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瑕不掩瑜_“节外生枝”瑕不掩瑜

    时间:2020-03-02 07:38: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因多种因素而“节外生枝”。教师要能正确认识并合理引导与利用,使之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营造出精彩纷呈的课堂。
      关键词:节外生枝;品味用词;挖掘素材;提升情感;引导价值观
      
       所谓“节外生枝”是指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课堂教学是一个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与教学内容产生碰撞,认识和体验的层次不同,都有可能产生与教师预设所不同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合理引导与利用这些“节外”生出的“枝”,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新构建,就能形成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成就一份没有预设的精彩。
      一、“节外生枝”,品味用词的准确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考虑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节外生枝”的问题,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可引导孩子自己解决,或让孩子自己体验和感悟,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如教学《山行》,一生在读诗后大胆质疑:诗中的“生”写错了,应该是“深”。很多同学也纷纷表示同意。 确实,以往每每学生写到此句诗,也总是将“生”写成“深”。今天我何不引导学生攻克这一疑难病症呢。于是我进行了以下教学:(首先我在黑板上板书了“生”与“深”)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应该写成“深”?生:我想,有白云的地方,山一定很高,那得在深山老林,所以写“深”。生:《寻隐者不遇》中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想这两个“深”的意思差不多,所以应该写这个“深”。师:那么,这里的“生”是什么意思呢?生:是“产生”的意思。师:如果你是诗人杜牧,你会用哪个呢?生:我觉得用“生”好。因为,从诗中我们知道诗人顺着石径往山上望,看见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如果用“深”,他可能就看不见人家了。生:我也觉得用“生”好。因为用“生”会让人产生一种云雾缭绕的感觉。这一环节的教学在我的预设之外,本想轻轻一点而过,但考虑到这确实是学生易出错之处,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所以我有效利用学生的这一“节外生枝”,引导学生顺势比较“生”与“深”的异同,畅想“生”字背后所蕴含着的美妙意境,从而为学生架设了一座通向文本,走进诗境的桥梁,真正品味了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精妙,课堂也因此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可喜的是学生在之后的练习中再也没有出过这个差错。
      二、“节外生枝”,挖掘表达的素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那是一节习作课,我正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教学进行大约5分钟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曾豪和许小玮在偷偷地吹气球,并不时发出窃窃的笑声。又是这两个捣蛋鬼,无名之火顿生,我本想狠狠批评一顿,但转念一想,如此一来,这节作文课岂不泡汤了,于是我调整了教学计划,将他们这“节外生出的枝”巧妙地为这节作文指导课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吹气球吗?今天我们来一场吹气球比赛如何?学生们欢呼雀跃起来。也难怪,头疼的作文课换成了有趣的吹气球比赛,谁不开心呢!教室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师:下面我们掌声先请许小玮和曾豪来比一比。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两位同学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走上讲台。我简单说了规则后,比赛正式开始了。顿时,同学们的目光全都聚焦在讲台前的两个同学身上。随着比赛地进行,我顺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他们动作、神态,气球的变化,并想想如何用语言表达。比赛结束后,我又让学生相互采访,了解选手的心理想法和作为观众自己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感觉。课后,我要求学生以“比赛”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由于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本次习作较以往的任何一次都更生动、有趣。我庆幸当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时,我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就地取材,借题发挥,巧妙运用,不但让犯错误的学生意识到自己错了,还让其他学生上了一节轻松、愉快的作文课。
      三、“节外生枝”,提升作品的情感
      “节外生枝”不是学生的故意捣乱,更不是对教师权威的挑衅,却恰恰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是学生与文本的碰撞,这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智慧的教师善于捕捉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提升作品情感的有价值的“节外枝”。
      如,孙双金老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多数学生认为黄河的主人是艄公,但有一个学生却认为坐在小小的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也是黄河的主人。究竟谁才是真正的黄河的主人呢?这正是课文的重点所在。孙老师及时把握住这一“节外”生出的“枝”,顺势创设了辩驳情境:“备课时也有老师提出乘客也是黄河的主人,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你们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黄河的主人’?”于是,学生再次深入文本,主动探究。最终学生领悟到:文章中写“我”和乘客是为从各个方面衬托“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因此艄公才是真正的“黄河的主人”。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还让学生领悟到侧面衬托的写作方法,对艄公的崇敬与赞美之情更在这辩驳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孙老师如此智慧地处理课堂中的“节外生枝”,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节外生枝”,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它以简短的结构,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喻的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这类课文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然而,由于学生各自不同的感受、理解与体验,往往在课堂上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面对此时的“节外生枝”,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教学接近尾声时,一个学生发出了另类的声音:“老师,我认为故事中的南郭先生也很聪明,他见情况不妙就赶紧走人,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发出一片附和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节外生枝”是简单压制还是故意忽略呢?我清醒地认识到,此时,面对学生“南郭先生的做法是聪明的”言论,如果不加引导就会误导学生的思想认识,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于是我让学生结合对寓言内容的理解,耐心引导学生讨论这算不算是真正的“聪明”?这样的“聪明”错在哪里?真正的聪明又该如何去做?学生在思辨中明晰了认识,深化了理解。教师对这一“节外生枝”的处理,不仅是对文本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也是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正确的航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效措施,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对寓言理解的拓展与深入,体现着课堂学习的活力,也展现着课堂学习的精彩。
      所以,我认为在新课改理念下,作为教师不应该惧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而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及时抓住这“节外的枝”上可以发挥的点,从而使课堂上的“节外生枝”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营造出精彩纷呈的课堂,让“节外生枝”瑕不掩瑜。

    推荐访问:瑕不掩瑜 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瑕不掩瑜 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