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_笔谈: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监控体系研究

    时间:2019-05-14 03:13: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编者按: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壮大,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成为近年关注的焦点。相对于国家和学校内部层面的监控,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监控虽然在质量保障中日益发挥出特殊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它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管理与监控研究”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在此,本刊编辑部特从中撷取6篇文章,分别围绕高等教育质量省级监控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监控体系的理想特征,监控的复杂系统模型,条件及保障等方面阐述,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3-0049-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研究也随之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的国家监控;二是中观层面的省级监控;三是微观层面的高校内部监控。但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层面和学校内部层面的质量监控,缺乏对省级中观层面质量监控的应有重视。事实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观层面的省级监控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对省级监控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国家统一办学、政府集中管理的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改革过去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包揽一切的高等教育体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调动其兴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施,到21世纪初的这一段时期,通过“共建”、“合作”、“合并”、“协作”和“划转”等形式,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完成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行政体制。“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逐步形成,为省级政府做强其行政区划内各类高等教育提供了机遇、责任和目标,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本省高等教育的权限和能力得到增强。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必须充分考虑地方高等教育的区域特点,实现重心的下移,建立有效的省级监控与保障体系,实现政府监控、社会调节与高校自我监控的有机结合和协调运行。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且呈现地方化的特点。目前,我国共有省级行政区34个,其中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34个省级行政区按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这三个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经济较为发达;中部地区地理条件较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西部地区地理条件较差,经济相对落后。与此相对应,高等教育也呈现出不均衡的局面。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为普通高校数量与办学水平的差异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距,还由于“区域教育管理体制受地方政治和经济体制、文化背景和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1]。而且,“在国家宏观经济控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正日趋区域化、地方化。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各省也在逐步加快发展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呈现出地方化、区域化的特点。由于一定地域内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不相同”[2]。正因为我国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且呈现地方化的特点,由中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根据统一的标准实行统一管理,就难免脱离地方实际,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实效性,也不利于丰富、多样的高等教育生态的形成。
      二、建国以来的质量管理实践为省级监控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质量监控和保障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依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质量保障的实际,可以把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五个时期:一是1949~1966年:质量保障的初始时期;二是1966~1976年:“十年动乱”中的质量失控时期;三是1977~1985年:质量秩序的恢复重建时期;四是1985~998年:质量保障制度的建立时期;五是1999年以来: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时期[3]。这是一个艰辛曲折的过程,其间不乏起伏波折,但却呈现总体向前的基本趋势,取得一系列明显成效。特别是1999年以来,为有效应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而带来的质量下滑,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省级监控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一是省级政府的质量监控进一步发展。一些省市建立与完善了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标准,对高等教育教学进行评价与规范。如:2000年,湖南省教育厅依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不同要求,坚持贯彻国家标准的共同原则和各高校不同状况的个性条件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湖南高等教育的实际,研究并制定了包含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标准。同时,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职能不断扩大。如:省级政府可统筹管理全省各类高等教育工作,制定高等教育评估标准、教学及教材建设基本文件,指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和指导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等。
      二是质量工程有序推进。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质量形势,国家政府层面除了通过评估进行质量保障外,以项目推进方式实施各类质量工程也是这一时期政府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方面是实施以重点大学及学科建设为主的“211”、“985”工程项目,完成建设任务,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另一方面则是开始实施以全面质量提高为重点的教学质量工程。教学质量工程不仅是国家层面的“质量工程”,同时也是地方和高校的“质量工程”。政府正是想通过“质量工程”这个抓手,形成学校、地方和中央三级立项建设的完整质量体系,引导和带动学校和地方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形成共同推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建立。为适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需要,各高校纷纷研究和建立起符合本校特点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4]。尽管目前各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各具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包括:建立起校、院、系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从人才培养全过程对质量进行监控,包括了自学生入学注册、专业计划、学习培养直至毕业的从输入到输出的整个过程;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从教、学、管这三个主要维度进行质量监控。如对教师教的质量管理上,主要从其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基本教学环节进行管理,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管理等;以评估为主要手段,通过学校与院系督导相结合,专家听课与学生评教相结合,随机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专项评估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建立稳定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等。
      四是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积极性日益提高。近年来,随着社会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在高等教育及其质量保障活动中日益活跃,民间组织的大学排行的出现就是明证。在我国,目前至少有20家以上单位或团体发布了数十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行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个,即武书连榜(由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始于1993年)、网大榜(网大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始于1999年)、校友会榜(中国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 始于2003年)、中评榜(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始于2004年)。这些排行尽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它们作为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所产生的作用却不可小视。
      参考文献
      [1]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64.
      [2] 左清.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省级监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1.
      [3] 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论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63.
      [4] 肖文兴,等.大众化教育时期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新探——以湖南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2(2):35-41.

    推荐访问:笔谈 省级 教育质量 监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