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基于生产效率视角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解释及实证检验

    时间:2021-07-08 16:06: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沿着比较优势原理的思路,从生产效率的视角出发同样能较好解释全球价值链分工,通过两国两产品贸易分工的模型分析,可以从理论层面证明国家间同一部门的相对生产效率差异成为推动该部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倾向于出口相对生产效率较高的产品。通过主要出口国家主要制造业部门的双边出口样本,利用改进后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可以较好地印证上述观点。改变原有的比较成本优势理念,以生产效率导向为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加快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相对生产效率差异 贸易引力模型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及根源,在斯密看来,市场的扩大带来分工的深化,而分工的深化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进而推动财富积累及经济发展。当市场进一步扩大,一方面,社会分工突破一国的边界进而成为国际分工,范围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到价值链分工;另一方面,国际分工的领域由制造业部门也扩散到几乎所有的服务业部门。国际分工的演进成为国际贸易发展及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解释国际分工的形成及国际贸易的流向自然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领域。按照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思路,无论是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还是产品内贸易,出口国应该具备要素禀赋、生产成本等方面的某种比较优势。然而,是否可以从生产效率的视角来分析国际分工及贸易行为?该问题非常值得研究。
      一、 相关文献综述
      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从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原理,到规模经济理论、企业异质性理论,围绕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及动因,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答案。主流观点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种观点认为要素禀赋仍然是全球价值链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动因。如Sanyal和Jones把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的中间产品加入到要素禀赋理论中,发现比较优势仍然是分工与贸易方式的基础。Dixit和Grossman、Jones和Kierzkowski、Arndt等均指出生产过程分散化的动因主要是比较优势及规模报酬递增。根据各国要素禀赋优势,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被分配到不同的国家,而规模经济递增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分工形式。Grossman和Helpman认为,要素密集度差异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如果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实现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则没有必要开展全球价值链分工。持类似的观点还有Lall和Albaladejo Zhang,他们认为生产环节的要素密集度差异是导致不同产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差异的重要因素,当要素价格成本优势足以抵消运输费用及交易费用时,价值链分工便有利可图。国内学者卢锋认为,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对价值链分工仍具有影响作用,交易成本的降低是开展价值链分工的动力,运输费用的降低使得价值链分工成为可能。曾铮和张亚斌分析了要素结构、技术能力和分工迂回度变动后一个国家嵌入价值链的变动情况,表明根据各国比较优势差异布局价值链环节是国际价值链存在的基础。
      第二种观点认为交易费用和制度成本降低是全球价值链分工产生的基础。如Arndt指出,国家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某些贸易壁垒并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推动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发展。Kei-Mu Yi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分工能够解释接近70%的国际贸易增长,而随着经济发展与进步出现的国际运输成本和通讯费用的降低则是国际工序分割和中间产品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国内学者陈菲研究发现,服务外包与人均GDP、服务成本、科技信息发展程度、国际市场开放程度等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徐康宁和王剑从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的视角研究决定新型国际分工的因素,表明二者共同影响并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张纪在李嘉图模型中加入交易成本因素,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以国际交易成本的降低为前提条件。曾铮和熊晓玲通过以美国对中国和印度离岸外包活动的研究,发现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是美国对外离岸外包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三种观点从企业生产组织选择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Grossman和Helpman研究表明企业选择外包还是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取决于外包生产时各合作商之间能否达成双赢的合约、对外直接投资国与本国相对工资的高低、各国产业规模大小等影响因素。Antras和Helpman认为企业是否选择外包关键在于进行国际一体化生产的企业组织成本(Costs of Organization)与进行外包的企业代理成本(Agency Costs)的高低。Antras、Garicano和Rossi-Hansberg指出,跨国公司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内包或离岸外包是由其自身能力及外包承接国的接包能力决定。其中,外包承接国的接包能力包括通讯科技发展带来信息交流成本的降低,进而降低接包国生产要素成本等各个方面。
      第四种观点从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角度进行研究。如Gereffi和Lynn、Gereffi、Bair和Gereffi、Gereffi把全球价值链的运行分为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两种模式,即全球价值链条的驱动力基本来自生产者和购买者两方面,即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在空间上的分离、重组和正常运行等是在生产者或者购买者的推动下完成的。
      综上所述,围绕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及动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其共同点在于,无论是比较优势、要素禀赋、交易费用、制度成本还是企业组织成本,大多研究都是沿着成本的视角,认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是开展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及动因。这无疑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相对于国内生产而言,如果全球价值链分工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进而扩大生产规模,自然会选择开展全球价值链分工。
      以Melitz、Baldwin和Okubo等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进一步打破了企业同质性的假设,提出企业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出口行为。可见,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改变了传统以相对成本优势为分工基础的研究视角,取而代之以相对生产效率的视角来研究国际分工。沿着这一思路,Tybout利用法国企业数据的研究表明,由于出口市场的进入成本较高,法国的出口企业多为大企业及生产效率高的企业,且出口仅占其产出的小部分。Helpman、Melitz和Yeaple通过对美国出口及海外投资企业的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根据生产率的由低到高,企业的行为选择依次为退出市场、国内生产、出口及对外投资。国内以相对生产效率为视角的国际贸易分工研究成果分为两种观点,其中唐宜红和林发勤通过我国2005年工业普查的企业数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越高越容易出口。易靖韬基于浙江省的企业面板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市场进入成本显著存在,因而生产率高、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出口。另一种观点是中国存在“生产率悖论”,如李春顶通过中国制造业的企业数据分析,实证表明中国行业内的出口企业生产率均值普遍低于内销型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汤二子等利用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样本检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其出口规模的相关性,结论表明出口企业生产率均值在大部分情况下低于非出口企业。

    推荐访问:实证 分工 视角 生产效率 价值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