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下列关于教育技术的描述中 [《百家讲坛》中的教育技术]

    时间:2019-01-14 03:39: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百家讲坛》是一档将学术研究成果大众化的教育类电视节目。文章以曾仕强主讲的《易经的奥秘》为样本,将第一集《何为易经》进行“逆向工程”式的分解,从传播学、教学设计、多媒体集成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可有助于更好地制作电视教材和视频课件。
      【关键词】百家讲坛;教育技术;曾仕强;易经的奥秘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35―05
      
      引言
      
      自2001年开播以来,《百家讲坛》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以电视这样一个影响力极大的媒体为平台,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讲解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其主要内容。《百家讲坛》在央视10套科教频道播出,是典型的教育类电视节目。
      本文以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作为样本,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视角,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传播学、教学设计、多媒体集成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期望能从这档节目的成功之处汲取到对教育技术有益的启示。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百家讲坛》推出了一系列的讲座,笔者以曾仕强教授主讲的《易经的奥秘》为例来进行研究。
      《易经的奥秘》共有15集,笔者以第一集《何为易经》作为样本,将从网上获得的RMVB格式的原始文件(166MB),用WinMPG Video Convert(视频转换大师)转化成MPG1,PAL VCD文件(387MB)。然后用Ulead VideoStudio对视频按照场景或者镜头进行手工的分解,最终分解成130个片段,将每一个片段的时长记录下来,在Excel中进行统计分析。这样的做法好比是“逆向工程”的方法,将现成的产品进行分解分析,了解其制作的过程和方法。手工的分解难免产生误差,但软件中“自动场景分割”的结果不符合需要,笔者进行了多次手工分割实验,发现分割的误差控制在“帧”的级别,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
      Ulead VideoStudio中对于视频片段的时长记录格式为:hh:mm:ss:ff,即小时:分钟:秒:帧数,在PAL电视制式中,每秒是25帧。为了计算方便,最终将每个视频片段换算成总帧数,计算公式为:
      (hh ×60 ×60 +mm ×60 +ss) ×25+ff
      如,第一集总时长为:00:39:00:11,折算成帧数为:39×60×25+11=58511,“百家讲坛”的片头时长为:00:00:29:19,折算成帧数为:29×25+19=744。
      从第一集的构成部分来看,有“百家讲坛”的片头和片花,配合动画和音乐的解说,主讲人曾仕强教授的画面,也有听众的画面,以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辅助讲解的内容,如表2所示。在对第一集视频进行分解的时候,依据除了内容的差别,还有拍摄时采用的不同镜头,这里的镜头是指,照相机或者摄像机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我们依据阿瑟• 阿萨• 伯杰[1]的界定,如表1所示。
      
      在对主讲人拍摄时,拍摄者还采用了不同的拍摄视角。拍摄视角有俯视、仰视、平视三种。在第一集中,对于主讲人都采用平视,采用了正面,右侧面,左侧面三种角度。
      整集节目按照电视节目的习惯增加了片头片尾,并且模仿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了上课和下课的环节,结构非常完整。其中,00:36:25:22长度的讲授主体部分,用解说词加以分解,分成了6小节,时长分别为6:17:21,5:52:03,9:14:21,4:26:23, 4:05:00,6:29:04,每小节时间平均约为6分钟。
      对各个小节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可以汇总出整集节目采用的表现方式,如表3所示。
      
      
      二 从传播学的维度分析《百家讲坛》
      
      拉斯韦尔[2](H•Lasswell)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1948)一文中提出了“五W模式”:“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依据这个模式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的维度对《百家讲坛》的成功加以分析,节目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就是因为在其它四个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1 谁来说――主讲人的挑选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大多是编导们到全国各大高校“淘”来的。大学里自然是人才云集,编导们又是如何选择主讲嘉宾呢?据节目制片人万卫[3]所说,“学校会推荐一些在学术上过硬的老师,然后请他们每人对着摄像机讲10分钟,这是测试老师的表达能力。通过这关之后,要与主讲人研究选题。首先请他们试讲自己最熟悉的课题,试讲会录制,但不播出,供栏目组进一步研究,这个环节的淘汰率非常高。这一关通过之后,大家再坐下来共同研究,选定一个非常小的主题,通常只有四讲五讲,播出之后以观众的反应来最终确定由哪位老师来讲什么选题。”
      由此可见,主讲人是千挑万选,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但要有过硬的学术造诣,还要有出色的表达能力。当然,主讲人的个人形象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节目制作中,对于主讲人也进行了精心的“包装”。以《易经的奥秘》的主讲人曾仕强教授为例,其温文尔雅的举止,幽默风趣的品格,得体精致的西装领带等,既有“谦谦君子”的形象,透着中国人的豁达与睿智,又有英国绅士的修养,表现出“学贯中西”的气度。
      优秀的主讲嘉宾是节目成功的首要因素,反过来原来“象牙塔”中的学者们通过央视的强力宣传则成了“公众人物”。《百家讲坛》创造出了众多的“学术明星”,如于丹、易中天、刘心武、王立群等等。
      2 对谁说――传播受众的确定
      《百家讲坛》创办于2001年7月,节目创办的定位是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节目创办初期注重对学者学术成果的推广,节目本身知识含量高,能够吸引一部分“具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的受众,即在某一领域有所研究并且想通过电视节目了解学科前沿和名家学术观点,进行学术学习和讨论的人群。
      但是随着节目的播出,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收视效果。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节目确定的受众面就很狭小,节目学术味很浓厚,可以说是“阳春白雪”,必须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才能品味。后来经过节目组把节目重新定位为为:“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即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对于“百姓”的确定则是文化水平达到“初中”即可。改版后首先播出的是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系列讲座,收到很好的收视效果。明确的定位,首先就是对受众的确定。只有受众明确了,才能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受众从“精英”转向“大众”,则讲述的内容首要的是要“通俗”,当然绝不是“低俗、媚俗、恶俗、粗俗”,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的接受效果。节目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中国经典,以故事的形式把历史真相告知读者,以现代的语言重新建构历史的真相,以熟悉的语言来满足读者求新求深的需求,尽量避免学术术语的出现[4]。
      3 说什么――传播内容满足时代需求
      在节目没有改版之前,演讲内容都是自然科学,这样会使很多观众受文化程度及兴趣爱好的限制而感到“不知所云”。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文史哲”的内容更加切合时代的需要,也符合市场的需要。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悠久文化传统。在经历了百年屈辱中对自身文化的批判和鄙视,十年文革中的摧残和扼杀,经济腾飞过程中的忽略和自卑之后,有识之士势必会选择重新认识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娱乐化的狂潮毕竟不可能经久不息,“低俗恶搞”也只能逞一时得意,弘扬主旋律,提升文化品位方是精品电视节目的正道。在经过精心策划和选择之后,《百家讲坛》切合了当前的“国学热潮”,为观众献上了醇美的老酒,正所谓“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4 通过什么渠道说――传播渠道的合力
      当前的大众传播媒体有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中的电视由于其自身特点,已经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须臾不离的强势媒体。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阅读经典著作的时间几乎没有了,传统的文字传播形式也日益“失宠”,将传统经典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多媒体化”的重新包装,才能更好地将之发扬光大,而不致于束之高阁,乏人问津。《百家讲坛》正是利用电视直观形象的优势,将传统文字阅读转换成电视播讲,让更多的人体会国学的魅力,也会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国学,学习国学,重新回到“故纸堆”前。正如在《百家讲坛》讲过《红楼梦》的刘心武先生说过:“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档远非黄金时间的讲述节目,竟然产生了极强的反响。追踪观看者老少皆有。更可喜的是,有人表示,这个系列节目引发了自己阅读 《红楼梦》的兴趣。”
      随着电视节目的热播,《百家讲坛》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与出版社合作将书稿集结出版,把传播渠道扩展到了图书出版行业,让图书出版市场也一时火爆起来。《百家讲坛》推出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节目后,在2004年10月出版了配套图书,上市3个月就累计销售16万册,后来又多次重印。在互联网上,《百家讲坛》也成了热门话题和受欢迎的点播视频。强势的电视媒体,配合图书出版,网络等媒体,让受众以多种渠道获得内容,既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三 从教学设计的维度分析《易经的奥秘》
      
      《易经的奥秘》如果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它看做一门“课程”,十五集就是十五个“单元”。对于第一集《何为易经》来说,用解说词将其分解成了六个“小节”,每个小节的时间平均约为6分钟,在第一小节中,又讲了6个问题或者观点,分别加以回答或论述,每个问题或者观点时间大约为1分钟。可以说,整个节目的设计是层层分解,不断细化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基于问题的,不断地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在每一集的结尾,还会提出关于下一集的问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断地制造悬念,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第一小节的知识结构如表4所示。
      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最终细化成一个个的知识点,这不仅符合人的认知特点,更重要的是符合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实际情况。有研究表明,事实上,人们并不总是全神贯注地在看电视;开着电视机的房间通常亮着灯,而人们常常会一边看电视一边和其他人交谈,或者吃东西、读书,甚至做各种各样其他的事情[5]。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观众)即使暂时离开了电视机,或者把注意力离开了电视节目,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仍然可以跟得上电视节目,而不需要关心前面跳过的内容。
      
      电视一般被认为是单向的传播媒介,交互性比较差。然而,《百家讲坛》在交互方面也有突破。节目采用录播的形式并且在后期制作中加入了旁白解说。解说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代替观众提出问题,和主讲人进行交谈 。主讲人自己也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以设问的形式实现了自我对话。在视频画面上,把主讲人的画面和听众的画面交替显示,听众的会心的微笑,赞同的点头,认真的模仿都体现了双方的互动和交流。
      
      四 从多媒体集成的角度分析《易经的奥秘》
      
      电视节目是一个多媒体作品,其中综合运用了图像、图形,视频,音乐、音响,文字等多媒体元素,以多种方式给观众以视听觉的刺激。
      1 图形与图像
      在第一集《何为易经》中,以图形图像作为主画面的帧数占总节目帧数的2.0%。在提到《易经》主要作者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时,就显示三个人的画像,让观众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在提到太极八卦图时,就显示一个不停转动的太极八卦图,在介绍八个八卦符号时,就显示出八卦符号,讲到哪一个,就对哪一个高亮度显示,通过闪烁吸引观众的注意。
      2 文字
      文字具有字体、字号、颜色、排版方式等多种属性,要让表现效果最好,就要精心地组合运用这些属性。在第一集中,以文字作为主画面的帧数占总帧数的8.0%。文字的呈现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背景画面上显示文字,一种是在背景画面上显示一个画框,在画框里再显示文字,还有一种是在背景画面上显示文字,同时播放主题音乐。采用多种表现形式,一方面可以使节目灵活多样,不至于刻板僵硬,另一方面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区分不同的讲解内容。电视画面中的文字呈现,和PPT中的要求其实是一致的,都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简单清楚:受到电视画面分辨率的限制,也为了适应观众的认知特点,画面中显示的文字不能太多,一般来说一幅画面文字不能超过6行,每行不能超过6个字,要保证观众在通常的观看距离下能够看清楚。第一集节目中,最少的显示2个字,最多的显示30个字。在字数多的时候,是分行显示的,而且是逐渐呈现,绝不是一次性就把所有的文字呈现出来。每幅画面中的文字数目少,就保证了文字足够的大,也就是可以采用适当的字号。文字的排版方式有横排和竖排两种。横排是我们常见的方式,符合阅读习惯。竖排是古代书籍的排版方式,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在文字较多时阅读比较费力费神。第一集节目的文字以横排为主,偶尔用竖排,来显示古籍中的引文,但这时文字都不多,与文字的来源相符合,又不会导致阅读的障碍。
      逐渐呈现:画面中的文字都是逐字逐行呈现的,这样既产生了动画的效果,也符合观众的认知特点,让文字的呈现跟着观众的阅读步骤。
      统一协调:在保证可读性的基础上,就要考虑文字带给人的美感。所有的文字都在一个背景下显示,这个背景色调古朴典雅,并且有八卦符号等动态元素,保证了画面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汉字的字体非常多样,每种字体都有特定的审美特征。在字体的选用上,第一集主要使用行楷和隶书作为板书,来辅助讲解,选用的字体要有变化,但不能纷繁不定,分散注意力。在文字的颜色上,主要用红色和黑色两种,一方面符合“阴阳”两种符号的表现习惯,另一方面两种颜色足以进行对比或者突出重点。
      在整集节目中,所有的讲解都配有字幕,当然所有的文字也配有语音,文字和语音两者互相补充,将语言传播发挥到了极致,观众既可以听声音,也可以看文字,获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双重刺激。字幕的字体选用黑体,简洁明了,易于阅读。
      3 音乐和音响
      音乐是多媒体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可以起到渲染气氛,感染情绪,提示转换等作用。在《百家讲坛》的节目中主题音乐会反复地出现,反复地渗透对于其品牌的认知,也是为了愉悦观众,调动起情绪,也是作为一种内容切换的标识。对于画面背景音乐的选择十分重要,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是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因此音乐的搭配要为画面的内容表达和讲座的整体节奏服务。急促的音乐易使人产生紧张感,低沉悠扬的音乐易令人陷入深沉的思考,活泼跳跃的音乐又让人感到轻松。在第一集中使用音乐的帧数占总数的16.8%。音响的合适运用也会起到特殊的作用。观众的鼓掌声被作为节目的开始和结束。观众会心的微笑和笑声,都是对主讲人精彩语言的反馈。即使在主讲人作为主画面时,偶尔传出观众的咳嗽声,也表明不是主讲人一个人在演播室里表演,而是有观众的存在。
      4 视频
      视频当然是电视节目的主要组成元素了。像《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自然以主讲人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在第一集节目中,单独出现主讲人的画面帧数占总数的70.5%。当然,红花还需绿叶扶,主讲人还需要听众。单独出现听众的画面帧数占总数的1.3%。还有主讲人和听众同时出现的镜头占2.5%,用这种远景镜头交代了环境,也体现了听众和主讲人的共同参与和互动。节目当中甚至还运用了二分屏的画面,一半画面显示主讲人,另一半显示与所讲内容匹配的文字,模拟了学生听老师讲课的情景,一面看着老师,一面看着黑板上的板书。
      在对主讲人的表现镜头中,制作者采用了三种景别,也就是不同的拍摄角度,有正面的中景,也有右侧面和左侧面的。用不同的拍摄角度使得画面有变化,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不同的拍摄角度本身就有特定的意味。
      摄像中的视角与摄影中的视角其实是一致的。视角指的是照相机或者摄像机相对于拍摄对象的位置。仰视往往意味着敬畏,俯视则可以表现优越感,平视就表现出平等的关系。正如伯杰[6]所言:“在正脸照中,我们会发现被拍摄的人,在某种意义上,直视着我们的眼睛;因此,这个姿势暗示着诚实与坦白。罗兰•巴特将四分之三侧脸照解释为暗示着一个人的洞察力,仿佛他的视线超越我们,看着未来。”
      在第一集中,正面角度拍摄的画面占到了单独出现主讲人画面的93.1%,也就是这种视角占到了绝大部分,充分地展示主讲人的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电视中的人物直视着电视机前面的观众,似乎在和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样的姿势也暗示着诚实和坦白。而左侧和右侧的画面分别占4.8%和2.1%,作为主画面的有力补充,使得主讲人的形象更加立体地展现出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也暗示了主讲人的洞察力。
      5 素材或者镜头之间的过渡
      当前,非线性编辑软件已经非常先进,可以在素材或者镜头之间添加各种炫目的过渡效果。但是作为一个教育类的节目,绝对不能本末倒置,让过渡效果喧宾夺主。整集节目拍摄的镜头非常朴素庄重,没有采用推拉摇移等艺术手法。在镜头或者素材的过渡上,采用了直接切换,或者淡入淡出等最为普通的手法。
      6 实物演示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不排斥实物演示的手段。只不过一些人过于推崇和滥用多媒体,反而忽视了实物演示才是最便利、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在第二集《何为阴阳》中,曾仕强教授拿出了两根树枝,一根长着芽,一根长着叶,并用阴阳理论来分析:芽意味着生长和变化,是阳,叶意味着成熟和稳定,是阴。最后还出乎意料地说,长着芽的树枝是假的,长着叶的是真的,因为懂得《易经》道理的人是不会去折断长着芽的树枝的,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在后面讲解具体卦象时,曾仕强教授还运用了形如小鼓的道具,用来说明两个卦象之间相反相成,不断转化的关系。
      
      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百家讲坛》的成功,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首先在于其符合传播学的原理,对主讲人精挑细选,传播内容切合时代需要,受众定位精准,借助央视的强势渠道,结合图书网络等其他传播渠道,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其次在教学设计上,节目以问题为主导,不断细化,注重主讲人和观众的交互。最后在摄制编辑方面,节目综合了各种多媒体元素,运用娴熟精良的电视技术手段,堪称教育电视节目中的精品。
      通过分析,我们获得了许多制作教育类电视节目的思路,原则,和方法等,这些对于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员在制作电视教材和视频课件时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5][6] 伯杰(美国)著.张蕊,韩秀荣,李广才译. 眼见为实――视觉传播导论[M].第三版.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70-171,217,170-171.
      [2]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47.
      [3] 从阎崇年、易中天到于丹(于丹现象启示录⑥)[EB/OL].
      
      [4] 朱剑锋.《百家讲坛》对图书出版业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0,(9): 75-76.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TV Program Lecture Room
      ――Taking Professor ZENG Shi-qiang’s Series The Mysteries of Yijing as a Sample
      NIE YongZHAO Da-tai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hina)
      Abstract: Lecture Room is a successful TV program which popularizes the academ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aking Professor Zeng Shiqiang’s series The Mysteries of Yijing as a sample, disassembling the first episode What is Yijing in the way of reverse engineering, drawing on thre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instructional designment and multimedia integration, a lot of revelations can be obtained to help us create better TV instructional programs and video courseware.
      Keywords: lecture roo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ZENG Shi-qiang; the Mysteries of YI Jing

    推荐访问:教育技术 百家讲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