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党建材料 > 正文

    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现状及路径

    时间:2023-05-31 16:20: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张岳军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南京 211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的持续推进,高校党组织在“大思政”中的定位和践行主体责任的需求愈加突出,高校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密关联性和在育人铸魂中的重要作用越来得到重视,“党建工作+课程思政”的模式日益成为国内诸多高校积极探索的重要领域,取得了系列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与此同时,“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党建工作和“课程思政”处于割裂状态、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推动“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课程思政”实施主体(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意识能力薄弱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校“课程思政”预期目标的实现和最终效果,阻碍了以党建工作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品牌形象塑造。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统揽全局”的领导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培育树立系统思维,积极创新党建工作的理念和思路,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大格局。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战略性和实践性工作,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1]。自2014年,上海市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以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涉及“课程思政”研究的成果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研究的范围主要聚焦于“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理论来源、重要意义、实现路径、具体实践、现实困境等六个方面。具体到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方面,在当前仍是一个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中,比较代表性的有冯大同、于瑾研究了如何通过加强党建助推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并从实施主体、建设内容、转化路径、保障机制等维度探索了“党建+课程思政”的四维进路[2];
    刘林枫等认为可以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的方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课程思政育人[3];
    孟津竹等(2019)、池晶(2019)分别以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探讨了高校“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和体系的构建思路[4][5];
    孟津竹等(2020)梳理分析了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在实现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实践优势及行动短板,并从开展高校思政机制的构建、加强教师思政团队的建设、提升教师个人思政能力与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党建+课程思政”体系下构建专业课教师队伍的路径[6];
    滕跃民等(2018)认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不仅仅局限于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学校应构建多学科、全方位、系统性参与的协作机制,形成相互支撑、协同联动的教学育人体系[7];
    杨娜围绕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规范性程度低、教育内容吸引力不足、激励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探索研究推进课程思政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实践方略[8];
    蒋笃君(2019)提出高校须通过抓住“党建龙头”主心骨、做好“以生为本”引路人、筑牢“思政课程”主阵地、种好“课程思政”责任田、打造“三全育人”生态圈、搭建“家校互动”同心桥等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范式与新生态[9]。综合来看,目前国内对“课程思政”、“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融合”等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突出展现了理论研究者的学术担当和育人责任,这些研究成果对增进“课程思政”的理解,增强对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认同,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足:(1)大多数专家学者热衷于对“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探讨,研究重点较多集中于高校专业类课程(专业建设)、某一类课程(如通识教育课)、单一课程、综述、现状调查等视角,碎片化研究多,对“课程思政”与高校党建工作、部门合力发挥等组织战略层面的宏观理论研究不够,涉及高职院校层面的研究更为缺乏;
    (2)在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评价方面,开展的研究不多,没有明晰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思维框架;
    对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的生活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载体的综合研究不够;
    (3)在研究方法上,由于目前对“课程思政”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呈现出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手段较为固化的特点,此类研究大都以学理分析、经验阐释、定性思辨为主,就如何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具体操作实践的探讨较少;
    研究方法上缺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及比较研究;
    (4)在研究力量上,当前的研究人员主要是思政课教师群体,学科背景较为单一,亟需多学科专业人员的交叉研究,特别是需要既有一定专业背景又有党务工作经验及一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力量加入,才能在实践上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内涵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和创新发展。

    “课程思政”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工作,是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时点热点问题。坚持从党建工作出发进行“课程思政”的顶层规划与设计,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有助于将党的建设融入“课程思政”组织管理、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一,推动高职院校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是促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时代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归宿。“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实践,通过深入探索“党建工作+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和有效路径,有助于解决和规避目前“课程思政”落实工作普遍缺乏全面性、综合性、针对性等问题,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党建理论,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校思政育人特色和发展动力,推动形成“党建工作+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第二,推动高职院校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求。高校的第一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价值引领,其次才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属性,也有其自身独特的“职业”特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运用,有利于确保达成适合高职院校校情、学情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推动高职院校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是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的政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党委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党委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四个服务”要求,切实加强党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领导,主动担负起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组织责任和落实责任。

    4.1 强化党委的顶层设计作用,确立领导保障机制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需要在高校党委的集中领导和谋划之下推进落实,进行科学的顶层规划设计,建立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和实践机构,深入探讨和明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贯通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能与价值,重点围绕“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特征,科学界定“是什么、为什么”等基本理论问题。从建设主体、客体、媒介及环境等多维层面出发,弄清弄懂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之间的逻辑关联,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与此同时,要充分研究和借鉴国内成功的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模式与经验,根据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特定场域内的党建工作内容如何引领“课程思政”,如何嵌入“课程思政”,实现将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4.2 注重运用系统思维,构建联动育人课程思政格局

    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务、学工、团委、宣传、二级院系等各相关部门联动发力,尽可能吸纳管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及党务工作、思政教育工作、学生工作等一线研究人员,开展综合交叉研究,克服研究思维和专业局限,集思广益、集中攻关。在持续抓好“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主战场、主渠道的基础上,深化延伸“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育人载体功能,正确辨析“课程思政”和“日常育人”之间的逻辑关系,精准把握两者的互动机理和联动机制,逐步形成“统一领导、协同落实、各利益主体密切合作”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大格局,将“党建工作”的宏观叙事与“课程思政”的微观“落细落小落地”进行深度融合,对具有渗透性、生活性、开放性等特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展综合研究,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量化评价。同时,要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统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思政教育信息接受主体(学生)视角为主导,突破教育教学“自上而下”的惯常导向思维,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旨归,保障教育信息链、传播链、反馈链的无缝衔接,科学应对教育内容与情感道德、教育方式与教育环境、教育成果与学生评价之间的矛盾,实现教育资源的集约整合和教育成效的事半功倍。

    4.3 突出教师的育人主体意识,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水平

    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高低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要以教工党支部为依托,充分激发党员教师的政治身份认同,争当思政育人的先锋模范和榜样示范,带动全体教师产生课程思政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教育引导专业课教师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战略全局高度,审视课程思政的政治价值和时代意义,深刻认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与爱国情怀、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之间的内在关系,注意梳理和发掘行业先进典型案例的生动素材,通过讲故事、讲缘由、讲为人为事为学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启迪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强化课堂教学之外的师生联系机制,多走进宿舍、走进生活,建立信任和亲切的朋辈关系,润物细无声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培养学生。要整合形成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校外产业导师等组建的多学科、多领域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课程思政科研项目申报等多种措施,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能力”。

    4.4 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本,丰富延伸思政育人元素内涵

    要做好课程本身的建设,强化课程标准化建设,融通贯穿思政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时代要求,修订优化课程标准,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载体,改革完善课程考核考试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校“立德树人”职责使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为根本遵循,贯穿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和学情实际,深入研究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深度挖掘与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综合运用对比讲授、案例剖析、实地调研、专家进校宣讲、政策专题解读、研读文献、讨论交流分享、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竞赛等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和平台载体,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努力增加课程思政的知识性、趣味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推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契合了党建工作创新的总要求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新理念,教育工作者应该培育和树立系统化思维,拓宽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与媒介,多方发力、多元组合、多点集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方向,探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新模式。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0年8期)2020-08-28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推荐访问:新时代 党建 路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