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80年代以来的孟称舜《娇红记》研究综述】 娇红记孟称舜

    时间:2018-12-25 03:28: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娇红记》是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是十大古典戏曲悲剧之一。但因为种种原因,对它的研究却迟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试着从《娇红记》的本事、思想、人物、结构及其与其他作品的比较、评价等六个方面来对80年代以来的《娇红记》研究现状作个简单的综述,以便在此基础上作出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80年代后 孟称舜 《娇红记》
      
      20世纪初,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发表正式将以往不被注意的戏曲纳入了现代学术的视野,由于当时资料文献都不齐备,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整理、辑佚戏曲文献,并归纳出戏曲发展的大概脉络,对于具体作品的赏析分析只是特别关注一些经典之作,比如《琵琶记》《长生殿》等作品。随着戏曲研究的逐步深入,到了八十年代,孟称舜的《娇红记》终于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但是仍找不到关于孟称舜《娇红记》的专著,其研究成果散见于各戏曲文学史或有关明清传奇的专著及各学报,暂时还没有相关综述。在这里笔者试着归纳所收集的资料,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娇红记》的本事研究
      
      元人宋梅洞有长篇文言小说《娇红记》,取材于北宋宣和年间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元人王实甫、明初刘兑、汤式、金文质都作有同名杂剧,元人朱经的杂剧则取名《死葬鸳鸯冢》,明人沈寿卿也作有传奇《娇红记》。现在能读到的只有小说《娇红记》、刘兑的杂剧《金童玉女娇红记》全本和朱经杂剧的残曲,其它均已不存。
      庞越《〈娇红记〉传奇本事源流》详细考评了《娇红记》传奇的本事源流,不是只简单罗列一系列作品,而是多方搜集资料,即使是没有流传下来的作品也从别的文章或评论猜测大概情节,详细论述了申娇爱情故事在列代作品中的变迁。只是在行文中用了太多不确定之词,感觉不够严密;而且在篇末将《娇红记》誉为“千古绝唱”,这评价显然过誉太甚。
      
      二、《娇红记》的思想研究
      
      对《娇红记》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悲剧性和情爱观两个方面。自从1982年王季思先生将《娇红记》选入《中
      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后,人们一提到《娇红记》就想到悲剧,也就是这个悲剧的结论使这部本堙没不闻的作品在众多才子佳人戏中脱颖而出,几乎每一篇论及《娇红记》的文章都会提到这一点,而其所受到的肯定也大半来源于此。另一个关注的重点就是其表现出来的情爱观,即王娇娘追求“同心子”的爱情理想,也是其受到肯定的重要原因。
      也许是受到王季思先生的启发,朱颖辉1983年就发表了两篇有关《娇红记》悲剧性的论文,即《孟称舜〈娇红记〉的悲剧美》、《孟称舜〈娇红记〉的悲剧风格》,几乎同时董上德也发表了《论〈娇红记〉的悲剧根源》,它们都发挥了王季思先生所提出的悲剧观念。90年代后庞越《〈娇红记〉传奇的悲剧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主要人物的悲剧色彩与主题的悲剧倾向,以此高度评价其思想成就。周永忠《孟称舜〈娇红记〉悲剧性刍议》则分别从悲剧的冲突、曲辞的悲剧情调、“仙圆”与现实世界的对立来证明“《娇红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悲剧。”而李敏星《〈娇红记〉悲剧意义试探》则完全没有进展,只是重复前人所说而已。
      关于“同心子”恋爱观,则有两种看法,一是正面的,认为反映了人性的觉醒,是一种进步的婚姻恋爱观。另一种就是所谓的“节义之正”引起的,郭英德认为这“对汤显祖所极力标榜的至情理想和个性解放的追求,无疑做了釜底抽薪式的改造。”一般学人都认为这反映了孟称舜思想的矛盾之处,如许金榜、郭预衡等都持此观点,但是李伟《从〈娇红记〉看孟称舜的情爱观》在仔细论述后认为作者“主张从一而终,并非重复封建礼法的伪训,而是在两情相悦的前提下对爱情的负责态度,这里蕴含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可贵的精神力量”,本人比较认同李伟之说。
      
      三、《娇红记》的人物研究
      
      王娇娘是剧中的灵魂人物,王季思先生在《娇红记后记》中认为王娇娘“竭力思考婚姻恋爱各方面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恋爱观”,朱颖辉也认为王娇娘形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被塑造成一个思考者的形象”,对她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是她提出的“同心子”恋爱观,而恋爱观的归纳主要来自《晚绣》、《拥炉》等几出。其后论述娇娘形象时大多只是前人之说拓展开来罢了。
      申纯形象不及娇娘形象光辉耀眼,但还是有着他的独特之处,特别是他明确地把婚姻恋爱放在科举功名之上,因此在功名在望时也毅然赴死,这是他受肯定的重要原因。但是他又狎妓又与飞红调戏,这些描写都大大打折了他的形象。
      飞红因为其鲜明的个性而焕发着不同的魅力。姚梅《娇红形象的文化学阐释》说是娇红形象,其实全篇都只是围绕着飞红形象,作者将飞红形象与《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进行了仔细的比较,认为飞红与红娘不同在于飞红的自重心理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并在爱情上追求平等的权利。赖利明《飞红论》分析了飞红性格的内涵,认为她“存有‘私心’,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生命世界,敢于追寻自己的情爱幸福”;又善于妥协,是一个现实感强的“俗人”。最后也不免俗地论及飞红形象的进步意义。
      王父的评价一般都是负面的,因为他也是悲剧的主要帮凶之一,如《中国古代十大悲剧赏析》中认为“王父许婚拒婚的几次反覆,恰是一个被扭曲了灵魂的小官僚的心理骚动,一个熟谙官场规律的油滑老手的反应。”这未免太过刻薄,比如《芳殒》《合冢》中王父的忏悔也表现了他引咎自责的沉痛,他只不过嫌贫爱富、不守信义,真
      正造成申娇悲剧的根本原因不在他,而是封建特权。
      
      四、《娇红记》的结构兼及舞台性研究
      
      许建中《明清传奇结构研究》将《娇红记》归于悲欢离合式结构,并以此作为这种结构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认为“《娇红记》几乎容纳了小说的所有重要的和比较重要的情节,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多重离合结构:一般作品为始离终合的单一回合,如《琵琶记》、《桃花扇》;少数作品有双重回合,如《牡丹亭》、《长生殿》;《娇红记》则多至6个回合而且主要为被动态多重离合结构”,同时指出《娇红记》过分拘泥于小说的一般情节乃至细节,提炼不够,使得剧情结构在总体上枝蔓过多,显得冗长。
      庞越《〈娇红记〉的舞台性》一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情节发展将《娇红记》分为五大板块:会娇、再谒、三谒、媾红、生离;也可分为两大板块:申娇关系板块(主板块)与帅娇关系板块(从板块)。第二、三部分分别分析了《娇红记》的舞台动作和潜台词。对此还有郑尚宪、张冬菜《〈娇红记〉新论》用三分之一的篇幅专门论述了《娇红记》中科介的作用,并高度评价了其所取得的成就。关于这些动作台词之类虽然在一些专著中也有提及,但很少像这两篇文章一样专门论及。还有姜焕伟《双线聚合――〈娇红记〉情节结构简析》其实也就是庞越文中的两大板块的不同说法而实质则一。
      矛盾是促进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舞台吸引观众的重要砝码,在《娇红记》传奇中有着种种冲突,即申娇爱情过程所受阻碍,也值得重视。在叶桂刚、王贵元主编的《中国古代十大悲剧赏析》中的《娇红记》赏析中,提到其婚姻之阻是以前情剧中情碍之大成,“男女相谐中,有疑心之阻;欲长相厮守,有番衅之阻;夜半幽会,有天雨之阻;谴媒求婚,有家长之阻;久别重逢,妖迷之阻;喜贺允婚,帅子相阻。”许金榜有关冲突的论述,与此类似。
      
      五、《娇红记》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
      
      1.与小说《娇红记》比较
      武影《〈娇红记〉:小说与戏曲辨》在比较孟称舜《娇红记》与宋梅洞小说《娇红记》的异同是很精到的。在论述了小说体与戏曲体的特点与差异后,作者详细地比较了两者,由于戏曲是直接改编自小说,在人物情节、诗词说白方面都因袭自小说,有些地方还存在着直接把小说的原段原句录入戏曲的现象。但是戏曲中增加了不少飞红的说白、唱词和戏份,使飞红形象趋于成熟,而小说中飞红形象是非常粗疏、模糊的。在思想上,戏曲也较小说进步,因此作者认为戏曲在人物形象和思想上取得了新的成就,是“戏曲史上一部难能可贵的悲剧作品”。
      2.与《西厢记》《牡丹亭》比较
      《娇红记》与《西厢记》、《牡丹亭》比较,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王与崔、杜的比较,特别是三者爱情观的比较。周潇、刘畅《崔莺莺、杜丽娘和王娇娘之爱情观及文化意义》分别从她们的身份地位、恋爱对象、爱情过程受阻来说明其相似性,然后从情爱萌生、示爱方式、情感阻力及实现方式说明她们的差异,最后比较三者的爱情观的不同,“崔莺莺的情是男女之间一种互相爱慕的情愫;而杜丽娘的情更多的则处于一种本能的情欲和原始的生命冲动;相比之下,王娇娘有着鲜明而独立的婚姻爱情观。”从三者的不同背景说明了其文化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好像《娇红记》更胜一筹。然而其在言辞上则大大不如前人了,并且在《期阻》《红媾》《妖迷》等出,刻意模仿《西厢记》、《牡丹亭》,这都是明摆着的。对此朱颖辉、李梦生都有论及。
      3.与《红楼梦》比较
      王季思先生在《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娇红记》的后记中认为“其与‘同心子’结合的进步恋爱观,则给予它以后的伟大爱情作品〈红楼梦〉以影响。〈红楼梦〉所描写的宝黛的爱情,正是建立在背叛封建仕途经济这一‘同心’的基础上”因而得出“〈娇红记〉是介于〈牡丹亭〉与〈红楼梦〉之间的过渡作品”这个结论。这是从思想上看《娇红记》与《红楼梦》之间的联系。在《红楼梦》中还可以感受到《娇红记》现实悲剧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诚如伊藤苏黑先生所说:“现在申纯为宝玉所取代,王娇娘将她的位置给了林黛玉。……在《红楼梦》后40回,黛玉正像王娇娘那样‘绝粒’,缩短了她的生命(第89回)。宝玉没有随她而去,但最终选择了做和尚。在任何情况下,他像申纯的化身那样被塑造,以满足现代读者的期望。”
      4.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
      赵文军《论中国古典悲剧的结局》以《娇红记》为例与西方悲剧进行过比较,不过都是浅层面上的。直到尚丹《〈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娇红记〉比较研究》才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此文分别比较了这两部悲剧在人物身份、性格、矛盾冲突处理、结尾的处理等方面的异同,并以此探寻东西不同的文化背景。而章子仁《特殊中的一般与一般中的特殊――在中西方悲剧范畴中审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娇红记〉的结局》则是注重东西文化的融合,认为《娇红记》的结局是特殊中的一般,《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般中的特殊结局,这主要是由于两者历史的社会的和悲剧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有东西方悲剧各自的规律及其特殊性所决定。
      
      六、《娇红记》在文学史上的评价问题研究
      
      从不同时期关于《娇红记》地位的论文来看,许金榜《〈娇红记〉的新成就与继往开来的地位》与龙绪江《试论〈娇红记〉的现实主义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强调了其过渡的桥梁作用,认为其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新的成就;而李梦生《对孟称舜〈娇红记〉的重新剖析》则认为《娇红记》在思想深度上和艺术创造上对前人都无明显突破,只是对传统的复制与模仿,对其分别从情节、语言、思想、人物塑造甚至悲剧的结局都一一进行了辛辣无情的批评,最后发出“对《娇红记》的过分肯定,恰是对我国戏曲成就的全面否定”的感叹,可以说这是对前几年学人过分关注《娇红记》的不满之发泄。郭迎晖《论孟称舜〈娇红记〉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溢美之词,也没有武断的否定,只是客观地得出《娇红记》是“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现实主义剧作”。可以说《娇红记》经过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经过一时的狂热重新回到了客观理性的审视,也可以看到一部作品的价值的认识是需要一步步深入的,一开始也许有偏差,但都会促进认识的深入。诚然,《娇红记》称不上伟大,但在当时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我们不应苛求太多,如高步瀛先生所说:“事情变化,古今不同,若求与今日情势相合,则古文无一文可读矣。”
      
      参考资料:
      [1]庞越.《娇红记》传奇本事源流[J].四川戏剧,1994,5.
      [2]董上德.论《娇红记》的悲剧根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4.
      [3]庞越.《娇红记》传奇的悲剧性[J].四川戏剧,1997,1.
      [4]李敏星.《娇红记》悲剧意义试探》[J].怀化师专学报,2001,1.
      [5]李伟.从《娇红记》看孟称舜的情爱观[J].河西学院学报,2006,4.
      [6]姚梅.娇红形象的文化学阐释[J].咸宁师专学报,1996,11.
      [9]赖利明.飞红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
      [10]许建中.明清传奇结构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11]姜焕伟.双线聚合――《娇红记》情节结构简析[J].泰安师专学报,2002,5.
      [12]叶桂刚、王贵元.中国古代十大悲剧赏析[M].北京广播学院,1993.
      [13]武影.《娇红记》:小说与戏曲辨[J].宜宾学院学报.,2004,7.
      [14]周潇、刘畅.崔莺莺、杜丽娘和王娇娘之爱情观及文化意义[J].海南大学学报,2006,9.
      [15]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娇红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6]赵文军.论中国古典悲剧的结局[J].渭南师专学报,1986,2.
      [17]尚丹.《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娇红记》比较研究[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6.
      [18]章子仁.特殊中的一般与一般中的特殊――在中西方悲剧范畴中审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娇红记》的结局[J].浙江教育学院,2002,1.
      [19]许金榜.《娇红记》的新成就与继往开来的地位[J].山东师大学报,1989,3.
      [20]龙绪江.试论《娇红记》的现实主义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3,10.
      [21]李梦生.对孟称舜《娇红记》的重新剖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2.
      [22]郭迎晖.论孟称舜《娇红记》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7.
      [23]郑尚宪、张冬菜.《娇红记》新论[J].艺术百家.2001.

    推荐访问:综述 年代 研究 娇红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