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我国民主建设领域“五年计划”历史进程回顾

    时间:2021-07-12 00:05: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民生建设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科学规划;从曲折探索到恢复发展,再到全面推进几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五年计划中对民生建设的认知和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完善、逐步演进的过程。
      【关键词】五年计划 民生建设 历史进程
      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推进民生建设是中国民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民生建设与五年计划息息相关。一方面五年计划包含民生战略决策,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另一方面民生建设是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落脚点和归宿。民生建设的演进历程以及民生发展模式的转换,既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连,也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调整,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入密切相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必然产物。
      “一五”时期—“五五”时期:民生建设的曲折探索阶段
      从“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时期,党和国家的民生建设意识还比较薄弱,受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民生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一五”计划—“五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五个五年计划。由于当时国家的战略中心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主张“先生产、后生活”,民生建设没有明确目标,民生建设内容主要体现在文教、卫生和公共事业等少数几个方面,投资比重所占较少。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涉及改善民生建设的内容较少。“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物质基础。当时由于经济建设所需的文化科技人员极为短缺,所以“一五”计划对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投入较高,而有关民生建设的其他方面则重视不够。在国家经济文化建设资金中,分配给工业部门为313.2亿元,占40.9%;文化、教育和卫生部门为142.7亿元,占18.6%;城市公用事业部门为21.2亿元,仅占2.8%。在国家经济文化总支出中,基本建设投资为427.4亿元,其中工业为248.5亿元,占59.2%;文化、教育和卫生为30.8亿元,占7.2%;城市公用事业为16亿元,仅占3.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五”计划的制定,重点是工业建设,对全国人民生活的安排比较少。
      “二五”计划(1958年~1962年)是至今我国历经的五年计划中指标变化最多、变化幅度最大、实施效果最差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最严重的一个五年计划。“二五”计划的中心任务仍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计划提出了“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目标任务,如逐步增加工资,增设托儿所和幼儿园,改善企业、事业、机关的食堂,扩大劳动保险的实施范围等。这个计划原本是正确的,但在后来执行中受到了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影响,打乱了原来计划。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高指标、高积累、高估产、高征购和大规模基本建设,导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加上苏联断绝援助和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工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国民经济陷入了困境,人民的消费水平下降,生活困难。
      “三五”计划(1966年~1970年)虽然关注了民生问题,但很快将重点转向“三线”建设。“三五”计划原本接续“二五”计划,在1963年~1967年实行,但由于在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局面被迫中断三年。“三五”计划在制定过程中,最初的指导思想是首先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后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央对战争爆发危险性认识的加重,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由解决“吃穿用”为中心转变为以备战为中心,排顺序由农轻重转变为重农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四五”计划 (1971年~1975年)确定的主要任务仍是抓“三线”建设。在当时国际形势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四五”计划是在强调要“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要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的思想下制定的,因此计划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高积累,忽视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后来,国家计委对“四五”计划进行了修改,适当改变了以备战和“三线”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提出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但调整力度不够。
      “五五”计划(1976年~1980年)跨越了由文化大革命到粉碎四人帮再到拨乱反正的重大历史转折,使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先后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初期由于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思路的影响,提出了过高的生产和发展指标,形成了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的新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新的困难,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中片面强调高积累,不仅有关人民生活的问题和吸收劳动力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且在基建投资过多过快,国家财政收支难以平衡,不得不继续挤市场,挤人民消费,使积累和消费的矛盾更加突出,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虽然在1977年有60%的职工增加了工资,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是很低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针对当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中央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五五”计划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善农轻重比例关系,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和降低积累率等政策,人民生活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六五”时期—“十五”时期:民生建设的恢复发展阶段
      从“六五”计划开始,党和国家日益重视改善民生,“六五”计划到“十五”计划时期,是民生建设的恢复发展阶段。“六五”计划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名称由“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转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从“六五”开始,党对民生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突破了“先生产、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建设模式,民生建设内容在五年计划中日益受到重视,民生建设的领域从穿衣吃饭扩展到住房、交通、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
      “六五”计划(1981年~1985年)是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中用“社会发展计划”单独一篇,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计划安排,包括人口、劳动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城乡建设、社会福利、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秩序等,特别是强调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反映了人的因素在计划中的地位在增强。“六五”时期人民生活改善显著,改善幅度之大是建国以来没有过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这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3.7%,城镇职工家庭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6.9%。

    推荐访问:五年 民主 历史进程 回顾 领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