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从“使用与满足”视角解读“美剧迷”的心理动机]目的论视角下的美剧字幕翻译

    时间:2018-12-29 03:23: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对近几年来美国商业影视剧在我国国内传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互联网传播模式为主体所形成的美剧迷群体的整体特征,以及其迅速成长的原因,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期望价值模式与悬念期待的角度出发解读美剧迷群体的媒介选择动机。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理论 “美剧迷” 心理动机
      
      美国商业剧《越狱》第一季第一集自2005年8月在美国首播以来,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空前的收视狂潮,中国观众由此引爆了新一轮对美剧的疯狂追随。从2008年的“迅雷在线搜索排行榜”来看,随着《越狱》、《英雄》、《绝望主妇》、《绯闻女孩》等剧集新季的不断推出,美国商业影视剧始终在TOP10榜单上占据不可动摇位置,特别是《越狱》各季的搜索率一直位居第一,在国内电视台火爆异常的内陆青春偶像剧《丑女无敌》却无法打入迅雷热门剧集的前五位。
      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美剧对中国观众市场产生了如此大的冲击力?原本喜好古装剧和纯真韩剧的中国观众们为什么会突然调转胃口而对好莱坞式的美国影视模式如此着迷?笔者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受众选择媒介的动因,解读这种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
      
      一、互联网模式下的媒介选择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方向一直在变化完善中,其核心内容突破了单一传授模式的效果研究,而从受众既定的需求出发,研究媒介使用的动机。
      伴随着宽带互联网和P2P互动传输模式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电视受众对外来节目的选择与接受逐渐转向自主选择模式,网民逐渐成为分析中国电视受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上各类电视剧群迷的分化出现对外来商业影视剧在我国国内的迅速传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互联网与电视的结合使传统的受众分析模式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这并不代表原本的理论不再适合新的媒介形态的发展。“使用与满足”理论相对其他媒介使用效果的理论研究来说,更强调受众在作出选择和媒介使用的行为中扮演的积极作用,媒介的效果部分取决于使用者如何使用它,以及使用者从中得到满足,因此该理论恰恰能帮助我们解读目前我国互联网上出现的电视剧迷群体的媒介选择和使用的动机。
      美剧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是上世纪80年代,一部叫做《大西洋底来的人》的美国科幻剧无疑代表着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大陆的首轮冲击。那时影响更大的要算《加里森敢死队》,于1980年10月开始,每周六晚8时播放,然而播放到第16集时就被迫叫停,理由是“纯粹的胡闹打斗、没有任何艺术价值”。《成长的烦恼》被中国观众普遍视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剧,但最后仍逃脱不了被禁播的下场。直到现在,整个内陆的电视台对美剧的引入仍旧被政策所局限,央视的海外剧场一直被韩剧所占领。因此,互联网无疑成为“美剧迷”观看美剧的首选渠道。从互联网上的媒介内容选择来讲,正是由于受众无法从别的渠道方便地获得信息,才促使其主动选择从互联网上获得需求的满足,并有目的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内容。以这种现状为基础,再分析网民中“美剧迷”具体的心理动机,才更符合现实情况。
      
      二、中国“美剧迷”的整体特征
      
      如果说所有接触或观看过美国商业影视剧的观众均被称为“美剧迷”的话,其广泛性、复杂性就会成为此项研究的重大难题。作为某一电视节目的特定群迷,该群体在整体上应呈现类似的群体特征,并对该电视节目的选择上有着稳定的倾向性,将研究对象类型化、具体化才能进一步分析其所体现出的群体特征。据不完全统计,1.11万网民在我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8.5%,但其绝对人数多,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水平较高,舆论影响力较大,故而网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群,特别是目前美剧在我国国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因此选择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观看美剧的网民成为笔者主要的研究对象。
      国内最知名、注册人数最多的两大欧美电视剧论坛(公网):磬灵风软欧美剧论坛(http://www.省略)和伊甸园论坛(http://sfile.省略),是任何一个中国“美剧迷”都熟知的交流空间,剧迷们在论坛上的交流探讨则正是研究其群体特征的重要依据。针对观看美剧的中国网民的年龄分布范围,伊甸园论坛曾经发起过一个规模较大、参与投票人数较多的调查,其结果显示,15岁及以下的观众占总数的0.8%,16岁至18岁的观众占总数的4.5%,19岁至25岁的观众占总数的58.9%,26岁至40岁的观众占总数的35.2%,40岁以上的观众占总数的0.6%。[2]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9―25岁的网民是观看美国电视剧的主体,26-40岁的网民也不少,而在15岁及以下和40岁以上年龄层的网民则很少。也就是说,观看美国电视剧的中国网民更为集中在中青年人口中。
      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所最近对观看美剧的中国受众的一项网上论坛调查数据结果也显示了美剧的观众群集中分布于19―40岁之间,同时71―85%的美剧观众有专科以上文化,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通过对相关数据的调查分析,该研究发现:“当前,美剧在特定的‘族群’中流行,收看美剧并不是一种‘大众’现象,而只是‘分众’行为。”[3]同时,这一研究更强调这部分观众拥有更多的新媒介资源和文化资源,其收看的兴趣和强度较为集中。笔者认为区别于传统电视媒介“喂养”型的传播方式,互联网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因此这种自由组合下的美剧群迷因其自身相同兴趣的稳定而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该群体的集体稳定性,在信息极大丰富的情况下,这样的分流组合实际上有利于凸显某类信息的明确性特征,使接受者更加主动、积极地向自己所感兴趣的那类信息靠拢。基于观看美剧的观众群体形成并保持了其群体特质,才使得新媒介下的电视剧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点。
      从以上的相关数据和同类的调查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美剧迷”呈现年轻态、高学历、集中性、稳定性的特征,受众对外来节目的接受与选择上更加自由、主动。在明确了该群体的整体特质以后,我们才能运用“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模式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动机分析。
      
      三、中国“美剧迷”的心理动机
      
      在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领域中,期待价值模式是各种模式中比较注重对受众心理新宿分析,尤其是对期待这一心理因素分析的媒介使用模式。帕姆格林与雷伯恩就此提出了一个相关过程模式,该模式基于这样一个原理:人们对媒介的态度是由其经验形成的信念的产物,也是价值观(个人偏好)的产物。[4]
      
      这一传播模式归纳起来就是:动机=需要×对媒介供应能力的看法×对媒介内容的评价。以寻求得到的满足直接做为动机强度,这在众多网民对美剧的追捧中得以生动体现。
      (一)方便获取娱乐消遣的满足
      互联网作为白领与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媒介,往往是这一群体学习、工作、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他们对互联网上娱乐资源的选择虽多样、复杂,但娱乐消遣的目的指向性却很强。这一群体往往精力旺盛,生活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因此在娱乐消遣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方便、快捷的方式。影视剧作为使用媒介时付出较少的形式,对满足他们放松的心理需求首先产生了吸引力,而互联网方便、快捷、海量的资源则为实现这一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最直接的渠道,在心理期待和环境诱因的结合下,他们选择在线或下载观看影视剧的动机得到了强调。
      美剧与韩剧、日剧最大的区别,就是好莱坞式的快节奏,随时调动观众全方位的视听体验,这正契合了青年白领和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单集的节目时间较短,满足了这一群体在休息间隙的时间空档。同时由于网络上资源可分享传播,因此“美剧迷”这一特殊群体既是互联网的忠实受众,又是传播美剧的传授主体,一旦这一群体有充足的时间和持续的兴趣,加上他们收看强度较高,作为传播主体,其对相关网络资源的更广泛传播则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校园网上都上传有大量的美剧,依靠学校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选择收看剧集,这一因素更促成了美剧风靡高校校园。
      (二)媒介认知中的悬念期待
      悬念通常被描述为不确定的一种体验,通常介于从危机到愉悦之间(Vorderer&Knobloch,2000;Zillmann,1991。)。在使用媒介进行认知体验时,悬念也会因观众的旁观者地位而增强。[5]美剧的商业运作模式正是以悬念为卖点,让剧情未来的发展成为调动观众期待心理的诱因,再加上受众对原有剧情的讨论与评价的参与,不断满足受众既有的心理期待,使得观众追踪剧集成为足够强大动力下的具体行为。
      美剧采用“季”的形式播出,每年的9月中旬到次年4月下旬为美国的播出季,届时各大电视网都会推出新剧或是老剧的续集来争夺观众的眼球。一季多在24集左右,基本上以每周一集的速度播出。这种播出速度使得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对剧情发展进行讨论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剧情,并形成了一种宣传和期待效应。
      “同学们在宿舍会(就剧情)开始展开讨论。大家讨论某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剧集,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下去,大家会形成一个讨论的话题。时间长了以后,大家特别喜欢看美剧,(收看并讨论)形成了一种习惯。像在收看《CSI》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讨论某个案子是怎么破的,他们如何鉴定指纹,如何确认轮胎印等”。“看完之后就会上网和别人讨论,网上有些帖子特精彩。美剧的细节和线索很多,光凭一个人根本看不全,这个时候集体智慧就很重要了”。[6]
      网民在论坛上发帖讨论的举动又表明观众不断参与到传播主体中来,而不只是作为单一的接受者,从自我效果期待上讲,这再次增强了其追踪剧情发展的动力。
      (三)差异文化与流行文化好奇心的满足
      普列汉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趣味中都表现着社会文化心理。”美国商业影视剧以虚构叙事类型为主,不仅反映了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和危机,而且不遗余力地展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时代风尚、价值观念和文化潮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实则是在中西两种文化碰撞冲突的夹缝中成长的,因此他们对差异文化的好奇与接受程度远远超过传统的中国电视观众。特别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开放、自由、颠覆一切的创新精神,与东方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矛盾的冲突中,新一代人对差异文化的好奇与新鲜感更为强烈。观看美剧,就成为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的便捷途径。
      伊甸园国外连续剧交流站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其中有一项是:“看了美剧之后的变化”,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变得更自信、乐观、幽默、坚强”等正面的评价,并且非常满意于这样的变化。该调查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观众对于美剧中所传达的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0.
      [2]美国电视剧及其在中国网民中的收视情况初探.ido社区,影视发烧板块,http://www.ido.省略.
      [3]文卫华,王圆,杨静,王苗.从美剧的流行看中国观众对外来节目的接收――美剧的中国观众调查.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所,中华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省略.
      [4]李永健.大众传播心理通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4:50-52.
      [5]Richard Jackson Harris著.相德宝译.A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9:39-49.
      [6]教育网最大的美剧论坛:Woodk论坛(http://www.省略/bbs).

    推荐访问:动机 视角 美剧 解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