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武术欣赏与视觉文化意识的培养】 武术运动是通过技击意识

    时间:2018-12-23 19:43: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武术虽然看起来是一种运动,但是实际上它包含着东方的文化。而视觉文化已成为日常生活的生存环境,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武术欣赏层面出发来看视觉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促进人们对文化和生命意义的激情与感悟,弘扬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神圣责任感。
      关键词:武术欣赏 视觉文化 意识 培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 武术发展史简介
      
      1.1 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抵御自然界的灾害、捕捉野兽或躲避猛兽袭击的过程中,形成一些本能的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动作,以及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等技能,这些本能撕打攻击行为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原始社会时期,氏族部落战争中搏斗经验得到不断总结,使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1.2 武术成形于夏朝至宋朝时期。这一时期,武术紧密与军事伴随,随着战争的扩大而发达,武术主要表现为军事技术。夏朝的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军队的武术活动 ②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尤其此时剑术发展已相对成熟。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与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到宋朝,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而且,由于商业经济活跃,还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形式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可见,武术这时已相当具有影响。
      1.3 元明清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并至成熟期。在这一时期,拳种林立,门派众多。拳种有长拳、猴拳等。据调查统计,目前“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百余种之多。按不同方法分类,门派流派有“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等;还有“南派”“北派”之分。另外,这一时期,武术套路、武术内功已然形成,内家拳系开始出现,这是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武技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武术文化形态最终形成的重要标志。
      1.4 近代,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霍元甲精武会的创立,以及马良倡导的“新武术运动”就倍为世人注目。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扩大了武术在世界的知名度。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
      
      2 武术特点
      
      2.1 寓技击于身体练习之中。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攻防,即用徒手或器械的方式方法,用于搏杀格斗中的攻击与防守。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2.2 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武术是身体整体的活动,讲求手眼身法步及全身部位协调一致。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3 武术欣赏
      
      我们不妨给武术欣赏下个定义:采用视觉、精神享受的方式参与武术运动的个人或社会群体性的活动形式叫做武术欣赏。武术欣赏可分为直接性武术欣赏和间接性武术欣赏两种。直接性武术欣赏是指在武术场馆现场观看武术运动的方式;间接性武术欣赏是指通过电视、电影、宣传画及因特网等传播媒介观看武术运动的方式。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仍然以间接性观赏方式观看武术运动为主。观众在欣赏武术运动时,不仅欣赏、体会武术内在的美感因素――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幅度、节奏、旋律、惊险度和创新度,同时也在审视武术所蕴藏的文化。
      有学者研究认为:武术是一种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贯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武术有足够的文化负载能力,透过武术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方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代少林僧兵抗击倭寇的事迹可歌可泣,匡扶正义、忧国忧民的武林爱国英雄代不乏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中国武术的内修讲究典型地代表了东方文化。“文以评心,武以观德”、“后发制人”的道德观念也证明了武术特殊的人文精神。武术已被人们公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也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金庸的武侠小说激起了千万人的心怀,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成为千万人的偶像。电影电视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不仅为武术提供了新的表现空间,使人感受到视觉艺术的震撼效果,更使《精武门》、《卧虎藏龙》等功夫片、武侠片走向了世界,创造了香港、中国甚至世界的电影一大类别,让世人领略到中国武术的魅力。中国武术既有别于欧美的拳击,又不同于韩国的跆拳道,也相异于泰国的泰拳等,它更体现的是一种武技、艺术和文化的结合,追求的是无限完美精神和艺术的一致。因此,武术欣赏,不仅是武术技艺的享受,也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熏陶。
      
      4 视觉文化
      
      4.1 视觉文化的定义:人们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人感知外部环境的最主要的通道。人“看”的生理机能虽然是与身俱来的,然而,“看懂”的能力却是随着生命成长而逐步发展的“后天能力”。美,对于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然而,对于美的解读,不仅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这就需要视觉素养的支持。优秀视觉文化的创造既取决于创作者的能力,也取决于接收者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缺少前者,意义的解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少后者,由于解读的失败造成意义的屏蔽,再伟大的作品也只能“落寞花无主”。
      4.2 视觉文化的外显与内涵:任何文化都有其外在结构样式和所表达的内容与意义。我们将外在结构样式称为“外显”也称“能指”,所表达的内容与意义称为“内涵”也称“所指”。视觉文化的外显是以肖似文化的形态方式而加以组织结构的,其内涵则是与其外显相对应的客体内容和其包含的内在意义以及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5 武术欣赏与视觉文化意识的培养
      
      武术虽然看起来是一种运动,但是实际上它包含的是东方的哲学文化。很多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中国武术,想探究和了解中国武术的奥秘。他们的这种喜欢,不仅是因为欣赏武术动作能够直接给身体和心理上带来的一种健康层面的收获,另一个方面,武术是他们接近中国文化,接近古老东方文化的一个桥梁。这时候他们会对中国产生更客观,更正确的印象和了解。但是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目前还还没有进入奥运会,没有汇集到奥林匹克的旗帜下,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未被世界体育大家庭接受。介绍自己,推广自己,走向世界,成为奥运会的一个奥运项目,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去了解中国,是武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契机。奥运会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是西方文化和基本精神产物,已基本按固有的方式定型。中国武术作为迥异的东方体育文化的代表,要走向世界,要成为国际竞技体育的一部分,必然要做一些竞技性的改变,跟国际竞技体育接轨,成为一个更加适合竞技比赛的项目,使奥林匹克愈益国际化,促进世界文化重新整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存在了几千年的,有着扎实的文化底蕴的中国武术的存在方式,摒弃中国武术的特征。我们不能否认,武术应一方面要在竞技体育中发展,另一方面,它是作为群众体育,作为古老的东方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体育的一个载体而存在,这两者不应矛盾,缺一不可。
      对武术的竞技性改变和推广少不了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文化现象不是孤立的现象,它表征的是社会的本质问题。而视觉是一种特殊的感知方式。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深刻持久。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潜在着一种对超越日常世俗世界的渴望。即追求能指与所指的内在统一。对武术的欣赏,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世俗享乐和一时的感官刺激,那么我们对武术美的认识与体验就变得太单薄、太局限,难以达到内心所渴望的高度。由此,我们在欣赏武术时,应该努力揭示视觉文化的意义价值,以更好地表达出精致多样的精神资源与心灵追求,能够淋漓尽致地抒发民族精神气派。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2.
      [2]臧育扬等.体育理论知识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3]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06.
      [4]仇志刚等.武术[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10.

    推荐访问:武术 意识 视觉 培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