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儿童的早期学习只建立在自身直接经验的基础之上吗:

    时间:2019-01-18 03:23: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过去很长时间的传统研究认为,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儿童与成人通常倾向于对直接经验作简单的思考,几乎不去试图解释和探究别人通过研究所概括、总结出的理论。然而,最近国外的研究却表明,学龄前儿童具有不为人们所了解的探究能力。这一研究关键的发现是幼儿对于未知事物具有一种先天的思考探究能力。由此推论,那种关于早期学习应该基于儿童自身直接经验基础上的说法很可能是错误的。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思考;未知事物
      
      1930年,俄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卢里亚启程到亚洲中部的乌兹别克进行研究。几年后,卢里亚因在神经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而闻名世界。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他和他的同事维果茨基所设想的心理过程的“阶段特点”上――在特定的成长阶段,社会经历决定了人推理、记忆和分类能力的范围。卢里亚和维果茨基认为,广泛的社会调查将有助于人们验证自己的假设。他们让那些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从事传统畜牧、养殖、种植工作的农民去接受一至两年的学校教育,教他们基础的读写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于生产中。在乌兹别克,卢里亚对两组农民进行了考察。一组是“传统组”――从来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生活在前革命时期的农民;一组是“受教育组”――受过基础教育,掌握简单的读写知识,生活在集体公社时期的农民。这两组农民在推理能力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例如,给出一个他们经验之外的假设(在遥远的北极,天正在下雪,所有的熊都变成了白色),“传统组”农民很准运用假设作出进一步推论。一位30岁的农民间道:“西伯利亚也在遥远的北极,那里的熊是什么颜色的?”他拒绝直接推出“那里的熊是白色的”这个结论。“你看到了吗?你怎么知道的?”他质疑道,“我没有看到,怎么能说呢?”而“受教育组”农民却很容易认可他并没有验证过的这个假设。卢里亚由此得出结论:受教育的经历影响到了认知方式的变化。
      卢里亚的发现后来又被西非的米歇尔•科尔和斯克里布纳证实。他们发现,在做推理测试时那些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入出现的错误远比那些接受过两三年学校教育的被测试者要多得多。斯克里布纳根据测试结果,划分出两种不同的智力活动类型。受教育者会表现出“分析”的思考方式,他们会对假设进行认真思考,并据此来调整他们的结论,“根据你所说的……”“如果像你说的那样,那么……”未受教育者则采用“经验”的思考方式,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假设进行修改或否定,回答中常常谈到自己的观察,缺乏通过间接经验归纳结论的能力――就像卢里亚先前所发现的那样。研究证实,教育经历促使人们思考方式的变化: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通常依靠实际经验得出结论,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则更多地在别人提出假设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结论。
      研究的结论似乎也适用于那些还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学龄前儿童。尽管学龄前儿童可能对于别人提供给他们的信息更为敏感,但他们通常是根据他们的直接经验来作出反应的。事实上,这样的结论正好同皮亚杰对于儿童的描述相符。皮亚杰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可能将别人提供给他们的信息储存到他的认知结构中,但它是“表面”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理解。
      然而,近年来国外一系列关于儿童早期推理能力的研究却表明,儿童(包括那些还没有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能够认真地思考他人给出的前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更进一步的推论。即便是他人所给的前提很抽象,远不是他们自己可以亲身体验到的,他们也能作出推论。
      
      一、推理能力的新实验
      
      实验主要是在一些4至6岁的儿童中进行的[1]。实验首先设计了一些问题,例如,主试提问:“所有的描都会大声狂叫,咪努是一只猫,它会大声狂叫吗?”这样的问题是被用来测试儿童从他不熟悉的假设中进行推理的正确程度的,正确的回答是:“是的。”如果儿童不顾所给的前提,只根据自己对于猫的实际了解而进行推理,答案则是:“不是。”根据卢里亚的研究,由于年龄原因,4岁的李特和6岁的霍乐所在的两个年龄组应该是根据实际经验进行推理的典型。然而,事实却不是那样,两个年龄组的孩子都根据主试所给出的前提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是,咪努也会大声狂叫――根据你所说的,所有的描都会大声狂叫。”
      实验表明,儿童具有从不符合他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假设中进行推理的能力。假如鼓励他们去承认假设,他们会把假设当作事实,从而得出逻辑相当严密的结论。这时,儿童甚至会对他们的实际经验弃之不顾。在此实验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探究了儿童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研究者事先说明,无论是个体实验还是合作实验,在所有情况下都鼓励儿童接受假设,引导他们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推论。对于提供的假设,儿童可以运用实际经验作出判断。接下来两个后续的研究则更加确切地表明,即使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儿童也具有分析推理的能力。
      第一个研究是在巴西最北部的里斯佛进行的,就像给出真实事实一样给出一个假设前提,研究者发现,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5岁孩子,能够很成功地采用分析的方法。第二个研究结果或许更引人瞩目,研究者分别对2岁、3岁、4岁的孩子进行实验[2],三个组别的孩子事先都接受了远远超出他们日常经验的前提假设,他们都能够运用想像对前提假设进行描述性说明。
      以上一系列实验表明,幼儿能够运用分析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与卢里亚和斯克里布纳的结论不同的是,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儿童也表现出一定的分析能力。当给出的假设与现实不符,甚至可能与儿童日常经验相背离时,他们都能无一例外地将假设作为前提进行推理,并得出结论。然而,这个结果仅仅出现在限定的条件下,也就是说,当儿童被鼓励采用假设进行推论的条件下。
      以下的一组实验则对这种发现进行了补充说明。
      在有关“假设效果”的研究中,最早获得明确结论的研究是一组有关“假设的持续影响”的实验研究。在最初的研究中,儿童被要求接受相关问题的假设前提,这个前提是以假设或事实的方式给出的,随后的一些相关问题的假设前提也是以同样的方式给出的。如果过一两周后,再以不要求儿童接受假设前提的方式提出另外一些相关问题的假设前提,情况会是怎样的呢?儿童是返回到运用经验思维模式,还是继续运用前面的分析推理方式?令人惊奇的是,研究发现儿童继续以分析推理的方式解决提出的问题。更令人惊奇的是儿童接受假设前提的引导竟然能够持续两周[3]。
      回顾前面的假设实验,一个问题变得明朗起来。如前面所提到的,当给定一个明显错误的假设(如:所有的猫都大声狂叫或所有的鱼都生活在树上),孩子们愿意放弃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他们愿意听从诱导相信假设,这可能是儿童能够不受日常经验干扰而进入虚拟世界的最好说明。不但如此,儿童还能够认可他所不熟悉的错误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设,比如:所有软体动物都生活在硬壳里,白血球都是白色的。事实上,儿童几乎不知道什么是软体动物和白血球。这些假设并不明显地与儿童的日常经验相矛盾。因此,研究表明,尽管“诱导”在促使儿童暂时放弃日常经验,认可假设时很重要,但并非是必不可少的[4]。
      有关“假设效果”的研究与卢里亚、科尔和斯克里布纳有关“教育影响”的研究相关。非常简单的诱导便能够使儿童根据所给出的假设前提进行推理或修正结论。研究证明只有接受正规教育才能使儿童根据所给定的假设前提进行推理的结论是不确切的。研究说明,短期的诱导也可以得到与正规教育同样的结果[5]。
      
      二、一种新的观点
      
      前面提到的实验表明,分析推理和日常经验是对待给定假设前提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采用分析推理方式的儿童认可给定的假设前提,并经过推理得出结论,而根据日常经验作出判断的儿童则不考虑给定的前提,推出结论时几乎不参考给定的假设前提。促使儿童认可假设前提的诱导如此有效,并不是因为诱导使儿童产生一种虚假的态度,而是因为诱导使儿童认可了给定的前提,并以此作为思考的起点,就像讲故事的人将听众带人一个戏剧般的场景一样。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先来看看儿童是否不仅能通过被诱导而接受假设,而且如果假设是真实的,儿童还能否接受更进一步的简单诱导。比如:“想一想情况会怎么样?”这样的进一步简单诱导是否同前面的诱导同样有效。实验证明,一星期后,在不给儿童任何诱导而提出新假设前提时,先前接受过“想一想”要求的儿童仍然会像最初那样认可所给定的假设前提[6]。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当给定一个在儿童经验之外或与儿童经验相矛盾的假设前提时,幼小的儿童很少能够认可这一前提并把它作为进一步推论的基础。但是,当指导人员明确提出要求他们“考虑”所给的前提,或运用各种戏剧化方式诱导他们(比如,用讲故事的方法,或让他们展开想像等等),那么儿童就将给定的假设前提作为进一步推论的条件。事实上,儿童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推理方式或是承认假设前提的正确,他们只不过是按照指导者所要求的方式作了思考。在依据日常经验的思考过程中,他们滤去与他们日常经验不相符的假设前提,而在运用分析推理思维方式时,他们能够认真考虑指导人员给他们的暗示和诱导。
      对于这个结论,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首先,反对者认为,儿童对于假设前提的认可难以持续几天、几星期。但研究人员证实儿童对于假设前提的认可从前一次测试到下一次测试确实持续了一段日子。再者,反对者认为,与儿童日常经验相矛盾的假设前提应该要比儿童不熟悉的假设前提更不容易被儿童接受。但研究表明,儿童对于与自己日常经验相矛盾的假设前提和不熟悉的假设前提的接受程度几乎是相同的。第三,反对者认为,正规教育通常可使儿童更倾向于相信教师说的话(无论那些说法有多么怪异)。但研究者提出了两个需要思考的问题:1.为什么在接受他人提出的理论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儿童比受过正规教育的儿童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2.如果儿童能够根据他人的假设前提对结果进行推理,那是否说明他们具有推理能力?
      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在运用分析模式时,通常需要必要的指导帮助。这是为卢里亚的研究所证实了的。
      通常,父母会倾向于在孩子并没有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为孩子讲述有关这个世界的知识。而父母在讲述有关知识的时候通常会十分意外地听到孩子提出的一些“为什么”的问题。据统计,4岁儿童在家里几乎每两分钟就要问一个问题[7]。这些问题有超过25%问的是“为什么”,这其中又有一半以上的问题是“需要凭借智力探寻的”――这可以促使儿童与监护人之间进行更进一步的对话。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同样观察发现,儿童问的问题比在家里少得多,要每两三个小时才问一个问题。其中间“为什么”的问题每两小时仅一次。
      这里的发现为解释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儿童在接受他人理论时需要更多的指导帮助提供了可信的证明。当孩子在活动室之外,与熟悉、亲密的成人在一起时,他们通常通过随时随地的提问来增加知识。也就是说,那些几乎每两分钟就会被问一个问题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认知方式。
      
      三、结论与启示
      
      发展心理学家通过众多的研究调查发现,成人是儿童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来源。大多数4~5岁的儿童知道他们最初是生活在母亲的身体里的[8];他们粗知在各种认知过程中大脑的作用[9];他们甚至对于细菌如何导致疾病等方面也有些初步的了解[10]。
      当然,儿童对上述领域的问题不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他们看来一切可能都是偶然碰到的,除非他们从成人那里得到相关的更为详细的说明。由此看来,成人要以充分欣赏的方式来对待儿童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究,以进一步发掘儿童认识事物的潜力。许多幼教工作者都确信,儿童能够从他们的游戏和实践中获得知识。当然,我们还需要作进一步的了解,儿童同样也可以在询问成人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Dias,M.and Hams,P.L.The effect Ofmake-believeplaYOndeductivereasomng.BrJ.Dev.Psych01.1988,6,207-221
      [2]Richards.C.A.and Sanderson,L A.The role Ofunagmanon in facilitating deductive re~omng in 2―,3―,and4-year-olds.Cognition.1999.72,B1-B2
      [3)Harris,P.LandLeevers,HJ.R.easomngfrom prermses.In Children’s Reasoning and出c Mind PsycholOgy Press2000,pp.67-86
      [4]Leevers,H.J.and Harris,P.LCounteffactual syllogisticreasoning in normal 4-year-olds,children with learninSdisabilities and children with autismJ.Exp.Child Psych01.2000.p76,pp64-87
      [5]有关的结论是哈里斯(Hams,P.L.)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后在2000年公布的结果
      [6]Leevers,HJ.andHartis,P.L.Persisting effects OflnstTuctlon On young children’s sYUOgisdc reasomng withincongruent and abstract premises.Think.R.easonl999,5.ppl45-173
      [7]Tizard.B.arld Hughes,M.Young Children Learning:TalkingandThinkingatHome and a(School,1984,Fontana.
      [8]Springer.K.Acqiring a nMve theory Of kimhipthrough inference.Childl995,Dev66.pp547-558.
      [9]Johmon,C.N.andWekkman,H.M.Children’sdeveloping concepuon Of出e mind and brain.Childl982,Dev53.pp222-234
      [10]Kalish,C.W.Preschoolers’understandinig Of germsas invisible mechanisms.Connitl995,Dev11,PP83―10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直接经验 基础之上 建立 儿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