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民意、舆论与国家对外决策的选择

    时间:2021-06-01 20:0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jzs/sjzs201220/sjzs20122001-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jzs/sjzs201220/sjzs20122001-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jzs/sjzs201220/sjzs20122001-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jzs/sjzs201220/sjzs20122001-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jzs/sjzs201220/sjzs20122001-5-l.jpg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源自儒家思想的政治理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即使今天,中国民众对涉外事务和国际事务的关切度和了解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中国民众获得了更多实际意义上的自由,获得了更多表达自己声音的机会和渠道。于是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之下,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映衬之中,中国民众的爱国情绪和议政热情喷薄而出,而在特定情况下,比如在刚刚过去的9月,这种激情又与传统的街头政治互为表里、紧密结合,他们的声音更多地是以强硬甚至激进的姿态表现出来。
      一个国家的政府,应当如何对待民意;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又当如何反映民意·外交应该、或者可以建立在民意之上吗·民意、舆论与对外政策,其间的关系应当怎样·民众意愿与政府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认知出现矛盾时,官方在决策时如何做到进退有据·官方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并使之成为中国崛起道路上的助力而非阻碍·在其他国家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刚刚过去的9月,围绕钓鱼岛事态而在中国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社群中掀起的民意浪潮,注定将要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街头示威、网络激辩、媒体助推、坊间热议,堪称风起云涌,而中国政府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果断和强硬。
      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化,中国与周边邻国的争议开始增多,尤其以今年的黄岩岛与钓鱼岛问题为最。其实这是一个国家崛起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中国曾经是个老大帝国,近期开始实现复兴,周边国家逐渐流露出畏惧之情,而美国正在实施所谓重返亚太战略,因此这些邻居开始对中国不那么尊重起来。然而,菲律宾与日本分别在南海和东海的行为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将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推向了高潮,为历史屈辱感和使命感所萦绕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位临世界第二的宝座之后,终于有理由向对其政府索要强硬了。
      “为什么我们是世界第二了,对外政策还是如此软弱·”时至今日,许多国人心中疑问重重。由是,一波高过一波的爱国声浪响起,街头示威接踵而至,他们只想借此向世界——甚至不仅仅是向世界的某一部分——说一声“不”,希图政府能够彻底解决目前的领土争端,并一举扬我国威。
      事实上,这种民众情绪,或者说民意,并非一时兴起,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力不断的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早就逐渐激增。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外许多人指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民族主义思潮正在中国兴起。更有很多人将目前国内盛行的来自民间的对中国外交方面的关注与意见倾向称为“民族主义”、“大众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或“网络民族主义”。姑且不论其称谓如何,民间所展现出的这种爱国情结与对外政策诉求,确实开始对官方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人注意到,在本次钓鱼岛事件中,中国政府的果敢和强硬,与沸腾的民意相互呼应,彼此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然而即便如此,民众通过网络平台所表现出来的依旧是以对政府政策不满的声音居多。即便充分考虑到“沉默的大多数”的存在,街头与网络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声音依然足以引起高度关注。如何理性评价这些对国家对外政策的非官方影响力·
      显然,这种情绪来源、传播、发展于民间,带有高强度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产生于普通民众对于中国对外政策或中外关系的看法之中,理性和非理性相掺杂,各种观点差异极大,不存在统一的、具有纲领性精神的理念,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重合。它们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得到表达,尤其是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使民间舆论的声音更大。以民间对日情绪为例,中国民众对日情结显然属于历史积怨,历史记忆、自幼的抗日教育、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特殊的对日态度,在日本接二连三的不智行为刺激下无限发酵。连体育比赛都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与日本比赛不需要开战前动员会。”同时,在普遍的情感因素之下,我们还可以发现,对日敌视程度在不同的人之间有着明显不同,理性者会看到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双方互利的一面,在坚持日本作为侵华罪魁的原则下,对日相对宽容;另一些则严重仇日,有深厚的历史情结。因此民众对日态度并非统一,尽管在日本挑战中国底线时,大家的声音开始趋同。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家的表达更为简便,如果单纯将微博看成一个民意表达的窗口,确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短短几分钟内便会有上千万人留下自己的印记。
      在这些声音得到广泛认同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社会在进步。从过去的一种声音逐渐变得有了多元化的趋势,但另一方面,人人都谈论政治,人人都谈论外交,是值得称道的吗·会导致民意凌驾于政府决策之上吗·会对政府的决策形成事实上的绑架吗·对于发展迅速的民间情绪和舆论,政府方面确实应当有正确的对策加以疏导。毕竟这种有针对性的社会舆论的目的,是要求政府在对外政策决策或对具体涉外事件的处理上,按照民间某种具有代表性的意愿,做出相应调整或修改。但事实上,政府是广大民众托付的国家利益首要责任者,而不是“民意”的简单呼应者。因此,尽管政府在引导、教育公众的对外政治情绪方面负有责任,但国家整体利益依然是高于这些而存在的。简言之,政府不能被民意所绑架。
      民意不能绑架政府
      那么,民意到底是什么·到底不是什么·民意究竟如何被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外交决策的呢·
      民意不是个人政治观点。比如,邻家二哥信上帝,张大妈对此不以为然,这不是民意。民意必须指向政治或社会问题,而非私人事务。捕风捉影的轶事并不足以反映民意,其代表性有多大是无法衡量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想法是一种主观而简单的观点。民意的存在也不意味着公众会有强力、清晰或统一的信念。这种一致性非常少见。民意经常包含多个小规模的、相互对立的群体,加上许多游移不定的人群,再加上更多的对此问题并无兴趣和想法的公众。最主要的一点是,民意是关于政治态度的散布,它能够快速地改变。民意往往显示出无知或者漠视,例如美国2000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6%的人不知道格林斯潘(时任美联储主席)是干什么的。
      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对于美国民意有这样的剖析:民意分为三种,首先是普通的公民,他们是人口的大多数,除了切身利益外对其他事情不太了解或者不感兴趣,尤其是对于外交政策并不关心,除非国家处于战争或者国际危机之中。其次是专注的公众,这些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了解那些抽象的政治问题,例如外交政策。他们是政治精英进行表演时的观众,同时也能够对普通民众的观点产生影响。第三种则是政治精英,他们是极少数高度卷入政治生活的人,通常是职业政治家,例如国会议员、总统任命的官员、负责报道国内外政策的高级记者等。这些人对普通公民和专注的公众施加影响。显然,这三种区分在外交事务上最为明显。阿尔蒙德根据调查指出,美国人对国际事务总体而言就是漠不关心的状态。然而正是普通民众的冷漠和不统一,意味着其观点难以识别,对决策产生的影响也不会十分巨大。实际上我们现在口中的民意,往往是专注的公众那不成比例的热情和影响力所致,热情无比高涨,影响力却有限。这也就说明了民意往往只是一个小团体的观点,我们尤其应该注意这种民意的有限性。

    推荐访问:民意 舆论 决策 对外 选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