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 [浅析《虹》中的女性主义观]

    时间:2020-04-02 07:21: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颇具争议的作家。在作品中他塑造了一系列“新女性”形象,而劳伦斯对于女性的态度也成为他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虹》中的三代女性自我探寻的过程和与男性的关系,从而讨论劳伦斯在该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对女性主义的矛盾态度。   【关键词】劳伦斯;《虹》;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98-2      劳伦斯是20世纪最重要也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杂糅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特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特殊的“新女性”形象是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而他在这些女性身上投射的对女性的态度也是历来研究者热论的话题。   劳伦斯生活在英国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时期,此外他的母亲和历任女友都具有强势性格或受到高等教育及女权主义的影响,因此劳伦斯在作品中塑造了性格倔强、勇于抗争、意志坚强的“新女性”形象。如《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格莫瑞尔、米丽安、克莱拉,《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康妮,等等。从她们身上可以明显看出劳伦斯早期对女性主义坚定的支持,对女性独立和勇于反抗性格的赞美与鼓励。但是劳伦斯所处的依然是父权制占有统治地位的社会,菲勒斯中心主义在他潜意识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于是在1915年出版的《虹》中,不遗余力、坚定地推崇“新女性”的立场开始有所保留,男性立场开始显现,在作品中不仅依然着力表现男女两性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同时女主人公们自身就是矛盾的集合体,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试图达到同男性的和谐与对自身的超越。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女性主义矛盾的态度。正如马里恩・肖所说:“劳伦斯与女性主义关系中最明显、最有趣的事是劳伦斯从一战前对女性主义感兴趣,继而到鼓励女性主义,再到对女性主义的极度敌视,直到最终将女性主义看成是完全悖理的。”   关于《虹》的主题,其实劳伦斯自己也是不甚清晰的。这从他给好朋友辛西娅・阿斯奎恩的信中可以看到。他说:“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我知道旧世界已经完成,它正在土崩瓦解地倒塌在我们身上。男人指望通过女人得到拯救是无望的,同样,女人通过感官的满足使自己满足也是不行的。”作者的创作思想是复杂和矛盾的,他企图用性的和谐使布兰文家族的男女达到两性健康自然的交往。但是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单纯的肉体上的和谐已经不能满足完美婚姻的需要,而对精神世界的追寻势必将导致新的矛盾的出现。特别是女主人公的自我探寻、自我超越的意识越强,距离完美的两性关系越远。这个相悖的过程恰好反映了劳伦斯在对女性主义的态度上的矛盾。   布兰文三代人的生活是从莉迪亚和汤姆开始的。作为一名波兰妇女,莉迪亚的到来开启了封闭的小山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特别是对一向渴望探索新的生活方式的汤姆来说,莉迪亚的异国情调和神秘的过往成为了他为其倾倒的重要原因。莉迪亚对汤姆的倾心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吸引,“盲目的本能导致她去要他,去拥有他,然后把自己交给他,这是很安全的。”对彼此的需要使他们走到一起,建立了家庭。莉迪亚出身波兰贵族,是波兰爱国者的遗孀,曾辅助丈夫参加爱国运动,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不仅仅只是一个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这就决定了莉迪亚身上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过往生活不自觉的追忆。这种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精神气质既是汤姆欣赏的也是两人矛盾所在。由于在文化背景、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在他们的婚姻中始终有种陌生的因素阻碍他们顺畅的沟通。而且双方都认为对方是难以捉摸、不可理解的,只有自己是正常的、正确的。这种情况注定了婚后的生活会出现冲突。但是二者并未就此分道扬镳,这中间肉体的吸引是促使矛盾化解的润滑剂。他们在肉体完美的交合中找到彼此和睦相处之道即大胆地接纳对方的陌生因素。“他一直生她的气……她也渐渐意识到他是一个异己的力量,这真让他恼火……他一连几天跟她憋气儿……不久,他们莫名其妙地突然和好了。那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全身的紧张都放松了,激情荡漾,热血奔腾……他真想折断一路上的树木,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来。”即便汤姆和莉迪亚的婚姻经历了冲突矛盾、彼此排斥然后到重归于好的过程,但这其中有互相妥协的意味,也就是说各自放弃了原则和自我成全了表面平静的婚姻生活,但同时也放弃了对自我的探寻与超越,对更高世界的追求。在他们的婚姻中仍未提供一个明朗的根本的解决两性关系问题的途径。在平静长久的婚姻背后隐藏着莉迪亚为失去自我而太息的身影。   如果说莉迪亚的女性自我意识还只是停留在内心阶段,那么她的女儿安娜则从行动上展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欲望。童年时期的安娜就与众不同,有着不合群的性格。“(她)对别的孩子们完全不感兴趣。她总爱管着他们,她把他们都看成是年纪非常小、什么也不懂的娃娃,她把他们看成是小人,不能和她相比。”这种优越感和超越年龄的成熟同样出现在她的学校生活中。“她对那些平庸的人,特别是和她同龄的年轻姑娘,有一种奇怪的避之唯恐不及的感觉。她非常不愿意和别人接近,因为别的人总有些使她感到不舒服。”强烈的自我意识让她毫不犹豫爱上并嫁给了堂兄威尔,在恋爱和婚姻方面她不顾父母的意见,充分行使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支配。但是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美满幸福。她渐渐发现在思想观念和信仰上与威廉有着严重的分歧。“(她)希望快活,自然,就像阳光和忙碌的白昼一样,她心里觉得他希望她变得阴郁和不自然。有时当他像阴影笼罩着她,想吞没她时,她痛苦的反抗着,攻击他。”安娜和威尔的婚姻“充满了信仰的分歧、感情的挫折、性格的冲突和争夺支配地位的斗争。”于是“支配权之争作为不谐和之音出现在《虹》之中。”劳伦斯曾经指出“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如果一方支配或占有另一方,就不会有形式均衡的完美婚姻。”因此安娜和威尔的婚姻因为双方抢夺支配权而犹如在天平的两端摇摆不定。在这场拉锯战中安娜是胜利者。在象征安娜胜利的那幕裸舞场景中,劳伦斯这样写道:“她要用跳舞来冷落他,她要对自己的冥冥上帝跳,在上帝面前,她压他一头。”但这并不表示安娜在精神上赢得了与威尔的契合,最终想超脱世俗的安娜在不停的生儿育女中找到了寄托。她的婚姻在停止了自我探求后得以维持。   作为莉迪亚和安娜的后代,厄休拉同样具有着强烈的自我探寻与自我超越的意识。与前者不同在于,厄休拉的自我意识更自觉,同时也具有目的性,“她想要在现代世界中探索自己。”“与上辈人不同,厄休拉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母亲安娜。这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不能容忍任何压抑和束缚的灵魂。”她的早期愿望是走出家门去接受教育,到有魅力的地方去旅行探险并且她为之赋予了行动。她离开家乡去求学,当她意识到经济的独立是自我独立的基础时便义无反顾地到男人统治的世界里去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同时谋求自己在男性世界中的地位。此时与其他布兰文家族的女性成员比起来,她已经脱离了家族的局限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她的自我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婚恋方面,她与斯科里本斯基的关系也是她不断探索自我和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起初,她与斯科里本斯基沉迷在情欲的世界,但肉体的快乐并不能代表灵魂的相通。很快厄休拉便发现他积极的为英国的帝国主义效忠,没有自己的立场,是依附于国家机器的庸人,这与自己崇尚自由平等,追求灵魂的脱俗是相悖的。她“带着矛盾的心态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寻找人性的完美,既无法摆脱现实的纠缠,又难以使自己的内心需求同现实协调起来。”她失败了,因为她最终并未得到斯科里本斯基的爱情和婚姻。作品结尾处厄休拉与密集强大的马群对峙的意象暗示她与斯科里本斯基的冲突,最后以结束二者的关系而告终。这曾让厄休拉痛苦病倒,并想过妥协“当个贤妻良母算了”。但是在自我意识发展上她并未失败,“她心中有关斯科里本斯基的那块锈蚀之物已经烧成灰烬……她抬起头朝前看,斯科里本斯基不在了。”她看到“彩虹耸立在大地上”,决定继续探寻生命的真正内涵。  从对布兰文三代女性自我探寻和与男性的关系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女性对自我意识的追求和恋爱婚姻的美满总是不能两全的,必然有一方要做出牺牲。自我意识越强,婚姻美满越难。作品中的莉迪亚和安娜都是放弃了前者,成全了稳定但算不上和谐的家庭和两性关系。而厄休拉则是放弃了后者,坚定地向未知的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探索,以求实现自我价值。但她也为之付出了不能有一个完整家庭的代价,在作品的结尾劳伦斯也没有为她找到一条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在《虹》的姐妹篇《恋爱中的女人》中,厄休拉依然是重蹈了她祖母和母亲的覆辙,改变自己回归家庭。显然最后劳伦斯还是站在了父权制的立场评判了女性的命运,但仅就《虹》一部作品来说他对女性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有对勇于追求自我价值女性的肯定,同时也对这些女性对男性造成的压力和家庭的冲突有着深重的恐惧与担忧。劳伦斯曾经说过两性之间的正常关系应该是:“每一个人必须忠于他自己或她自己,忠实于自己的男性本色或自己的女性本色,然后两性关系从这种状态中自然形成和发生作用。”显然,布兰文家族的争强好胜的女人们多少丧失了女性的特质,与男性发生冲突在所难免。但最后劳伦斯还是把充满希望的“虹”送给了第三代女性厄休拉。可以看到此时劳伦斯依然有着对女性的关爱和期待,但他对在妇女运动下成长起来的“新女性”又有着本能的恐惧和担忧,于是在《虹》中便开始显现出他为维护传统男性社会价值观所作的努力,而这种努力也一直在其以后的作品中延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劳伦斯.致辛西娅・阿斯奎思夫人[A].劳伦斯书信选.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2]劳伦斯.《虹》.黄雨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3]候维瑞,李维屏.英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66.   [4]傅潇霄.劳伦斯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人性观及女性观[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   [5]高万隆.《婚恋・女权・小说――哈代与劳伦斯小说的主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蒋家国.重建人类的伊甸园――劳伦斯长篇小说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刘若碧:女,河北石家庄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0级,研究方向:欧美文学。刘同辉:女,河南周口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0级,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推荐访问:浅析 女性主义 浅析《虹》中的女性主义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