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永州市道德之源 永州石刻文化中的道德内蕴浅探

    时间:2019-01-08 03:22: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永州石刻文化中的道德内蕴,源于古老的舜文化,多蕴含着“民本”、“利民”和“忠孝廉节”等道德思想,可谓刻在石头上的道德文化。其深刻的道德意蕴包括:“仁义”千古,“孝礼”长存;泣血椎心刺史衙,诗文宁必丧英华;“忠孝廉节”长励志,丹心千古照汗青。探寻这些古石刻文化中的道德内蕴,一方面有利于我们继承这些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永州石刻文化 道德文化 内涵
      
      湖南永州自古雅称“潇湘”,历史悠久,为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据永州市文化局2006年4月的调查统计,有史料和文化价值的历代古碑、石刻,目前境内就有184处,约1296方,并形成了祁阳浯溪、九嶷山玉�、零陵朝阳岩、道县月岩、江永月陂亭石壁、江华阳华岩等主要碑林。作为永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州石刻文化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其中的“民本”、“利民”和“忠孝廉节”等,可谓刻在石头上的道德文化。
      一、“仁义”千古,“孝礼”长存
      所谓“文以载道”,永州石刻所蕴含的“道”是“民本之道”、“民生之道”。祁阳“浯溪”是由唐代文学家元结所命名的,他有能力为自己管辖之地取名,是因为永州自古属于边疆之地,远离京师,远离朝廷,受官僚制约较轻,而且永州民风淳朴,元结的社会地位、人格价值及文学名声都受到敬重。“浯溪”其谐音为“吾溪”,即是“我的溪”。元结撰写的碑铭一是为了抒发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二是感怀世事,如《大唐中兴颂》中所寓;三是对地方一些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舜庙置庙户状并牒》。元结对舜帝的推崇反a映出一个地方官对古德的崇拜。舜帝作为中国道德先祖,最早推崇“仁和”、“孝礼”等思想,元结、柳宗元等承舜帝遗法,推崇“爱国”和“利民”的思想。
      对舜帝“仁和”的膜拜推崇最初是民众间祭祀,然后就有了朝廷的官方的祭典。据《中国历史文献和方志》载:三代已开始祭祀舜帝,舜陵设在宁远九疑山大阳溪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秦汉时,立舜庙于九嶷山玉�岩前,占地三万两千余平方米。历朝开朝元首总要派大员千里迢迢送上一篇祭文,至唐宋时期皇帝派员祭祀大典仍在大庙举行。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舜帝庙进行过打理。如《舜庙置庙户状并牒》碑文一曰:“……岂有盛德大业,百王师表,殁于荒裔,陵庙皆无?遵旧制,于州西山上已立庙讫,特望天恩许蠲免近庙三、五家,令岁时洒扫,以为恒式。……”
      碑文二曰:“有唐乙巳岁,使持节道州诸军事守,道州刺史元结以虞舜葬于苍梧之九嶷山,在我封内,是故申明前诏,立祠于州西之山南,已刻石为表。于戏!孔子作《虞书》,明大舜德及生人之至,则大舜于生人宜以类乎天地,生人奉大舜宜万世而不厌。……人民之于大舜能忘而不思耶?何为来而不归,不故死于空山?吾实感而作表。游于此帮,登乎九嶷,谁能不惑也欤!”
      能让各朝权贵对舜帝如此膜拜,这与舜帝所推崇的道德文化有关。从舜帝儒家人性与天命关系的探讨说中可知,舜帝对“仁”的诠释不仅存于人与社会之间,在人与人礼仪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间亦能推崇。元结施政思想也源于舜德,发扬舜德精神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舜帝“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颂,得到人们的尊崇与祭祀。据考证,祭舜活动是中华民族认同共同祖先之肇始。自夏代开始,历朝历代帝王,原则上三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每逢国家大事必祭,从未间断。夏禹、秦始皇、汉武帝,都曾遥望九疑山祭舜帝。秦汉以后,历经各朝各代,祭舜香火不断,并留有祭文和祭碑。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帛书地图中的九嶷山南画着九条柱状物,旁注“帝舜”二字,根据郦道元《水经注》:九嶷山“南山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这九块石碑,应当属汉代以前的祭碑。
      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前世,作蒸民主,大德无穷,垂法至今,后人不忘者,以其量同天地故也。朕典百神之祀,考君陵墓在此,然相去三千余年,观于帝典,大哉圣德,非天者何?虽窃慕于心,奈禀性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谟,万世所法,特遣专官,祭祀修陵。圣灵不昧,尚其鉴纳焉。尚飨!
      ――《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亲拟祭文遣国史院编修雷燧致祭》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功德并隆。治统道统,昭垂奕世。朕受天眷命,绍缵丕基。庶政方亲,前徽是景。明祀大典,亟宜肇修。敬遣专官,拜将牲帛,昭殷荐之忱,聿修尊崇之礼。伏维格歆,尚其鉴!
      ――《康熙六年,遣宗人府丞高珩致祭,告亲政》
      自古帝王,继天出治,建极绥猷,莫不泽被生民,仁周海宇。惟我皇考,峻德宏勋,比美前古,显谟承烈,垂裕后昆。朕以藐躬,缵膺大宝。兹当嗣位之始,宜修享祀之仪。特遣专官,虔申昭告。惟冀时和岁稔,物阜民安;淳风遍洽乎寰区,厚德长敷于率土。尚其歆格,鉴此精诚!
      ――《雍正元年,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金应璧致祭,告即位》
      维帝王治奉三无,功彰九伐。诰兵戎而肆武,骏烈绥戡扬弧矢以宣威,鸿猷震叠。兹以凶酋剪灭,疆土孟安。昭耆定于极边,共觇一道同风之盛;缅声灵于列代,益著万方向化之庥。谨荐馨香,伏祈昭鉴!
      ――《道光九年,遣湖南镇箪镇总兵陈阶平致祭,告荡平回疆》
      从明、清时期所留存下来的谕祭碑看,遣官祭祀的原因是:易位必告,即位必告,复储必告,平乱平叛必告,亦有祈万寿祈福祉晋徽号而遣官致祭的。可见对于舜帝制国理天下,达万民和睦的思想的继承。
      中国文明史上无论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的国家社会,都是一种“家天下”的政治模式的延续,“朕为天子”,家即是国,国即是家。舜帝思想中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善的孝悌之道,衍生出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是为“家天下”服务的政治道德。整个奴隶制或者封建制社会的政治生活、法律制度,同样要求人们尊卑有序,行事处世到按规范的准则和尺度去办,这样就能达到内平外和的理想社会。舜文化的伦理道德发展了周礼、孔孟儒教,并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予以张扬推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性创举,是东方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的进步标志。
      二、泣血椎心刺史衙,诗文宁必丧英华
      唐朝继元结和怀素之后,对永州碑刻发展影响较大的是柳宗元。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其时,永州为蛮荒之地,而司马是一个毫无实权的官职,此时的柳宗元真是“处江湖之远”了。一个政治家,没有比政治上失败更惨痛的事了,他在政治上受到迫害,心灵上倍受煎熬,生存也十分艰难,可他信仰的不仅仅有“穷则独善其身”,亦有意于济天下之苍生。他此时无权一身轻,只要有自由,就游玩于永州的山水,排遣心中的愤懑,寄托自己的情怀;或深入民间,了解民生疾苦,他始终未忘记“安邦治天下”的使命。
      柳宗元一生推行“尧、舜、孔子之道,以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的理想,在永州的间任期他关心民生疾苦,为百姓说公道话,对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推崇“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写有《三戒》等文,他出色地继承和光大了舜帝勤政爱民的思想。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参与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柳宗元在永州作有《湘源二妃庙碑》文:“元和九年八月二十日,湘源二妃庙灾。司功掾守令彭城刘知刚、主簿安邑卫之武,告于州刺史中丞清河崔公能。祗栗厥戒,……发开元诏书,惧废守祀。……斩木于上游,陶埴于水涯,乃桴乃载,工逸事遂。……十有一月庚辰,……立石于庙门之宇下。……帝既野死,神亦不返。食于兹川,古有常典。……沉牲爰告,即石是铭。铭曰:……德形妫�,神位湘浒。揆兹有初,克硕厥宇。唐命秩祀,兹邑攸主。……潜火煸孽,炖于融风。神用播迁,时罔克龚。邑令群吏,告于君公。廉用积余,以就尔功。既夷以成,崇宇峻墉。神乐来归,徒御雍雍。……南风��,湘水如舞。……刻此乐歌,以报终古。”此庙建在永州零陵,柳宗元以湘妃庙修葺之事歌湘妃之忠,实际是表自己对改革政策、造福民生之忠,舜帝有灵,当慰心宽怀矣。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和任柳州刺史期间,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改革措施,并事事躬行,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景仰。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柳子任柳州刺史后“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由韩愈作文,苏轼书丹,颂扬柳子政德的《荔子碑》(现存于永州零陵区柳子庙中),则是对柳宗元一生政绩的肯定。柳子庙的修葺既是对庙宇几番建设的记载,又可见证各朝代对一代大师的敬重。柳宗元开放了永州之风气,以其文其笔将永州美丽的风景,独特的风俗公于世,更是以其“民生之道”为百姓着想。柳宗元认为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安于君主之位,必须勤于政事,以爱民、利民为务,方可安邦治天下。
      三、“忠孝廉节”长励志,丹心千古照汗青
      永州江永“月陂亭”石壁上现存碑刻有26方,记述村中大事,功德名言,绵延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被认为是国内罕见的千年石刻家谱。石刻中有规劝村人要孝敬和睦的碑文,有道学“吟风弄月”典故最早的诗文,铭记周敦颐教诲后世的道学风流。其中最遒劲壮观的是平均高达1.8米、宽1.3米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我省发现的最早的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的手迹。现立于湖南岳麓书院中的“忠、孝、廉、节”四块巨碑上的书迹就是从永州江永上甘棠月陂亭翻刻而来。
      据史书记载,文天祥在“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起为湖南提刑”,率兵镇压广西恭城秦孟四的起义,驻扎在江永古泽,达两个多月。《文天祥全集》收录了他在江永与左丞相兼枢密使江万里(时迁授湖南安抚使,知潭州)的数十封通信。清道光《永明县志》也有收录。他在《回永州杨守履顺》中说:“君相之所柬知,石崖齐天,唐中兴颂功处也。”“从上甘棠刻第二颂,旗常濯濯。”可见,文天祥为上甘棠人题过辞。“忠孝廉节”是他对上甘棠人的期望,也是自我鞭策,表明了一生的信仰与追求。
      文天祥在《忠孝提纲序》中说:“为臣忠,为子孝,出于夫人之内心。”“士君子之于天下,固不必食君之禄而后为忠,亲存而后为孝,语曰:‘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义理之责,庸有既乎。君更以是推广其说,使人人知忠孝之为切己事,常也由其道,变也不失其节,则于世教,岂曰小补之哉。”南宋末年,周敦颐的理学思想经过朱熹等人的推崇,已经得到官方乃至民间的认可,“忠孝廉节”体现了理学的深刻内涵。文天祥在江永时,元军大兵压境,南宋王朝摇摇欲坠,危在旦夕,他的“忠、孝、廉、节”的思想已经形成。当元兵攻陷长沙后,江万里以七十八岁高龄投江而死,对文天祥影响极大。至元十五年(公元1280年)八月,文天祥拒元将张弘范战于潮阳,后被突袭捉住。他不为高官厚禄所引诱,在燕京被囚禁三年,就义时在衣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诗句,视死如归,用47岁的血肉之躯实践了“忠孝廉节”的崇高诺言,高唱了一首威武不屈的“正气歌”。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光耀日月,成为历代励志的名言。
      文天祥的“忠、孝、廉、节”以报国尽忠、敬亲为孝,政德廉洁,拒降为节,民族利益和家族利益合为一体,达到忠孝两全。他的忠孝廉节和爱国之心,与舜帝孝道、勤政爱民思想,以及元结、柳宗元民生之道是一脉相承的,构建了永州道德文化整体框架:以“民”为主,以“国”为本,传递“忠孝”之义。
      永州石刻文化内涵丰富。对永州石刻文化的发掘、探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传承永州优秀古文化,而且对永州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永州市文化局.永州石刻拾萃[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湖南省道县县志编撰委员会编.道县志[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3]湖南省江永县县志编撰委员会编.江永县志[M].方志出版社,1994.
      [4]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志》编撰委员会编.九疑山志[M].方志出版社,2005.
      [5]中国碑林大观,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6]王田葵,何红斌.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翟满桂.柳宗元与舜帝[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8]曹德本,禹嘉烘.中国传统民本文化的现代价值[J].政治学研究,2006,(1).

    推荐访问:永州 内蕴 石刻 道德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