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英国公学发展模式对我国办好民办教育的启示] ppp融资模式

    时间:2018-12-24 03:22: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英国公学是英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本文试图从公学的发展模式、师资选择、培养目标等方面来考察公学并找出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公学 发展模式 启示
      
      起源于1382年的英国公学(the Public School)是英国中等教育体系中特有的一种教学现象,它是英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经过6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公学在英国的中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从第一所公学温切斯特公学(Winchester College)成立之日算起,600多年以来,公学为英国社会造就了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和精英人物。就人们今天的理解,“公学”一词意味着私立、寄宿、高学费和高学术性,公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校的名称,更是名誉和地位的象征。公学以其上乘的教育质量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英国教育系统中独具特色,得到了英国社会的认可。下面本文就英国公学的发展模式做进一步的探索,以为我国民办教育提供借鉴。
      
      一、 英国公学的发展模式
      
      (1) 独立发展,自筹经费。
      英国公学是英国私立教育的一部分,它不属于其他任何机构,有自己的主权和独立的地位,这与公学产生的背景有关。众所周知,公学开始时是由英国贵族创办的,后来公学发展成为有钱人和贵族人的专属学校。1446年,伊顿公学就获得文法学校教学的专利,即在温莎和伊顿公学周围10英里地区禁止任何别的文法学校的存在。①这种垄断对当时伊顿公学发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公学是从捐办文法学校中发展而来的,但是它们向全国各地开放,这又与大多数捐办文法学校只招收本地学生有区别,也是公学得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精英和社会的领袖人物,因此公学的地位不断攀升,到19世纪形成的九大公学成为公学体系的核心。
      公学一向以其雄厚的校产和原始基金而无视政府的援助。一些著名的公学甚至拒绝政府的资助,以此来保持最大限度的自由。公学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三个部分,一是学校创建者的捐赠,二是来自公学毕业生的捐助,三是公学高昂的学费。当然有部分学校的经费来自政府补助,特别是在18世纪政府介入教育以后。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公学的教学质量好,就可以有好的生源,其毕业生就有好的就业出路,这样它就可以收到更多的学费,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捐赠。这些经费又可以用于提高学校的软硬件建设,以培养更优秀的合格毕业生。
      (2) 注重师资,教育资源优越。
      公学的校内管理由校董事会来进行。董事会一般由10到20人组成,除4到6名成员由董事会任命外,其他成员分别由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首席大法官、皇家学会、当地郡长等任命。公学的校长对工作历来都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他们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公学人。英国公学的教师大都来自著名学府,不少人拥有硕士或博士的学位,被认为是全男性、地位高和学术型的精英团体,对自己的工作同样也是勤勤恳恳的。1964年,校长会议授命卡尔顿就当时所有校长会议学校的师资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公学约有6%的教师拥有高学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到了1982年,在接受调查的15所公学中,13%的教师拥有高学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6.5%。如今这一比例还在提高。②公学对教师的要求特别高,不仅要学问精湛,而且要品性高尚。当然公学也给予这些教师很高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以激励他们忠于职守。
      公学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它们都有大量的藏书、舒适的阅览室、很多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有的科目教学已经使用信息通讯技术。一些著名公学有设施齐全的艺术中心和体育中心、剧院、学术报告厅,此外更为学生设有各项体育项目的活动场所等等。这些条件是英国一般公立中学所无法比拟的,也是保证公学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因素。
      (3) 独特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质量。
      公学历经了600多年,其管理模式、课程设置、生源的阶级成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公学的教育目标却一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那就是一直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据统计,英国从1721年任职的第一位首相罗伯特・沃弥尔爵士算起至今的50位首相中,33位就读于九大公学,占总数的67.3%。③在滑铁卢战役中指挥英、普联军击败拿破仑而享誉青史的陆军元帅、首相威灵顿公爵就是毕业于伊顿公学;而丘吉尔首相则毕业于哈罗公学。公学不只是培养政治领袖,在《英国名人辞典》中所列的18世纪名人中,属于学术文化名人的约有22%毕业于九大公学;在1950年出版的《作家介绍》中,属于文化人才者约有2500人,其中490人是九大公学出身,843人是其他51所公学出身。就是说在当时健在的英国学术领域的作家中,出身公学者约占49%,如果不把苏格兰和爱尔兰计算在内,比例可以上升为66%。④由此可见公学的精英培养目标是卓有成效的,因此公学得到英国社会的认可,并可以长盛不衰。同时,从公学毕业生日后在工作领域的贡献来看,公学的培养目标也是符合社会要求的。
      
      二、 我国创建民办学校的几点设想
      
      我们的民办教育其实也就是私立教育,经历了一个起起落落的发展历程。在文革时期,民办教育被取缔,收归公办。改革开放后,我国民办学校得以重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兴起与发展起来,为我国一度单一的办学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我国办学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本着向国外教育取经的原则,我国的中等教育开始学习其它国家教育的经验。由于英国公学享誉世界,其学校的一些管理经验和方法是值得我国中等教育借鉴的。
      相比较公学而言我国的民办学校起点较晚,其制定具体政策经验不足,还需要国家法律法规支撑,现有政策法规体系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如政策具有模糊性,各部门的相关政策不协调,政策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以及政策实施的力度不够等。导致不少民办学校办学动机不纯、盲目办学、教育质量低劣以及进行不正当竞争等混乱局面。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相关教育制度,加强立法和监管。
      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还需适当地学习国外成功学校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公学是英国社会特有的产物,我们不能全盘照抄把它们所有的东西都拿过来为我所用,但是公学的某些理念和管理经验和办法是值得我们国家民办学校借鉴的。具体有以下几点:
      (1) 学校要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和独立地位。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政府要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学校要想实现教育市场化目标,就得学会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这就要求在管理体系上使学校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担责任、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但是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办学置之不理,宏观上受其督促和检查还是必要的。
      (2) 学校要严格招生考试制度,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民办教育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生源太差,这样势必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生源质量差,势必影响今后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影响学校的声誉并导致教育质量恶性循环。学生基础和教师素质是目前我国民办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英国公学对教师的挑选从来就是十分严格的,一方面坚持教师只有根据教育法进行完全注册,才可以在一所学校中从事特定工作的用人要求,另一方面还重视教师的品德思想素质。应该说教师的品德思想、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潜移默化的。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超人的人格魅力。因此,着重建立一支品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我国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途径。⑤
      (3) 学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的民办教育一定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自己。民办教育一般规模较小,自主性强,政府干预小,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公学能够充分利用私立学校的自主、机动、灵活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也就是说,与公立学校相比,公学能够更加迅捷地对市场形势的变化做出反应,更易于依照学校董事会及校长的意志和学生的喜好行事,易于灵活调整办学方针,办出特色,从而一直以令人满意的教育质量吸引生源。
      (4) 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原则。
      公学自创办之日起,一贯保持公益性社会机构的性质,其创办人或主要投资者虽可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学校管理,却不得将之视为私有财产来对待;以传播文化知识、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为办学宗旨,而不是通过收取高额学费或其他集资方式来达到其营利的目的,因此公学一直享受国家给予的非营利性公益事业组织的特殊优惠政策,如在纳税方面享受慈善机构的地位等。⑥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反对以赢利为目的,并不等于不要赢利,如果不赢利,学校就不可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也将因此而停滞不前,并失去竞争力。因此我们不能借口“学校不以赢利为目的”而忽视学校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从而否定学校的一切赢利活动或赢利的追求。正当赢利以及适当的回报才是民办学校自主和独立地位的体现。
      综上所述,民办教育要想办好,必须发挥自身的潜力,打造自身的特色,只有综合实力增强了,教育质量提高了,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才是民办学校发展的出路。
      
      注释:
      ①祝怀新.英国基础教育.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②G.Walford. Life in Public Schools Methuen&Co.Ltd.,1986.
      ③J.C.Hardy. The Public School Phenomenon. Harmondsworth, Middlesex:Penguin Books Ltd,1977.
      ④藤大春.外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周久桃,谢利民.英国私立学校的发展及其启示.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3),第39页.
      ⑥原青林.揭示英才教育的秘诀――英国公学研究.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4页.
      
      (作者系苏州科技学院2005级世界史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英国 办好 民办教育 启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