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最囧游戏帮忙降低温度 [帮忙要有温度]

    时间:2020-08-11 07:57: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民生新闻需要人文关怀。本文笔者现身说法,剖析了民生新闻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种种表现,提出了做好民生新闻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帮女郎帮你忙》 民生新闻 人文关怀
      
      “《花甲老汉强奸的幼女生下孩子》点评:面对身心饱受折磨的一个12岁小姑娘,此时我们记者依然一副冷漠的态度,高高在上地去报道这个事情,就会激起观众的愤怒!也完全丢掉了 ‘栏目关心帮助这个受害者的报道原则’”――这是2010年4月24日,《帮女郎帮你忙》公示栏上“每日点评”中的一段话。写这段话的是栏目制片人,而“点评”中说的记者就是笔者本人。
      刚看到这段点评,笔者和同事都觉得有点委屈,连日辛苦在外采访来回奔波,却换回了这样的批评。不过这却“逼”着笔者在平日流水线似的忙碌工作中,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这个恒久的命题。
      
      一、民生新闻需要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和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新闻报道既是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必须讲法制、讲道德、讲文明。
      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媒体在报道民生新闻时过分强调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以致刻意追求“星、腥、性”。把暴力、凶杀、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作为一种新奇、刺激的噱头,虚张声势地“炒作”制造轰动效应,对某些偶然事件津津乐道,没有挖掘新闻事实背后的社会背景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更谈不上引领先进文化的方向。美国传播学大师施拉姆认为,受众获取新闻是为了得到即时性补偿和延时性补偿,前者主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好奇心理,后者则主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显然,后者对受众心理的作用更持久、体验更深刻。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使得那些处于彷徨、困惑境遇中的受众渴望从传媒的人文关怀中寻找精神慰籍和心灵的皈依。
      笔者所在的《帮女郎 帮你忙》是一档以帮忙立足的大型民生新闻节目。作为传统民生新闻更新换代的产品,帮忙类节目更注重自身的服务性与贴近性,自然也应更具人文关怀的精神。
      
      二、民生新闻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种种表现
      
      (一)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失衡
      笔者并不反对在新闻中适当加入娱乐元素,但是凡事皆有度,如果娱乐失度,恐怕就要造成“灾难”。
      举一个例子,2007年,杨丽娟从一个娱乐新闻的受众、追星族,突然成为了娱乐新闻的主角,她的遭遇诚然与自己性格中的缺陷有关,作为刘德华的粉丝,她把追星当成人生第一任务,辍学、待业在家,为了能够见到偶像一面,无论做什么都在所不惜。这是她人生悲剧的根源,但是后来有不少专家认为,是媒体的推波助澜把她的人生推向悲剧。有一段时间,她成了“娱乐红人”,媒体一边“帮助”她去接近梦想,一边炒作着她和明星的新闻。但不久,当失去“娱乐价值”后,她立刻消失在众人的视野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丽娟是一场新闻娱乐狂欢下的牺牲品。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一个人1000次地告诉我,这个世界只需要娱乐不需要严肃,我就1001次地告诉他:不是这样的!……某些节目正在突破道德的底线。”是的,老百姓需要娱乐,但是媒体如何提供娱乐,如何引导娱乐,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二)“新闻”高于一切
      人文关怀有一个基本的要素,就是对生命的关怀。现在的新闻报道中一个缺陷是视新闻比生命重要,在新闻报道中对生命漠视。如一档省级卫视新闻节目的记者赶赴事故现场,面对遇难者家属时,这位记者竟然冷漠地伸过话筒问,谈谈你失去亲人的感受好吗?请问你的妻子是从哪个窗口跳下去的?……这样的采访方式,既缺乏人文意识,更是对当事人和广大受众的伤害。
      再联系到笔者这次采访的《花甲老汉强奸的幼女生下孩子》,一个才刚刚12岁的小女孩,因为受到邻居老汉长期的性侵犯,在不久前生下了一个女婴。当时在医院的产房见到小女孩时,她显得很虚弱,孩子就躺在她的旁边哭闹着,而当时陪伴在她身边的,只有视力不好的老父亲。相信此时的女孩在经历了所有的一切后,内心一定非常的脆弱、很容易受伤,她需要的是呵护和关心!看到这样的情景,笔者很想像一个大姐姐一样上去安慰她几句,但是又不知道该怎样说好。最终,笔者选择了职业的采访: “孩子打算怎么办”、“以后还准备上学么”这些愚蠢的问题,让笔者到现在都感到后悔和愧疚!如果当时笔者没有选择采访,只是无声地帮她盖盖被子,端杯水!相信即便笔者没有采访到,看到这些画面和当时的情景所有的观众都会谅解的!
      (三)对弱势群体的“过分关怀”
      无论是在传统的民生新闻还是在帮忙类节目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帮助都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但是如果只是流于帮忙的表面形式,而忽视人文关怀的内核,那么这样的“帮忙”不但是没有温度的,甚至还会是一种伤害。
      有一篇网文,曾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网友在看过某电视台的一期节目后,在网上撰文《你有权这样探询她的隐私吗?》,严厉批评节目中记者的采访提问。
      网文称,节目中,一名女青年讲起了她从前的一个遭遇:那时她只有十五六岁,一天下班晚了,独自一人回家。走到土坡附近,一名男子向她靠过来……
      说到这时,她双眼泪水开始一滴滴往下掉。但记者继续追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的泪水已经成串了,啜泣着说:“我以为他只是抢钱……”记者仍在跟着问。她说:“没想到发生了那样的事。”记者仍在问:“你所说的……是指?”她放声哭了出来:“强暴!”
      她手里的一张纸巾已经被搓成了一团!
      她的面部没有打上马赛克,她曾经工作过的单位、现在的工作单位、原籍、父母详细的家庭住址等全部向亿万观众一一透露!
      因为同样是记者,笔者猜测那位记者这样询问的本意,可能是要准确交待出女青年曾经悲惨的遭遇,唤取观众更多的同情,但是她自己却恰恰忘了对受害人应有的抚慰与保护。
      正如网文中所说,对一个女人来说,这种事情总是心底最伤、最痛的记忆,最为不堪回首。那么,同样作为女性的记者,为什么非要让另一个女性再去重新接受伤痛呢?
      (四)过分调侃的“特技字幕”
      这里所说的“特技字幕”,我们经常在娱乐节目当中看到。举个例子,当主持人或问嘉宾在遭遇尴尬场面时,往往在电视里会蹦出一个字“汗”,同时还伴有音效。这样的“特技字幕”往往起到调侃、强调和点评的作用。随着新闻节目对后期制作的越来越重视,这些“特技字幕”也越来越多地在新闻报道中蹦来蹦去。然而,也许在娱乐节目中,用特技字幕稍微调侃调侃还并无大碍,但是在新闻中,过份主观往往就容易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比如说,明明对象长相一般或者不好看,却偏偏打上一个大大的“帅”字;只因对象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就打上“又在忽悠了”、“忽悠你没商量”;对象因为紧张或尴尬表情不自然时,又打上 “心虚”、“有鬼”等字眼。
      毫无疑问,这样处理方式过于主观、流于表面。抛开新闻本身的真实性不说,对于采访对象来说也是一种不尊重和不负责任!甚至会对采访对象产生很大的伤害!
      笔者所在的《帮女郎 帮你忙》除了“帮忙”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在节目制作的后期包装上,一些特技、音乐和特技字幕的运用也形成特有的风格。但在“特技字幕”的运用上,一定是客观、公正,不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只强调我们眼前看到的东西。
      
      三、选择道德,是做人的基本
      
      帮忙要有温度!但是到底怎么样才能体现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对于一个才刚刚踏上民生新闻这条路的笔者来说,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才能解答心中的困惑!但是有一点,应是毫无疑问的:新闻的人文关怀,应该是一个人在新闻与道德冲突时的个人选择。选择新闻,意味着职业的必要;但选择道德,是做人的基本。
      最后用制片人对笔者那篇报道中的点评作为结束:
      “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其实这不是一句笑话。对一个职业记者来说,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我们要关心弱者,鞭挞丑恶。有时候,我们大声谴责,呼唤正义。但是有时候,我们要细声呢语,收集善良。如果我们始终是一个腔调去做新闻,那最后只能是无路可走。”■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
      责编:叶水茂

    推荐访问:要有 温度 帮忙 帮忙要有温度 制造一个长方形 请各位专家帮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