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儿童假扮游戏中的认知技能发展_儿童认知能力训练

    时间:2019-01-18 03:25: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假扮游戏伴随着儿童认知技能的发展而发展,儿童只有具备必要的认知技能才能参与假扮游戏。与假扮游戏有关的认知技能主要包括社会参照、解读意图、现实与假扮世界分离、符号化假扮、角色扮演等。假扮游戏的发展与儿童认知技能的发展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
      【关键词】假扮游戏;分离;符号化;认知技能发展
      
      假扮游戏(pretend play)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许多理论家认为,假扮游戏是儿童能够理解和运用符号的早期例证。它所反映的符号运用能力是人类的核心能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与其他活动相比,假扮游戏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待探究。对于假扮游戏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儿童个体的心理及符号运用能力发展与游戏活动交互作用的关系,同时,对有的放矢地培养儿童的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假扮游戏的基本特点
      
      假扮游戏是人类先天性活动中仍然未知的活动之一,假扮行为在个体身上普遍存在而且在基本固定的发展阶段出现。婴儿大约在18~24个月时开始出现假扮行为,即使没有用来学习假扮行为的模型,假扮行为依然如期出现。在父母反对假扮行为的文化中,婴儿仍然如期表现出假扮行为。这些现象表明假扮行为具有自身的生物基础,是个体生理与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属于先天性遗传行为。
      假扮行为不同于许多其他的先天性行为,它没有直接维持生存的功能。假扮游戏的目的仍然是未知的,这种未知表现在需要适应真实世界的儿童在假扮游戏中却努力改变着真实世界的模样。假扮行为的表现方式十分固定,它总是由简单的物体替换逐渐发展为复杂的角色扮演,这种转换依赖于儿童理解他人所用的伪装和借口的能力,以及在假扮自己和理解他人借口之间交替转换的能力。
      假扮游戏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个体的假扮行为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外显到内隐的过程。15~18个月婴儿的象征替代行为明显增加,到24个月时达到顶峰。1-2岁的婴儿有5%-20%的游戏时间是在进行假扮游戏。2岁的婴儿不仅自己进行假扮游戏,而且十分擅长对演示者的假扮行为作出理解和反应。同伴间的社会性假扮游戏大约在4岁时出现,如果生活环境中有更擅长假扮行为的母亲、父亲或兄姐,那么儿童出现社会性假扮游戏的时间将提前。尽管皮亚杰认为在儿童中期假扮行为的发展出现下降趋势,但小学阶段的儿童仍然会在空闲时间里进行假扮游戏,并且成年个体也会在特定的场合进行假扮游戏,以高效地完成社会性互动。一些理论家坚持认为,成年期个体的假扮游戏并没有消失,只是因为它们不被社会所接受而变得隐蔽了,转化成艺术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假扮游戏的发展具有文化差异性。不同内容和不同类型的假扮游戏在发生频次上的文化差异性已经被证实,这些差异的形成可能源自成人社区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态特征(如对玩具的适应性),也可能是不同人种的遗传性差异造成的。例如,Farver(1999)发现韩裔美国学前儿童更注重家庭角色的假扮游戏,而欧裔美国学前儿童则喜欢危险和想象主题的假扮游戏。许多研究在假扮游戏的数量和年龄问题上也发现了文化差异。有研究认为.不同年龄婴儿的假扮行为发生频率的变化与父母的态度和参与程度有关。如果父母认为假扮游戏有利于婴儿的发展并亲身参与假扮游戏,则婴儿假扮行为出现的频次高;如果父母的态度是基本接受或是直接反对婴儿进行假扮游戏,则婴儿的假扮行为就相对较少。研究发现,美国和土耳其的儿童比危地马拉和印度的儿童更多地进行假扮游戏,玛雅儿童则很少进行假扮游戏。
      
      二、假扮游戏中的认知技能
      
      假扮游戏伴随着儿童认知技能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认知技能会出现在假扮游戏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些认知技能主要包括社会参照、解读意图、分离、符号化假扮、角色扮演等。每一种认知技能都无法孤立地支持儿童完成假扮游戏,它们必须联合作用于儿童的假扮游戏。
      
      1.社会参照(social referencing)
      社会参照是儿童借用他人对模糊情况的反应来指导自己的反应的认知技能。在经典的社会参照实验中,用视崖任务来考察儿童的社会参照技能,12个月的婴儿看到母亲给出一个消极反应时就不会冒险穿过视崖;当看到母亲给出一个积极反应时,婴儿就会尝试去穿过视崖。可见,儿童可以根据母亲的情感反应来作出决定和实施行为。如果婴儿能正确参照母亲的情感反应,那他们会对虚构的事物作出恰当的反应;如果无法正确参照母亲的情感反应(有时候母亲的反应会很“傻”,即没有明确的情感倾向),那么他们会被当前事物迷惑,并将该事物与真实世界中的表征混在一起。一般而言,婴儿能准确地推理成人的情感反应和态度,不被假扮行为迷惑,只有遇到了“傻”信号时,婴儿才会被假扮行为迷惑。
      尽管这一结论带有推理性.但最近的许多研究支持了这种推断。成人在婴儿面前进行假扮时,婴儿会参照成人的情感反应和态度作出反应。当婴儿向父母要一个真正的甜点和一个假扮的甜点时,父母的行为表现是不同的,在假扮情境中,父母有更多的微笑,并且与婴儿对视的时间更长。由此可见,在假扮游戏中,父母会向婴儿展示一些合适的社会信息,婴儿则会对父母展示的积极信息作出不同程度的留意和采纳。
      
      2.解读意图(reading intentions)
      解读意图是指个体通过他人表现出的社会信息来推断其意图的认知技能。在假扮游戏中,儿童需要通过假扮者的行为来解读他的意图。例如,假扮者用一支钢笔来假装一架飞机在空中飞行,婴儿必须意识到假扮者将钢笔当作飞机的意图。因为假扮行为是一些假设和模拟的事例,场景中没有出现的东西需要添加在认知表征中来思考,所以婴儿需要在认知表征中将一架真实的飞机加入场景中以替代那支钢笔。
      婴儿何时开始学会解读他人的意图,最近成为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研究主题。有关这一主题的已有研究表明,18个月甚至更年幼的婴儿就能在期望的结果出现前探知行为者的意图和目的。例如,Carpenter等用言语信号作为意图行为(行为者同时发音“There”)和无意图行为(行为者同时发音“Whoops”)的线索,许多14个月的婴儿会模仿伴有发音“There”的行为,而不是模仿伴有“Whoops”的行为,这说明此时的婴儿已能解读意图行为。在家庭假扮游戏里,13个月的婴儿在母亲的言语提示下已能解读成人的意图,这表明父母在假扮游戏中的言语提示能促进儿童这一能力的发展。另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到2岁时就已经获得了解读意图的技能。
      
      3.分离(quarantine)
      分离是指儿童在理解假扮事件时将假扮情境与现实场景分开的认知技能,这一技能的获取使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假扮者不会把假扮游戏中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混淆。许多研究已经发现了儿童的认知中存在分离技能,但对于这一技能的看法不一。Bateson(1972)指出假扮游戏是一个特殊的结构,它可以将现实活动组织到这一结构中;Ryle(1949)认为假扮游戏以电影片段的形式进行;维果茨基发现婴儿在假扮游戏中使用的事物意义来自他们日常接触的物体和行为;Leslie(1987)则认为儿童的分离技能是一种拆分假扮情境与现实情境的过程。
      儿童的分离技能具有明显的情境唤醒性。社会参照和解读意图的技能在年幼儿童身上可以随时观察到,但是分离技能只有在儿童进行假扮游戏时才能观察到。例如,年幼儿童的假设推理能力很差,但是当这种推理被放在一个充满想象的背景中时,儿童的假设推理能力会得到提高。在面对“所有的猪都会飞,约翰是一只猪”这一假设时,学前儿童通常不能得出约翰会飞的结论;但如果提前告诉儿童要进行假扮游戏(如“让我们假设所有的猪都会飞”),那他们会表现得更好一些。这表明假扮行为能让儿童用已知事物的部分现实意义来进行假设性思考。
      分离认知技能的形成使得儿童能将假扮世界与现实世界适时地分开。如果儿童不能将这两个世界分开,他们将会进入混乱的状态。由于现实事件的复杂性,年幼儿童也会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将假扮世界与现实世界混淆,如神话故事里的主人公、玩魔术、不了解的事物和恐怖的假扮情境等。研究者认为,出现合理意义上的混淆是因为儿童尚不能建立起假扮事件与现实事件的界限。这些情况对许多成人来说也难以避免,这或许正是艺术与宗教存在的部分理由。
      
      4.符号化假扮(pretense play as symbolic)
      在假扮游戏中,儿童不仅要保持与现实世界的分离,还要将游戏中的事件和物体理解为现实事件和物体的符号象征。在假扮游戏中将具体的事件和物体用符号表征的方式进行进一步加工的认知过程即为符号化过程,保证这一过程顺利完成的认知技能称为符号化假扮。假扮事件和物体涉及现实中与它们对等的事件和物体,就如语言涉及现实中的存在物一样。当儿童进行假装或看到假装时,他们会利用对方的言语和身体姿势对现实事件和物体进行符号化改造。
      言语与假扮行为是平行发展的,两者都涉及符号的运用和理解。婴儿18个月左右开始运用词汇,语言的产生可能受到婴儿符号象征水平发展的推动,这与假扮行为的出现时间基本一致。可见儿童的假扮行为与儿童对言语的理解有关。同时,许多研究发现词汇的快速增长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婴儿会用一个单词代替一个物体、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一种情况等。婴儿期望假扮游戏中的事物与具备符号意义的单词相关,这表明言语在儿童的假扮行为中扮演着符号化假扮的中介作用。对于小于18个月的婴儿(在经典词汇出现之前)来说,假扮与语言的产生具有明显的相关,这种相关具有的潜在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婴儿不仅利用言语作为理解假扮行为的中介,而且还善于从假扮者的身体姿势中理解假扮行为的意义。Tomasello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要求婴儿从四个物体中选出一个来建造通道。物体要么是身体姿势条件的,要么是符号条件的。例如,展示给婴儿一个敲击的姿势(用拳头当锤子,身体姿势条件)或者一个玩具房子形状的锤子(符号条件)。实验者说:“你能给我……吗?”26个月的婴儿能在两种条件下成功地选择锤子.18个月的婴儿则只能完成身体条件的动作。这表明年幼儿童通过对身体姿势的理解来引导他们对假扮行为的理解,而不是通过理解物体的替代符号来理解假扮行为。更有趣的是,Goldin-Mesdow和她的同事发现儿童的身体姿势能够首先展现儿童认知能力的新发展。这与蒙台梭利的“手引导脑”的思想和皮亚杰的知识源于活动的观点不谋而合。
      对于假扮现象的理解并不以符号能力的获得为开端,儿童对假扮符号的理解滞后于对身体姿势的理解,也滞后于对言语的理解。进一步说,在假扮行为和言语行为的发展中出现了相反的获得模型:对于言语来说,理解先于产生,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理解的语言比产生的语言多:假扮则相反,产生先于理解,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产生的假扮行为比理解的多。
      
      5.角色扮演(role-taking)
      角色扮演是指要求儿童在某一情境中扮演他人角色或自己的陌生角色。从严格意义上说,角色扮演不是一种认知技能,但因为角色扮演的顺利完成能体现儿童诸多认知技能的发展水平,并且能体现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所以将它与上面的四种认知技能并列。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儿童接受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它对改变儿童的行为和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只观察他人示范表演的儿童相比,学前儿童在参加角色扮演之后,其分享和问题解决的技能会表现出更多的行为和态度改变。
      无论是社会参照、解读意图,还是现实与假扮世界的分离都侧重于儿童对他人示范假扮行为的认知加工,而角色扮演则是让儿童自己进行游戏假扮,这对儿童认知技能的要求更高。在角色扮演中,儿童会在模仿他人假扮行为的同时尝试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会逐渐锻炼自己的元意识。儿童在扮演角色时会变得像个演员一样感情化和心理化,会采纳他人的观点和假扮的外表,进而完成对社会性行为的解释,促进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假扮游戏与儿童认知技能的关系
      
      假扮行为是一种先天性行为,它比各种后天认知技能出现得早。由于后天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不同,不同地区儿童的假扮游戏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了儿童后天认知技能的发展。如果儿童的假扮游戏发展受到制约,将会进一步影响更高级认知技能的发展。高质量的假扮游戏能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更高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交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假扮游戏是后天高级分化认知技能发展的起点,但不是个体所有认知技能发展的起点。可以说,假扮游戏有利于儿童认知技能的分化和发展,并且和父母一起参与假扮游戏的儿童的高级认知技能发展得更快,更完善。与此同时,儿童后天认知技能的发展又会制约假扮游戏的进一步发展,儿童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以及道德发展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假扮游戏的质量。比如,假扮游戏中隐含着对儿童运用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要求,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记忆策略,积累一定的元记忆知识,儿童的假扮游戏水平会比较低。可见,在假扮游戏出现之后,它与认知技能的发展开始进入螺旋式交互影响的轨道。
      假扮游戏涉及几个重要的认知技能,如社会参照、解读意图、分离、符号化假扮、角色扮演等,但是这些技能是否在假扮行为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发展还不得而知。另外,支持假扮行为出现的认知技能是否具有本能属性也不得而知。假扮行为是否是先天认知技能与后天认知技能的分水岭也是儿童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假扮行为是后天认知技能的产生源泉,那就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限制假扮游戏发展的社会环境。另外还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如早期的假扮行为是否就已经开始符号化了?儿童什么时候开始符号化假扮?当儿童刚开始理解现实时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假扮游戏?认知系统怎样成功地分离出假扮行为?假扮与心理理论有何相关?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加深对假扮游戏和假扮行为的理解。此外,尽管假扮游戏的跨文化研究已经出现,但主要还是针对欧洲中产阶级和欧裔美国人进行。所以,对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假扮游戏的研究十分必要,尤其是中国化的文化价值观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假扮行为的具体影响亟待探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假扮 认知 技能 儿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