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_玉米螟防治技术

    时间:2019-05-21 03:18: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综述了玉米螟防治方法,着重介绍玉米螟的农业防治、抗虫育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分析目前防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效果。   关键词玉米螟;防治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 A435.1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190-02
      玉米螟是世界性害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主要有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2种。亚洲玉米螟是我国玉米螟的优势种,其具有的特点是危害潜力大、虫体小、分布面积广,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第一大害虫。由于玉米螟的危害,常造成玉米减产15%~30%,甚至更多[1]。
      由于玉米螟的经济重要性,对其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自1983年起,玉米螟研究一直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课题进行协作研究,许多关键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现将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1农业防治
      间作可以减轻玉米螟的危害。玉米与花生和红花苜蓿间作,能显著减少玉米螟的危害;间作套种的玉米田间天敌增多,玉米螟被害株减少,且玉米套种红薯效果最好,优于套种大豆和花生;玉米与匍匐型绿豆间作能明显提高赤眼蜂寄生率;玉米田间种向日葵,玉米螟的蛀孔数和活虫数明显低于其他处理。种植诱集作物也可以减少玉米螟的发生。如早播小面积的玉米以诱集玉米螟产卵,然后集中消灭,可以减轻玉米被害率40%以上;亚洲玉米螟在蕉藕及其叶片粗提物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玉米品种,说明田间种植蕉藕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强的产卵诱集作用。在玉米抽雄初期,拔除1/2雄蕊,既能减少虫口密度,减轻玉米螟的危害,又能降低植株养分的消耗,增加产量。
      1.2抗虫育种
      选择抗性品种是防治玉米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国第1个抗螟杂交种“植单抗螟1号”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以黄早四为父本、植店122为母本选育而出的。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经过筛选认为豫单2001、郑单958、新单21、新单23、沈玉21、滑丰986、郑单958、张玉9号和浚单18的综合抗螟性较好;吉林省成功培育了抗螟杂交种四单18号。此外,辽宁省农科院也筛选了一些抗虫品种,如沈试31、丹玉2151、中丹玉24等。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都将外源Bt毒蛋白基因转入玉米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1993年将Bt毒蛋白基因转入玉米,1995年将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转入玉米,获得转基因植株。截至目前,已获得转Bt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国产Bt玉米于1997—2000年先后在河北、山东和北京进行中间试验,在河南、山东、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进行环境释放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抗虫效果。孟山都公司的转Bt基因玉米(MC2884)在黑龙江地区种植抗玉米螟效果显著,并且持久稳定,至少可挽回5%~10%的产量损失[2]。
      1.3物理防治
      黑龙江省肇东县曾设黑光灯诱杀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只有30%左右。随后,内蒙古的一些地区利用高压汞灯来诱杀玉米螟成虫,防效得到提高。随着频振式杀虫灯的问世,高压汞灯已逐步被取代。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昆虫的趋光、趋波和趋色等特性,利用高压电网杀死害虫的一种先进的物理技术。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对玉米螟防效达50%~70%,效果好于毒死蜱颗粒剂,杀虫灯能诱杀多种害虫,对减轻农林害虫危害也有很大作用。并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方便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利用玉米螟雄蛾对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具有明显趋性,应用性信息素干扰雌雄虫的交配行为或诱杀雄虫,使雌虫不育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吉林省植保部门曾开展性诱剂大面积防治玉米螟试验推广工作,并对水盆诱捕器设置高度、密度、设置时间、诱芯剂量进行了研究。国内也进行了玉米螟辐射不育技术的研究,其原理是在蛹期内用一定剂量Co60放射性同位素辐照人工饲养的玉米螟,以损伤雄虫精子,待其羽化后放到田间,与野生种竞争雌蛾交配,使之当代产生不育卵或下代不育,以达到消灭玉米螟的目的[3]。
      1.4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敌有白僵菌、捕食卵的瓢虫、寄生蜂、细菌、病毒、螨类、捕食幼虫的蠼螋、线虫等,我国共有70种以上,其中寄生性天敌20多种。寄生蜂和病原微生物是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的焦点,尤其是赤眼蜂、白僵菌和斯氏线虫等。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赤眼蜂繁放治螟工作,已形成一整套繁育、生产技术及田间放蜂方法。玉米螟赤眼蜂种类较多,其中以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为优势种。试验证明:释放量在15.0万~22.5万头/hm2就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4]。利用赤眼蜂携带Bt(苏云金芽孢杆菌)或病毒防治害虫是目前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试验表明载Bt菌赤眼蜂的防效比非载菌赤眼蜂高23.38 %。利用白僵菌封垛方法防治玉米螟,可明显提高越冬幼虫的僵虫率,压低田间螟害率70%左右。白僵菌粉剂撒入玉米心叶内对玉米螟防治效果也可达到70%~80%。此外,斯氏线虫对玉米螟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1.5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速效、简便、经济效益高的优点,作为大发生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在综合防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乐斯本喷雾防治较好;玉米心叶期撒投辛硫磷颗粒剂也是一项广泛应用的防治措施;张 强的报道指出,心叶期“撒毒沙”(将药剂加少量水后与过筛细沙配成毒沙撒于心叶中)的防效明显好于“灌心叶”(将配好的药液灌于心叶中),“撒毒沙”不但可以延长药剂的持效期,而且不会因施药而杀伤害虫天敌,对环境友好。此外,利用敌敌畏和甲基异硫磷混合滞留熏蒸及应用呋喃丹包膜肥料制剂根区追施对玉米螟均有一定防效。
      2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但目前的防治措施仍不能满足生产上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采用拔除1/2雄蕊的办法虽然可以减轻危害,但费工费时,推广难度大;由于对各地主推单交种的抗螟性缺乏了解,使得抗虫育种法阻止初孵幼虫的防治方法受到一定限制[5]。转基因育种成功率低、费用高,后代遗传不稳定,虽然进展较快,但其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性等还需深入研究。
      (2)频振式杀虫灯(高压汞灯)能诱杀成虫,但必须保证夜间连续供电,且需要大面积统一使用,效果才理想;在田间虫口密度较大时,性诱剂防治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只能作为防治的辅助手段;雄性不育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正在探索研究之中,且防治成本较高,推广应用尚有一定的距离。
      (3)生物防治方法受气候、地区的影响较大。如采用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时,不但费用较高,而且因为寄生蜂对环境条件的高要求,如果气候条件不适宜,其寄生率会受到明显影响,从而影响防治效果。白僵菌颗粒剂防治玉米螟虽然防效好,但较为费工[6]。
      (4)在化学防治方面,虽然玉米心叶期投撒颗粒剂是一项广泛应用的防治措施,但施药所采用的工具难题仍未得到解决,其作用的发挥受到明显影响。并且,如果玉米螟发生期与玉米心叶期不吻合,防治效果就会受影响[6]。此外,玉米螟的抗药性问题也亟待解决。
      3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492-502.
      [2] 卢颖,何付丽,赵长山.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3):11-13.
      [3] 张和琴,赵才道,王华嵩.辐射半不育技术在磨盘山上防治亚洲玉米螟的效果[J].原子能农药应用,1985(2):5-9.
      [4] 张荆,王金玲,杨长成,等.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放蜂量试验[J].生物防治通报,1990,6(3):107-109.
      [5] 周大荣,何康来.玉米螟综合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
      [6] 刘宏伟,鲁新,李丽娟.我国亚洲玉米螟的防治现状及展望[J].玉米科学,2005,13(增刊): 142-143.

    推荐访问:玉米螟 综合防治 研究进展 技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