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华戎杂居与三晋法家的产生

    时间:2021-06-28 20:03: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黄河流域是我国远古文明的摇篮。地处黄河流域的三晋地区,其政治、经济在远古时代就已取得很大的发展。而在文化领域,更是孕育出不同于其他各国的法家文化,并率先在各诸侯国中举起了“法治”的大旗。法家学派的产生,应与三晋地区华戎杂居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三晋地区 法家 华戎杂居
      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73-03
      作者简介:李冰(1984—),女,山西临汾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北边疆史、明代政治史。
      三晋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生生不息,经历了数千年的辉煌,其滥觞于尧、舜、禹时期,形成于西周初年,兴盛于春秋战国之际。提到三晋文化,法家与法家思想便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战国七雄中,韩、赵、魏三国长期占据中原,又是战国中变法较早,率先强盛起来的国家。更重要的是,三晋的强盛,与其任用法家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法家也藉其变法革新,吸取各国政治变革的经验教训,以及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思想学说。在法家学派产生、成熟、兴盛的过程中,戎狄文化对其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戎狄文化对三晋法家产生时期的影响作简要论述,希望能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与晋毗邻的戎狄诸部
      “戎”是商晚期居住在唐地周围的少数民族和毗邻唐国的西北方国的统称。山西地形复杂,山区所占面积的比例很大,因此晋国就具备了多戎狄的特点。当叔虞封唐的时候,周成王给他的大政方针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由此可知,在西周初年,今山西省的翼城、绛县、曲沃一带,必定居住着不少数量的戎狄部落。《史记·晋世家》说:“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周初的晋国,位于汾水之东,尚是一个仅“方百里”的小国,且被戎狄包围着,常常受其侵袭。曲沃武公并翼之后,晋国的疆域向外扩展了一些,但与戎狄为邻的状况并没有太大改变。在晋国六百余年统治的历史中,“戎狄”一直是对外战争的重要对象。见于文献记载,同时与晋人发生关系的戎狄民族有:
      (一)条戎、奔戎
      《史记·晋世家》载,晋穆侯“七年,伐条。生太子仇”。条戎活动于今绛县、夏县、平陆、永济间的中条山一带。穆侯伐条时,周王室已经开始衰败,晋军在对条戎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古本《竹书纪年》记:周宣王三十六年“王伐条戎、奔戎”,说明条戎确在周晋之间。
      (二)北戎
      北戎,又叫山戎,他们散居在今山西、河北的北部。春秋时,其中最强的一支叫“无终”,居于今河北蓟县一带。前709年,北戎伐晋,晋人在汾隰将其打败。此后北戎屡经河北平原侵扰北燕、邢、卫等国,齐桓公会合诸侯北伐北戎,北戎衰落,臣服崛起于太行山的赤狄。前569年,北戎求和于晋,晋悼公派魏绛北和诸戎。这次与北戎的议和维持了三十年,到前541年,无终会合众狄与晋军战于大卤(今山西省太原市附近)。晋卿荀昊、魏舒弃兵车改用步战,大败狄师,和议宣告破裂。后来大卤成为赵氏的封地,并建立起以晋阳为中心的根据地。
      (三)白狄
      周人起源于白狄。《国语·周语上》祭公谋父说:“稷为夏之农官,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窑,用矢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其后,自不窑到公刘其计十二世八百年间,一直居于颁地(即今甘肃省庆阳以东至山西省汾水广大地区之内),在此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直到古公亶父迁于歧山之下的周原。《史记·周本纪》记载:“贬戎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之后才开始称周。《左传·成公十三年》,晋吕相绝秦之辞云:“白狄与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这反映了春秋时晋、狄、白狄三者之间的关系。
      白狄为周初的戎狄别部,西周末春秋时期的中山国亦为白狄所迁。当时的狄,分为白狄、赤狄、长狄等,白狄之中又分为姬姓、子姓等。姬姓白狄又有孤氏、骊氏之别。大约在前716年,白狄分为两个支派:一支仍居故地,散居于今陕西省的黄河沿岸;一支涉河东迁,经山西渐迁至今河北省正定一带,东迁的白狄又分为三部:鲜虞、肥、鼓。
      (四)赤狄
      赤狄在晋献公时叫“东山皋落氏”,居于今山西省南部垣曲县境。前660年,献公曾派太子讨伐东山皋落氏,并取得成功。在晋景公以前,赤狄一直危胁着晋国,直到前594年,景公命荀林父率大军伐赤狄潞氏,双方战于曲梁,晋灭掉了潞氏。第二年,晋卿士会又灭掉赤狄的其他三部:甲氏、留吁、铎辰。前588年,晋正卿克和卫孙良夫共帅师伐咎如,此乃赤狄的最后一支,从此赤狄被灭。赤狄一部分华化,一部分出逃,成为汉代的高车族。
      除上述主要的戎狄诸部外,与晋毗邻的戎狄还有:茅戎(居于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的中条山南麓)、陆浑之戎(原居瓜州,后东迁至伊川)、扬之戎(居今河南偃师县附近)等。在众多戎狄部落中,除了鲜虞仅存之外,其余都一一被消灭。但在他们存在的这一时期内,确实对晋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甚至是思想观念有过很大影响,尤其是对法家思想的产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戎狄文化对三晋法家产生的影响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一家,它是以法制思想为中心的一个学派,其学术思想主要包括:法、术、势三个方面。学术界通常认为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为李悝。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曾在魏国主持变法,主要著述为《法经》。李悝师从卜子夏,子夏也是魏国人,曾做过鲁国莒父之宰,并向孔子请教政治之道,最终投向孔门,在研习文物和典章制度方面取得过很大成就。子夏所提倡的“儒”已与孔子所提倡的“儒”发生了偏离。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由儒到法的流变是受三晋地区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所影响,并最终形成了不同于他国的法家文化。而笔者认为这种历史特色的形成,以及法家的产生,与三晋地区所处的华戎杂居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华戎杂居的特殊地域,促成了三晋地区“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为法家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推荐访问:杂居 法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