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我现在不想在唱片行业里_唱片行业

    时间:2020-02-18 07:39: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宋柯正在慢慢接受新技术和新时代给唱片公司带来的变化。   好几年前,太合麦田CEO宋柯就断言,“唱片”这一用录音技术储存音乐的载体形式已经死亡。去年,随着旗下李宇春、沙宝亮等艺人的合约到期,他决定不再与艺人签约。这意味着,曾制作出《青春无悔》《我去2000年》等内地冠军专辑的太合麦田就此与音乐内容制作彻底作别。
      在宋柯的规划中,太合麦田未来只买卖成品歌曲版权,并研发音乐终端产品。自2004年组建太合麦田之始,宋柯就在数字营销业务方面抢占先机。当年年底,宋柯与刀郎签下音乐数字版权,这让他在彩铃下载上的收入轻松超过2000万元。
      同时,唱片载体的失势和唱片业的颓势无法阻挡:90%以上的歌手发专辑会赔本;在过去,销量在50万张以下的唱片甚至无法进排行榜,现在卖出2万张就已算是好唱片……越来越多的人在电脑上下载免费歌曲,不再买传统唱片;新的载体又未能及时强势接档,整个唱片工业陷入低谷。
      事实上,在内地提“唱片工业”一词多少有些勉强。在唱片发行与统计体系国际化、正规化之前,这个概念显得十分虚无。
      1992年前后,一些海外人士来到内地,才按照港台唱片工业模式做了几个唱片公司,如为内地率先引入签约制的大地唱片,隶属于滚石的魔岩文化等等。
      彼时,《红太阳》专辑等翻唱歌曲五六百万张的正版销量已创造了传奇,但好时光昙花一现,强大的盗版商开始如影随形,宋柯因此把中国的唱片工业比作“残疾儿”。
      放眼全球,中国的唱片工业也只能用“破落”二字形容――站在欧美唱片销量峰顶的是迈克尔・杰克逊《战栗》,6000万张。史上销量前20名的唱片,单张销量都在3500万张以上。
      唱片行业跌跌撞撞地走进互联网时代后,CD迅速被MP3替代,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对唱片的宣传效果远不如当年强悍,音乐版权的售卖也不尽如人意。仅去年,中国移动无线音乐的收入大概是279亿元,但是内容商大概只能分到3%。
      唱片商人们试图找到网络时代的新营销方式,但困难重重。“有些经纪业务特强的公司愿意让互联网免费用歌曲,这样更容易营销,但比较传统的名门大派都不喜欢自己的产品被免费使用。”宋柯说。
      2005年底,太合麦田为李宇春的单曲《冬天快乐》举行数字音乐发布会,最后这首歌的数字销量过百万,相当于李宇春后来整张唱片的收入。但一年后,因为带宽、服务器的成本过高,手机钱包只能小额支付的缺陷,及其数字保护技术对MP3兼容性有所限制等问题,数字发行的尝试只能宣告中止。“到今天,恐怕也仅仅可以解决小额支付,”宋柯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其他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传统唱片公司也在发生变化。公司们招募歌手时更加谨慎小心,只签大牌艺人和名人,新人只要选秀歌手。原来歌手们的主业――录专辑进一步沦落成为营销手段,艺人们抛出单曲,只为售卖演唱会和彩铃。宋柯感慨,当唱片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歌手的经纪演出、广告和演唱会,唱片公司恐怕已不能再被称之为唱片公司。
      
      “现在的唱片就是粉丝唱片”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唱片的状态是否跟“粉丝电影”类似?
      宋柯:毋庸置疑,现在的唱片就是粉丝唱片。而粉丝买了CD,也就是当个收藏品,很多人都不会用那个形式再听了,按体验音乐来说,唱片已经失去了它的功能。
      如果唱片这个东西还可以卖,如果大家清楚唱片(产品)、公司和行业的概念区分,就会明白唱片本身就只是个粉丝的消费品。大众基本不会去买唱片,即使他听了觉得好听,第一个想法也会是去网上下载。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对媒体说,“唱片已死”是指的这个吗?
      宋柯:这句话我是在探讨另外的可能性,即唱片公司存在的必要到底大不大?如果你现在制作门槛低了,主业收入不是唱片的版权,或版权收入不再来源于CD或者卡带,那你叫“唱片公司”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你可以叫经纪公司、营销公司、演出公司。
      中国新闻周刊:华谊兄弟刚与比利时歌手Maljean签约,董事总经理袁涛又称“唱片永远不死”,你怎么看?
      宋柯:唱片不死我同意,CD还有人买,就连黑胶也还有人收藏,但购买它们已不是主流的消费方式了。
      唱片已死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要死,各公司各有高招,按原来签约的方式,签艺人、做唱片,让他们商演、接广告,这种公司靠艺人经纪演出获得收益,这模式没问题。但这跟唱片没多大关系了。单曲起到的效果也差不多,成本还低。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如今发唱片对于一个歌手的意义和价值还大吗?他们对出专辑的渴望跟以前的歌手相比如何?
      宋柯:很多歌手认为出专辑还是有意义的,这是一个惯性思维。我认为没意义。举个例子,我们公司的MIC男团马上要发专辑,我其实不赞成,但是他们没发过、很想发。其实发单曲就完全可以满足你在音乐上的所有需求,但很多粉丝觉得单曲唱片就一首歌,不划算,我可以理解。对我来说不就多几首歌么。但专辑肯定不是我们公司的主营业务。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艺人现在实际上把出唱片当成一个广告,不是主业了。
      宋柯:有很多这种情况,都是营销手段。我们现在的唱片,说不好听点,就是洗发水的试用装:只能洗一次,试了挺好,再买一大的――去买一个彩铃,买张演唱会的门票,买其他衍生产品。唱片、歌本身变成了一个广告式的东西。
      “只有音乐没有找到与时代对接的产品”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不是对音乐内容制作失去信心或兴趣,才从上游转做中下游?
      宋柯:我感兴趣,只不过是通过采购的方式。现在再让我一门心思,花三个月时间去制造一张唱片,我还真有点……我们这代人岁数也大了,去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时,还是会有隔阂,做起来沟通就有很多问题。现在转型,只是说是领域更开阔了。
      中国新闻周刊:转型是不是还有歌手平庸化的原因?现在的音乐没有以前耐听。
      宋柯:不耐听是心理作用。你现在爱听的歌,当年也不一定有多耐听。
      我觉得音乐本身没什么问题,音乐和歌手、作品本身是有效的,就是新的营销手段和介质没有完全找出来。所有娱乐产业范畴,游戏、电视、电影都找到了新时代中杀手级的产品,只有音乐在对接上没有顺势而为。还是要有一类或几类好产品,才能让这个行业重新起来。
      中国新闻周刊:所以你认为现在没有好歌是因为介质和营销手段的问题?
      宋柯:以前唱片公司对歌曲做完判断以后,就八九不离十了。按以前国外唱片公司的盈利,我估计做一个火的(唱片)能吃3年,再用3年的时间去挖更好的(歌手歌曲)。现在有这钱你都挖不着,我觉得是渠道不通畅。我参加(选秀)比赛时,就看着这个女孩不错,那个也不错。可能还是营销渠道上出现了问题。做老传统渠道的人,现在基本在互联网方面说不上话,从互联网转过来的人对音乐的理解又确实太窄。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认为在网上听音乐品质下降,很难接受。
      宋柯:你会接受的。我以前也不接受,不管外面多么呼吁互联网载体更重要,我还是愿意听大音箱。但是这两年,我觉得自己是被科技改变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会觉得这样的音乐在沦丧吗?
      宋柯:不是,因为我还坚定地认为音乐活得还挺好,音乐本身的价值还在,它本身的旋律性、节奏、情感传递,不因技术变化而变化。
      
      “相比国际趋势我们太落后了”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歌曲内容商在版权售卖方面地位不高,也没有听说整个唱片行业有什么样的集体行动。内地的唱片公司是不是还处于一个散兵游勇的状态?
      宋柯:这个问题很重要。这个行业没有很多行业中那种占垄断地位的、领头羊式的企业,比如说手机里的苹果。
      很多公司有艺人经纪(合约),所以我们还能活得下去,但比较缩手缩脚,大家都谨慎着来。我们整个工业应该会成立一个组织,至少有个自己的行业协会。包括去谈判、维权,都需要团结起来。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的期待中,以后太合麦田将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宋柯:太麦未来的角色不是唱片公司的竞争对手。我们从一个上游的内容生产公司转为一个中游的平台,甚至未来有可能是纯下游。我们的工作精力将集中在新产品研发和版权营销上,在这些方面帮助整个行业。
      我不沾任何新鲜艺人的经济合约和唱片合约,只做老版权的管理和新版权的收集采购,这样就可以从成品的时候再进入、做判断。这个也需要眼光,需要耳力。一旦决定了就将版权给到我们现在设计的新产品,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方向去。如传统渠道,卡拉OK收费、马上要制定的公开广播收费都会有,这个方向的趋势我认为还是不错的。
      中国新闻周刊:转型的决定,是形势所迫的无奈之举,还是出于引领行业发展考虑?
      宋柯:无奈谈不上,在数字音乐领域,太合麦田是近几年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我们跟运营商及各大互联网都有非常有效的合作。另外,能不能成为行业的新标杆我还真不好说,因为我现在不想在这个行业里,其实我已经有意识地把自己划出去。
      中国新闻周刊:欧美唱片业也在走下坡路,他们的公司是怎么做的?
      宋柯: EMI在卖,华纳、环球都卖过,四大(唱片)公司除了索尼都被并购过。他们挂牌卖都卖不出去。欧美对于数字音乐的处理咱们能用的不多,大概最可用的也就是苹果itunes,它是硬件上严丝合缝、无缝连接的一个消费圆圈,做得很好,还真不好学。
      另外,美国大部分主流消费者能接受有偿下载,在中国培养这类消费者最少两到三年,这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不是一家音乐公司能改变的。我觉得是我们自己落后。

    推荐访问:我现在 唱片 不想 我现在不想在唱片行业里 不想做服务行业 不想干服务行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