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美国民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态度研究

    时间:2021-07-03 12:01: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jcb/gjcb201902/gjcb20190202-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jcb/gjcb201902/gjcb20190202-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jcb/gjcb201902/gjcb20190202-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jcb/gjcb201902/gjcb20190202-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jcb/gjcb201902/gjcb20190202-5-l.jpg
      【内容摘要】  本文依据2017年初在美国问卷调查获取的1011份样本数据,呈现美国民众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并就影响态度的因素从跨学科视角提出假设和变量,用调查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美国民众对该理念的赞同率为23.7%;在众多变量中,提升该理念赞成率的前十名潜力变量依次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赞同率、对近5年中国外交的评价的良好率、对中国军事建设有利世界和平的赞同率、对中国游客印象的良好率、对中国媒体的信任率、对中国发展对美国有积极意义的赞成率、对孔子学院的喜欢率、1年中接触中国媒体的次数、对中国体育国际表现的赞誉率、对中国文化的赞誉率。对外传播中做好这些变量的报道有助于提升美国民众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率。
      【关  键  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创新扩散;国际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是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创新和发展,为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开辟了新的远景,为变革国际体系、建构国际秩序、加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2015年9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向全世界宣示:中国要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民众对这一新理念认同情况如何?哪些因素对该理念被美国民众认同构成影响?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中国更有效地向美国民众进行精准传播。
      一、理論假设
      影响一国民众对“共同体”态度的原因很多,我们宜以广阔的视角进行探寻。“共同体”是一个新理念,具备了运用创新扩散理论进行研究的特征;该理念在海外异文化民众中的传播具有跨文化性,因而跨文化传播理论适用于本研究;该理念由中国政府提出、在外国传播,这与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因而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又一分析视角。
      (一)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的假设
      1.本研究遵循社会学传统
      创新扩散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是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创新扩散理论转向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研究传播媒介和受众。罗杰斯认为,“和采用一项技术创新一样,意识形态思想的扩散也是一种社会进程……相比于技术创新,由于意识形态的创新不需要物理硬件支撑,人际网络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①在扩散研究的九大传统中,本研究遵循社会学传统,体现在:研究的课题是新理念;通过数据搜集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对象是个人和国家;对认同或反对新理念者进行特征分类。
      2.创新扩散理论对象
      罗杰斯通过接受创新的先后情况,将民众分成了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众多跟进者、后期众多跟进者、落后者五类。因此,可以根据民众对一种创新的态度将其划分为坚决赞同者、赞同者、中立者、反对者、坚决反对者。据此,本研究提出理论对象假设:在“共同体”理念向海外扩散的过程中,民众可分为:坚决赞同者、赞同者、中立者、反对者、坚决反对者,从而作为定距变量,为探讨影响态度的原因提供依据。
      3.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
      罗杰斯提出了“创新性”的概念。“创新性”指系统内的个体或单位相对于系统内的其他成员较早地接受某种新观念、新方案的程度。“在大量的研究文献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创新性相关的因素或变量。我们把这些研究重点归纳为以下三类:社会经济地位、沟通行为及方式、人际关系。总的看来,大多数变量与创新性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给这些独立变量一个分值的话,创新先驱者的得分比落后者得分要高。少数变量与创新性呈负相关关系。”①
      (1)社会经济地位
      主假设1:“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对“认同”有显著差异。在这个主假设下,具体分为8个子假设:
      假设1-1:“年龄”与“认同”不存在相关关系。假设1-2:“受教育程度”与“认同”为正相关。假设1-3:“家庭收入”与“认同”为正相关。假设1-4:“职业”与“认同”有显著差异。假设1-5:“性别”与“认同”有显著差异。假设1-6:“民族”与“认同”有显著差异。假设1-7:“居住地”与“认同”有显著差异。假设1-8:“政党倾向”与“认同”有显著差异。
      (2)沟通行为及方式
      主假设2:“是否接触了解中国信息渠道”与“认同”相关。在这个假设下,具体分为11个子假设:
      假设2-1:“使用本国不同传媒了解中国信息”与“认同”有显著差异。假设2-2:“本国媒体传播中国信息的正面率”与“认同”正相关。假设2-3:“拥有中国朋友的数量”与“认同”正相关。假设2-4:“来华次数”与“认同”正相关。假设2-5:“参加中国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次数”与“认同”正相关。假设2-6:“对中国体育在国际赛场上表现的赞誉率”与“认同”正相关。假设2-7:“对中国企业的总体印象良好率”与“认同”正相关。假设2-8:“对孔子学院的喜欢率”与“认同”正相关。假设2-9:“食用中餐的频繁率”与“认同”正相关。假设2-10:“接触中国媒体次数”与“认同”正相关。②假设2-11:“对中国媒体的信任率”与“认同”正相关。③
      (3)人际关系
      主假设3:“对中国人的好感率”与“认同”正相关。具体分为2个子假设:假设3-1:“对中国人的亲近率”与“认同”正相关。假设3-2:“对中国游客印象的良好率”与“认同”正相关。
      (二)跨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下的假设
      1.跨文化传播学相关理论
      “共同体”理念作为一种带有“和而不同”等深厚中华文化特色的理念,向海外扩散时,信息接收者是异文化的民众。跨文化交流学的“珍珠”理论认为:文化符号、文化产品、民众与杰出人物、文化团体/组织、大众传媒五要素为文化的显性成分,价值观、思维方式、信仰三要素为文化的隐性成分。在国际传播语境中,把文化的五个显性要素联系在一起的是价值观、思维方式、信仰这三个隐性要素。①这三个隐性要素是文化的基因,是影响跨文化交流效果的核心要素。

    推荐访问:共同体 美国 认知 民众 态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