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基于发展史学素养的教学方式探析

    时间:2021-06-29 08:02: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lsjx/lsjx201508/lsjx20150804-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lsjx/lsjx201508/lsjx20150804-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lsjx/lsjx201508/lsjx20150804-3-l.jpg
       与历史课程改革倡导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相比,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未能取得同步发展。在具体课程实施中表现为,教学过程缺少主题与立意的统领;教学内容过于拘泥于历史教材,缺少丰富的历史细节;照本宣科而缺乏对历史教材的有效加工处理;承袭教科书上的传统观点与结论,没有将前沿历史学术成果引进课堂;历史教学缺乏现实感和时代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以落实等。这就导致教师无思想、学生无情感、过程无思维、学习无主题,从而制约了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平时还局限于“三一”资源(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教辅),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势必导致教学设计视野狭窄。
       素养,即素质与涵养,史学素养即历史课程学科素养,就是在历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意以及态度、行为等方面的正向变化。在历史学科中具体包括历史知识的丰富,历史思维的培养,史识能力的提高,历史感情的涵泳,生命境界的提升等。历史学科作为最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肩负着传承文明、揭示历史真谛和塑造合格公民的重任。因此对于我们历史教师而言,一定要突破传统桎梏、开阔学术视野、拓宽教学视域、扎实史学功底、提升史学水平、厚重学科内涵。
       下面从人民版《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单元撷例,展开论证阐明观点,探讨基于发展历史学科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深化方式,以求教于历史同仁。
       挖掘主题立意是深化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对于一个主题单元(专题)包括其中某一节教材,首先历史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主题的核心思想即教育立意,捕捉历史的灵魂,然后根据教育立意确立新的教学主题,在教学主题统领下重新加工教材内容。这一过程源于历史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读和深入思考,关注相关学科内容研究的学术成果。源于对历史感知的理性深化与和历史体验的内心感动,是高屋建瓴眺望历史,洞察秋毫沉思历史,另辟蹊径叩问历史的一种眼界。教育立意(历史灵魂)是课程目标三者浑然一体、有机融合的纽带;是预设目标循序渐进、分进合击的令旗;是达成目标有的放矢、形散神聚的标靶。①对于教学主题的立意界定,聂幼犁老师认为:“教学立意是指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②任世江老师认为:“评价一节历史课,首先看的就是教育立意。没有立意的课堂教学,只在方法上讲求花样,最终学生仍漂浮在知识的表面上。教育立意简单地说,就是作为我们历史教师最终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到了什么。”①
       在《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单元复习教学中,本人在认真研读教材、与整体感悟基础上,最终确立的教育立意和教学主题及教材主干为:
       通过这样设计,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整合、提炼与浓缩,主干知识和主要考点得到凸显,教育立意、教学主题、主干知识三者之间相互关系一目了然,教学内容能给人以全新视觉冲击,避免因知识重复带来的低效劳动和视角疲劳。如果历史教学缺少教育立意和教学主题,只有事件的罗列、知识的堆砌、年代的枚举等这些毫无色彩的历史表述,就难以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预设目标,难以抓住历史教学的“根本”。②难以真正发展学生的史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目标与现行教材之间出现了教学开发的客观要求,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利用和开发历史教材。根据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增减、调整和加工,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知识梳理或罗列,而是以已有教材为依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教学创新,将预设的教材转化成为生成的教材,转化成为激发情趣、升华情感的学生学习文本。③在本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二、三课时的教学中,打破教材知识编排结构,可围绕“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这一教学主题,从民众抗争、政府抵抗、民族抗战三个大视角去重构与内化教材:(见表1)
       教材是一部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变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在教学中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再现自身个性化教学设计。通过以上对教材处理与整合之后,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再现了主题立意。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历史学科要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走进历史,移情体验当时人的言行及其价值观,然后才能作出比较客观的分析,从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因果关系,探究历史的走向。从历史教材的内容设置看,无论是传统高中教材还是现行高中教材都非常概括,如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传统2003版人教版教材中,先用三言两语概括战争背景(战前中国与世界,鸦片走私与中国禁烟),战争经过高度浓缩,用三个时间呈现: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战争开始;1841年初,英军扩大侵华战争,占领广东香港岛,清政府抵抗不力,节节失利;1842年8月,英军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鸦片战争宣告结束。2005年版的新课标人民版教材就更为简略,只是将几次侵华战争放在一起笼统地说一下,根本就没有提及任何战争过程。我们知道历史学习的兴趣首先源于对历史具体过程的感知和思考,历史思维的对象是具体历史事件,思维的过程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解释和既定结论基础上的。如果历史教师只是按图索骥,从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等几个要素作简单梳理,就与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这就迫切需要改变历史课程内容,提高历史教师的学科素养和史学水平。
       教学内容如果过于拘泥于教材,不能在历史细节上扩充和丰富,必然导致历史教学的枯燥与乏味,更谈不上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的升华。因此在讲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就要扩充历史细节,营造具体、生动、鲜活的历史场景。如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的背景,可再现情境:英国在对华的正常贸易中,一直处于入超地位,原本以为中国只要有个把富裕人家购买他们的东西,就会赚个盆满钵溢的设想被无情的现实击个粉碎。但毕竟,四亿中国人的衬衣下摆加长一英寸,英国工厂就可以忙上十几年的市场诱惑是巨大的。由于巨额利润的刺激,英国商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且逐年递增:1729年(雍正十年)输入鸦片200箱;1767年(乾隆三十五年)输入鸦片1000箱;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输入鸦片3698箱;1821年(道光元年)输入鸦片4770箱;1827年(道光七年)输入鸦片10025箱;1838年(道光十八年)输入鸦片28307箱。由于鸦片的大量输入,吸食鸦片的人剧增,到了清道光年间,几乎全国上下都沉浸在烟雾缭绕之中。当时(道光年间)全国吸食鸦片总人数超过400万,80万清军中吸食者约有20万之众,沿海军队官兵吸食鸦片比例已达到“十分之六七”,部分军队已经变成了“双枪队”。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走卒僧侣都在吞云吐雾。①

    推荐访问:探析 史学 素养 教学方式 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