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从关联性理论看ノダ文的既定性和解释性 关联性理论

    时间:2018-12-27 03:35: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从关联性理论出发,对ノダ文提示的既定性特征进行了分析:「ノダ」提示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既定事态,而是发话主体随着语境假设的改变既定的认识与思考;另外,「ノダ」是一种解释性表现,是发话主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发话、思考进行的解释性说明,它改变了听话主体的认知语境,制约了听话主体的语境假设,减少了听话主体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是听话主体正确识别发话主体发话意图的线索。
      关键词: 关联性理论 ノダ文 既定性 解释性
      
      1.ノダ文
      「用言连体形+ノダ」是我们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ノ是形式体言,在句中起着使用言体言化的作用,ダ是助动词,起陈述作用。基于ノ的体言化功能和ダ的陈述功能,很多语言学家认为,ノダ文的核心特征就是提示既定性事态,既定性事态是指在发话时对发话主体来说已经确定真伪或是发话主体假想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态。但是我们看下面的句子:
      (发现自己留的蛋糕没有了)�かが食べたんだ。
      (发现自己留的蛋糕没有了)�かが食べた。
      (无意识地看了一下窗外)あっ、雨が降っている。
      (无意识地看了一下窗外)あっ、雨が降っているんだ。
      同样的情况,用「タ」或「テイル」可以,用「ノダ」也可以,我们都知道「タ」或「テイル」都可以表示过去、完了,表示发话主体在发话时认识到事态的既定性,但是如果同样都提示既定性,那用「タ」或「テイル」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再加上「ノダ」呢?
      另外,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也频繁地使用ノダ文,只旨在利用ノ的体言化功能和ダ的陈述功能进行断定吗?发话主体如何通过「ノダ」表示自己的发话意图呢,听话主体又是如何通过「ノダ」理解发话主体的发话意图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关联性理论对ノダ文的特征进行分析。
      2.关联性理论
      关联性理论认为,人们的交际遵循明示推理模式,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方式进行编码、表达意图;推理是对听话人而言的,听话人凭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到的证据作为前提的一部分,再结合听话人本身的认知语境(旧信息)对话语信息(新信息)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推理,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①关联理论还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不需要考虑合作的问题;人们具有关联的直觉,而交际是以关联为取向的。关联是命题和一系列语境之间的关系,关联是依赖语境的,这个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它不仅包括交际时的先行发话、交际现场的情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还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以及一个人的认知能力。②
      如果某话语或某刺激信号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和语境之间建立一种关系,改变现有语境,就认为该话语或刺激信号具有语境效果,话语是否具有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某话语具有的语境效果越大,则认为其关联性越大,听话主体获得语境效果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小;关联程度取决于语境效果和发话处理努力。另外,人总是倾向于付出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所以,听话主体可以认为发话主体的发话可以付出最少努力、获得最大语境效果。发话主体也会认为,听话主体正是按照这种估测(发话主体的发话可以付出最少努力、获得最大语境效果)理解现行发话的。
      寻找语境效果的过程就是在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旧信息)之间建立关联的过程。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之间有三种关系可以产生语境效果:
      (1)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新的语境含义。
      (2)新信息加强现有语境假设。
      (3)新信息与现有语境假设互相矛盾,并排除现有语境假设。
      当且仅当该发话能够产生上述语境效果时,才具有关联性。确定关联的要素除语境效果外,还有就是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处理话语的努力与关联程度成反比关系,命题在语境假设中所需的处理努力越小,关联程度就越大。相反,命题在语境假设中所需的处理努力越大,关联程度就越小。③
      3.从关联性理论看ノダ文的既定性
      结合关联性理论,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同样的情况,用「タ」或「テイル」也可以,用「ノダ」也可以,我们都知道「タ」或「テイル」都可以表示过去、完了,表示发话主体在发话时认识到事态的既定性,但是如果同样都提示既定性,用「タ」或「テイル」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再加上「ノダ」呢?于此,我们可以得到下列结论:ノダ文可能是下列某一种或某几种情况。
      (1)不表示既定性。
      (2)不单单表示既定性。
      (3)和「タ」表示的既定性性质不同。
      那么到底「ノダ」和既定性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ノダ」和既定性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1)(去学校途中)あっ、犬が死んでいる。
      (2)(去学校途中)#あっ、犬が死んでいるんだ。
      (3)(放学回家时)あっ、まだ(犬が)死んでいる。
      (4)(放学回家时)あっ、まだ(犬が)死んでいるんだ。
      (5)(正要外出时)あっ、雨が降っている。
      (6)(正要外出时)あっ、雨が降っているんだ。
      (7)(发现自己吃剩的蛋糕没有了)�かが食べたんだ。
      (8)(发现自己吃剩的蛋糕没有了)�かが食べた。
      因为这些句子都可以用「タ」,所以都表示既定性,也就是说表示既定性的句子,既可以用「ノダ」,也可以不用「ノダ」,那么排除了「ノダ」的第一、二种可能,因为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话,「ノダ」包含既定性,那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表示既定性用不用「ノダ」都可以了。那么属于第三种情况,表示既定性,但是和「タ」表示的既定性性质不同,「タ」「テイル」表示和事态的发生相关的既定性,那么「ノダ」呢?我们分析一下上述的这些例子。
      
      无论是“去学校途中发现狗死(1)”,还是“放学回家时狗依旧死在那里(3)”,都可以用「テイル」,但是例(2)为什么“去学校的途中发现有只狗死了”不能有「ノダ」,而(4)“放学回家时发现狗还死在那儿”却可以用「ノダ」呢?去学校的途中和放学回家途中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就是我们去学校的时候发现了“有只狗死”这件事,那么知道这件事情会对我们的什么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我们的发话呢?之所以去学校的时候发现有只狗死,回来时发现狗还死在那儿就可以用「ノダ」,是因为我们去时发现狗死,然后会理所当然地以为回来时早该有人清理了,但是回来时意外发现新信息:狗还死在那儿,和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也就是旧信息完全矛盾。根据关联理论,新旧信息矛盾,新信息排除掉旧信息,产生了“惊奇”的语境效果,也就是说对事态的认识、思考或解释改变了现有语境假设,那么就用「ノダ」。
      我们可以看看(6),对我们来说,都有这种常识:不下雨的日子比下雨的日子多,所以我们的认知语境中认为不下雨才是正常的,但是对「雨が降っている」事态的认识排除掉了我们的固有常识――现有语境假设,所以产生了“意外发现”的语境效果。
      有人可能会说,人们都有这种常识:狗一般不会死在路上,所以对「犬が死んでいる」事态的认识排除掉了我们的认知语境,所以去学校途中发现狗死也可以用「ノダ」。为什么却不行呢?因为在我们的认知结构中,会有阴晴雨雪的语境假设(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一般不会有“狗死在路上”或“狗没死在路上”的语境假设,既然没有这些语境假设的话,也就无所谓对「犬が死んでいる」事态的认识,更无所谓改变现有语境假设了。同样,我们都会认为“自己留下的蛋糕别人不会吃”,但是对“蛋糕没有了”事态的认识排除了原来的认知语境,产生了“埋怨,生气”等的语境效果。
      综合以上分析,「ノダ」的使用和语境改变的有无密切相关,通过新信息(对事态的认识)排除掉旧信息(现有语境假设),从而产生语境效果,发生关联。从这一点来看,「ノダ」的使用实现了从客观世界的描写到发话主体主观世界转化的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而向我们提供了认识发话主体主观世界的线索,这一点正是源于ノダ文的解释性特征,稍后作详细说明。
      另外,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ノダ」提示的不是现实世界的既定事态,而是发话主体随着语境假设的改变所持有的认识与思考;无论现实世界的事态既定与否,发话主体的认识或思考是确定的,也就是和认识、思考的确定相关的既定性。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日语句子都毫无例外地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句子所表述的客观性内容,另一个是在表述这一客观性内容时发话主体所采取的主观性态度,发话主体正是通过「ノダ」向听话主体传达自己的主观性态度,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而听话主体也可以通过「ノダ」排除掉现有的语境假设,正确推理出发话主体的交际意图。
      4.从关联理论看ノダ文的解释性
      人们在接触事物时,就会对其进行描述,看到树叶变黄了,人们就会说秋天来了;看到有红光,就会说着火了,这些都是对事态的描写。但是人们对于事态的这些描写在现实世界中未必都是正确的,树叶变黄有可能是因为枯死了,红光也可能是都市霓虹造成的假象,所以这些描写也可以认为是发话主体对事态发生的认识或思考。所谓描写,其实是发话主体用语言这种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思想上认为正确的事态而已,其实人类用语言形式表达的不仅可以是事态,还可以表达对发话主体或他人的发话或思想的认识,这就是解释性用法。④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例(9)A:先生、何て言った?B:明日テストをしますと言った。
      (10)A:先生、何て言った?B:明日プレゼントがあるって。
      例(9)中B直接引用了老师的话「明日テストをします」,不掺加发话主体A的主观态度,是对客观性事物的描写性用法。而例(10)引用的不是老师的原话,而是经过发话主体A的主观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发话主体B对老师发话的认识,因为学生一般是很讨厌考试的,把考试说成“プレゼント”,无疑是对考试的一种讽刺和批判。所以是一种解释性用法。
      总之,描写和解释的区别就在于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描写重在客观事物,解释重在表达对自己或他人的发话或思考的认识。从上述例子的分析,我们知道「ノダ」提示的不是事态,而是发话主体对语境假设改变的认识或思考,表示发话主体的主观态度,所以「ノダ」具有明显的解释性特征。在明示推理交际中,发话主体通过「ノダ」将自己的想法、态度、思考、认识解释给听话主体,听话主体则根据「ノダ」的语用特征结合当前语境推导出正确的语境假设,也就是说「ノダ」是发话主体表达自己态度的解释性表现,是听话主体推导发话主体发话意图的线索性表现。我们通过看下面的例子分析一下。
      例(11)菊雄:あのう、高木さんは雪子のどういうとこに……
      高木:うまく言えないんだけど、きれいだからかな。�持ちが、心がきれいで。はあ、そういう所に引かれてるんです。
      当被雪子的哥哥菊雄问起喜欢雪子什么地方时,高木先补充说明「うまく言えないんだけど」,然后站在解释的立场,说明自己对雪子的主观认识,最后又通过「ノダ」解释了当前发话和先行发话的关系,明示给听话主体自己对此问题的主观态度。这比客观描述自己的想法更具有明示性、主观性。
      例(12)美�:今�は。美�です。
      高木:分かった。今どこにいるんだ?
      在会话中,发话主体在收到对方(多为听话主体)的先行发话以后,向对方提示对其先行发话相关解释时多用「ノダ」,高木的ノダ文欲从美�「所在场所」的角度解释美�的先行发话,采用的疑问句式决定了这种解释的不确定性。
      例(13)リカ:私小さい��校ばっかりしてたし、10代の�はずっと海外にいたから、昔からの友�っていないんだ。
      「……から……のだ」的言语形式体现了两发话间的因果关系,「ノダ」的使用在于向听话主体明示发话主体意欲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以前的朋友”的意图,并对听话主体理解的方向做了制约:前后发话是因果关系。
      例(14)でも。そうですね……好き……ええ、好きなんです。
      (15)�里:それ、私です。私。私なんですよ。
      (16)そうですね……好き……ええ、好きです。
      (17)�里:それ、私です。私。私ですよ。
      先行发话的重复让听话主体感觉到一种听话的压力,虽然对于听话主体来说在收到先行发话的同时,某种认识已经形成,但还是用「ノダ」提示和其认识相同或相似的解释,也就是说先行发话是「客观事态」,「ノダ」提示「对认识的主观解释」。例(14)(15)是一种回声发话现象,「ノダ」的使用使这种对认识的主观解释直接导入到听话主体的认知语境,为听话主体理解发话提供线索、方向,使发话主体的解释更有意图性、明示性。
      5.结语
      以上从关联性理论的角度,通过对例句中「ノダ」使用情况的分析,对他们所提示的既定性的特征作了限定:「タ」「テイル」表示和事态发生相关的既定性;「ノダ」不是提示事态的既定性,而是提示和认识、思考的确定相关的既定性。「ノダ」的使用不是和既定性事态相关,而是和语境改变的有无相关,并通过对事态的认识和思考排除现有的语境假设,产生语境效果。另外,在明示推理交际中,「ノダ」是发话主体的一种解释性表现,发话主体通过「ノダ」将自己的思考、认识解释给听话主体,制约了听话主体的语境假设。另一方面「ノダ」又是听话主体准确推理发话意图的线索性表现,听话主体根据「ノダ」的语用特征结合当前语境推导出正确的语境假设,减少了听话主体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
      
      注释:
      ①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85.
      ②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03.
      ③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92.
      ④内田�二,田中圭子等.��性理�[M].研究社,1999:282.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金水敏,今仁生美.意味と文�[M].岩波�店,2000.
      [3]名��直.『��のノダ』再考[J].日本�用�学会,2001.
      [4]内田�二,田中圭子等.��性理�[M].研究社,1999.
      [5]李佐文.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和体现[J].外国语,2001.
      [6]于国栋,吴亚欣.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7]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8]仁田�雄,益�隆志.日本�のモダリティ�[M].くろしお出版,1989.
      [9]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名��直.命令・�意・忠告・�望のノダ文[J].言�と文化,2002.

    推荐访问:解释性 关联性 理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