注意提醒学生有步骤地对自己的假说进行评价。�
      
      7 诱陷策略�
      
      诱陷策略是用来暴露学生隐性错误的,如:�
      生:物体在液体中要受到浮力�
      师:那么你认为在液体中的物体就受浮力作用吗?(用一个不充分条件提出诱陷)�
      又如:�
      师:铁块在投入水中上浮还是下沉?(不充分诱陷)�
      生:下沉,因为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教师演示铁制的小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在这里教师使用诱陷这种策略,使学生对自己的隐性认知错误进行了认识、纠正。这种策略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8 走进自然,进行调查�
      
      物理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了解初步的物理知识之后,就要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了《浮力》这一节课后,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到海边到码头,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有关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感知生活、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时刻都在开发着自己的创造“潜能”。�
      探究教学的策略很多,各种策略的共同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在探究式活动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杜威指出“科学不仅是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浮力》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教学,让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然后运用实验并做出解释,最后对解释进行提炼,得出课本中的科学概念与原理。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学到了科学知识,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能力技能,使知识、方法、能力构建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编著.八年级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栏目编辑罗琬华)

    推荐访问:浮力 探究 一课 策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