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时间:2021-05-27 20:02: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无论是从南进目的地和战略进攻的时机选择,还是进攻方式的大胆构思和战略部署的统筹协调来看都堪称“神来之笔”。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牵制了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事力量,而且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部署;不仅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而且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大别山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11-0137-07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是“神来之笔”还是“一着臭棋”,这既是近年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能否正确评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意义的关键所在。其实,学界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意义早已形成共识,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①然而,近年,有学者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及其意义产生了质疑。②本文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一战略决策提出的相关背景及其主要时代特征进行归纳梳理,并在驳斥相关错误言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伟大的战略意义,以此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
      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伟大的战略决策
      1.进攻时机上把握准确且出其不意
      从南征时机的把握来看,无论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刚出台的时候,还是时隔70年后的今天,都有人對其心存质疑,并认为这个决策做得有点早。其实,除了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面临的严重危机需要当机立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从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看,当时已经基本具备战略反攻的条件。据统计,自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七八十万人,加上“伪军、保安队等杂部”34万人,合计112万人。③敌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其正规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200万人下降到150万人。④而且“蒋介石在第一线集中了二百二十多个旅,后方兵力非常空虚”⑤,并“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则由解放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增加到195万人,正规部队由61万人发展到100万人,并可以全部用于机动作战。⑦其装备也因第一年的大量缴获而有了明显改善。鉴于这种情况,时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果断提出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⑧其主要意图是,既不等完全粉碎
      收稿日期:2017-10-11
      *基金项目:本成果得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资助。
      作者简介:颜杰峰,男,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唐锡康,女,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北京100081)。
      敌人的进攻,也不等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装备上都超过敌人后再去展开战略进攻,而是抓住战局的有利时机,利用敌人在战略上的漏洞和弱点,出其不意地发起局部反攻。⑨
      2.进攻目标上选择明确并抓住了尺寸
      中央军委充分利用敌人“哑铃战略”所造成的战争态势,采取中央突破的方法,把矛头直指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而敌人防御力量又相对薄弱的中原地区。作为中原地区的南大门,大别山地区自古就是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作为老革命根据地,大别山地区不仅有一批经过长期斗争锻炼出来的革命群众,而且是敌人战略上比较敏感而兵力相对薄弱的地区。中共方面一旦控制大别山,则东南可震慑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上海等地,西南可威胁华中军事重镇武汉,北可鸟瞰郑州、洛阳等重要军事要地,南可截断长江、觑视江南蒋介石的基本统治区,甚至完全有可能迫使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回援来争夺这一战略要地。如果国民党方面继续控制大别山地区,则北可屏障长江防线,堵住解放军渡江南进的去路;东西可策应和支援山东、陕北顾祝同和胡宗南等部的重点进攻。正如邓小平在《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当敌人的大门,其中大别山是大门边。”“中原形势决定于两个山,一个是大别山,一个是伏牛山,敌人最关切的还是大别山,它比伏牛山更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大别山是一个战略上很好的前进的基地。它靠近长江,东面一直顶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汉口,是打过长江的重要跳板。”⑩由此可见大别山在国共双方战略进攻和防御中的重要地位。
      3.进攻方式上远离解放区实施大兵团作战
      虽然当时敌我力量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人数和装备等方面依然处于劣势,“这就决定了我军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深远的后方去”。1947年6月30日夜晚,刘邓大军主力从山东东阿至淮县(今潍坊市)150多公里的地段上采取偷渡与强渡相结合的奇袭战术,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接着又连续在黄河南岸的定陶、曹县、巨野、金乡一带发起了鲁西南战役。经过20多天的激战,歼敌5.6万余人,打开了向大别山进军的通道,迫使蒋介石忍痛从山东、陕北两战场抽调大军向鲁西南驰援。8月7日夜,刘邓大军12万余人甩开敌人,从鲁西南隐蔽地带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最初,蒋介石并没有觉察到刘邓大军南下的战略意图,因而令其鲁西南的主力兵团掉过头来尾随追击,企图把南下大军赶到黄泛区和沙河之间加以歼灭。直至刘邓大军渡过沙河,将其尾随的20万敌军远远地抛在后边,把进攻的锋芒直指淮河时,蒋介石才如梦初醒。为阻止刘邓大军进据大别山地区,威胁其长江防线,蒋介石急忙从南线抽调大约3万人的兵力赶到汝河南岸,占领渡口,炸毁民船,同时令其尾追部队疾驰前进,企图南北夹击,将刘邓大军歼灭于汝河一线。8月23日,中原局机关、野战军指挥部和一个纵队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危急时刻,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同数倍于己的敌人奋力拼杀,终于从敌人的防御阵地中杀出一条血路,胜利渡过汝河。8月27日,刘邓大军主力全部渡过淮河,先于敌人胜利到达大别山。刘邓大军经过20天的连续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渡过黄河天险、跨越陇海铁路,把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重重障碍抛到脑后,胜利完成了千里跃进的艰巨任务。接着,刘邓大军迅速实施战略展开,截止到10月底,歼敌3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民主政权,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推荐访问:大别山 跃进 千里 历史意义 再论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