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叛逆青少年教育学校 青少年的叛逆语言初探

    时间:2019-05-03 03:29: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青少年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大家广泛关注,而提到青少年,大家想到的突出问题就是叛逆,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切入,探究青少年叛逆期的语言表现,而时代的差异性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青少年 叛逆心理 叛逆语言 时代差异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青少年这一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备受瞩目,对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更是数不胜数,本文将从语言的角度对这一特殊群体稍作分析。
      一﹑“青少年”一词的界定
      要探究青少年的语言,首先应该清楚青少年的概念界定。但事实上,对“青少年”一词的理解,在社会各界甚至在理论界内部都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至今“悬而未决”。生物学、心理学和教育、文化、法律等都可以作为对“青少年”加以界定的标准,在此为了更好地作比较研究,采用狭义的“青少年”概念。也就是采用生物标准和法律标准所界定的青少年的起止时间,定义为:青少年是指个体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特指12-17岁阶段的未成年人。其中12-14年龄段称为少年期,也就是青春期;15-17年龄段称为青年初期。这样我们就很清楚的看到,本文研究的就是中学生的叛逆语言问题了。
      二﹑叛逆心理和叛逆语言
      没错,提起青少年,大家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叛逆,叛逆心理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那么何为叛逆心理呢?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当然,青少年的叛逆是表现在许多方面的,包括学习、日常行为﹑情感﹑穿着﹑语言等等。而本文中的的叛逆语言正是指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所运用的具有典型特征的语言表达方式。
      三﹑青少年叛逆语言的时代差异的表现
      青少年的叛逆问题长期以来为教育界、文学界、影视界等所关注,不同时代青少年的叛逆表现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下面以姜文导演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叛逆少年和笔者教育实习所带班级90后学生的表现的比对来说明青少年叛逆问题的时代变化。
      (一)词汇方面
      1.詈语
      詈语在此指粗话,是用来骂人或是发泄的话语。对此不同时代只是用词上有所区别但其功能是大致相同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经典独白:“把我那根皮带还给我,我那根,找去,你不是牛b吗?你不是横吗?你现在怎么耸了?你甭哭,甭流眼泪,我就不吃那套。我拍婆子,你管得着吗?我又没拍你妈,我还告诉你,我明还跟着拍,你要是不来抓我你都是孙子的。我镇东单,镇西单,我还镇你们炮局呢。行行行,擦鼻子滚蛋,滚不滚,不滚在这多住两天。”一气呵成的独白就是为了发泄心中不服气的情绪。而现在的90后们向往的是骂人也要骂出水平的境界。例如,“思想有多远,你就滚多远;光速有多快,你就滚多快”。同样是表达不满情绪,但不论是用词还是语法表达上可以看出现代的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是更为灵活的。
      2.外号语
      “外号”是指根据人的特征、特点或体型给他另起的非正式名字,大都含有亲昵、开个玩笑、憎恶或嘲弄的意味。由于时代差异,外号语所形成的原因可能有所区别,但用词表达上会有更大的不同。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马小军被大家叫做“马猴”,是因为他体型瘦小,活泼爱动,是一种亲昵的代称。还有的被叫做“羊搞”﹑“ 大蚂蚁”,大多是以动物的形象来契合的。当然不排除有别的命名原因,比如活动在六条胡同的少年就被叫做“六条子”,是用地点来契合的。而现在90后们给人起外号的原因可谓花样百出,外号的产出也是大为可观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想来也是,现在大家都是网名﹑笔名满天飞,“湿父”﹑“飘哥”之类不着边际的外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3.口头禅
      口头禅,原指有的禅宗和尚只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指借用禅宗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口头禅是他们宣扬自我的方式,也是其为人处事的态度。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使用最频繁的口头禅是“我操”,典型的叛逆语言,是片中青少年的在气愤﹑惊喜﹑意外等多种情绪下都会使用的表达,但粗俗意味却很重。相较而言,现代的90后们含蓄了些,“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我嘞个去”﹑“雷人”会是他们常用的,但也不排除仍然有人在用粗俗的话语。
      (二)言语交际方面
      1.关注的话题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重心,不同的社会带来不同的话题关注。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敏感群体,他们所关注的话题也会是时代的镜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青少年像所有叛逆期的青少年一样,不谈学习,在一起讨论的就是如何玩儿,还有打架问题。但他们所关注的也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情况。比如马小军不喜欢多尼尔是因为她后来成了资产阶级。他们会去看电影《列宁的1918》,会向往克里姆林宫,列宁格勒,会一起高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些都向我们展示出文革时期的中国社会是崇苏鄙美的。但现代的90后们,大多根本就不关心政治,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今天,他们反而淡定地大谈游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过着自我又悠闲的日子。
      2.外语的使用
      自新中国成立,外语就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不同的时代外语的使用数量和使用范围是有差距的。青少年作为受教育的一大群体,他们的外语使用情况也是有时代差异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青少年所在的学校是教授英语的,他们会大声跟读“my father is a soldier,my mother is a teacher”。但别的语种的课程开设相信就很少了。因为少所以不熟悉,也就很少见片中青少年使用英语或是俄语进行叛逆行为。
      不否认现在90后们的外语生活仍被英语主导,但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韩语﹑日语﹑法语还有多种小语种的教育突飞猛进,不仅有相关课程的开设还有专门学校的建设﹑相关人才的培养计划。正是接触得多所以运用外语进行恶搞也就成为当代90后们的特色了。比如你‘凹凸’(OUT)了“﹑“棒子思密达”等,外语竟成了90后用来表达和搞笑的工具。   3.禁忌话题
      自古以来,禁忌语就存在,而且时代不同会有一定的差异。青少年作为成长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有好奇也有顾虑,所以禁忌话题也是值得思考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通过男女青少年的举止行为可以看出,文革时期的他们对“性”问题是比较禁忌的,但有时也会开玩笑的谈论一番,毕竟处于成长发育期的他们对于“性”是懵懂的,但叛逆心理又在吸引着他们去一探究竟,内心矛盾的挣扎就会带来表面禁忌内心渴望的错位。相较而言,现代的90后们就懂得多,开放得多了,除非他们不关心否则无所不谈无所不说,自由﹑自我﹑非主流是他们的典型标签。
      (三)书面语方面
      除了考虑到口语方面的时代差异,书面语方面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异存在的,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后备军,受社会的影响,他们的书面语表达方式是有时代差异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没有太多关于书面语的内容介绍,但相信文革时期的中国青少年除了纸条上的发泄﹑纸质信件的传达也再无其他。但身处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90后们,短信﹑博客﹑电子邮件等非纸质的电子交流模式是深受他们欢迎的。90后们乐用也善用,所以就诞生了所谓的“火星文” 用以彰显他们的个性,相信上世纪的青少年就只能望洋兴叹。
      四﹑青少年叛逆语言时代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叛逆语言的时代差异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当然,社会环境因素包括许多方面,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等等。
      1.政治因素。文革时期的中国是政治敏感度很高的时代,很多政治问题被生活化,所以人们生活中难免会提及,作为活跃的青少年群体更是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政治问题不再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重心,作为颠覆的90后们更是懒于谈政治,除非重大事件才八卦几句。
      2.经济因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经济情况不容乐观,科技发展滞后,没有太多的经济实力来满足人民的生活要求。而身处困难时代的青少年也就只能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持枪持棒以宣誓自己的个性。想想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展迅猛,外交发展深入,带给中国人的是现实的实惠。作为备受宠溺的90后,他们不必担心温饱问题,仅需在科技的平台上尽情张扬自己。
      3.文化因素。文革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还相当清晰,加上偏于与苏联的外交,国内的文化碰撞的不是太激烈,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也就理所当然地接受了文化的影响而不会做出太多反文化的行为。但是开放程度日趋加深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碰撞相当激烈,古今中外的文化包围影响着90后们,但是太多的施加反而带来了他们的反抗,“非主流”就是很好的说明。
      4.教育因素。教育是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很关注的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由于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教育水平也就不是很高。当时的青少年的价值观自然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左右,所以他们的叛逆还是有相当的社会主义色彩的。而在政治相对开明的当代中国,教育带给90后们的价值观让他们的叛逆在网络上爆发了,借助网络他们可以尽情地放纵,甚至抨击不喜欢的一切。
      (二)家庭教育因素
      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国家有责任,社会有责任,家庭更有责任。青少年在这一特殊的成长时期,家庭带给他们的是必要的引导。文革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保守式教育,家庭子女多,家长无暇全面顾及。不可否认家长的强硬教育在某些方面纠正了青少年的错误,但是相应的也带来了他们在另一些方面的叛逆。现代的家长职责缺失问题突出,90后独生子女居多,家长一味满足的是他们的物质生活,但残缺精神教育让更多的青少年在叛逆中迷茫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看来家庭教育的优化迫在眉睫。
      五﹑小结
      青少年是成长中的群体,是社会的后备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社会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对于青少年的叛逆研究仍在继续,本文仅从语言角度稍作浅析,对青少年叛逆语言的时代差异问题表达了一点看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有进一步的突破,并对青少年的叛逆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娟.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J].大众文艺,2010,(1).
      [2]张成胜.逆反心理的成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2).
      [3]肖宏伟.谈青少年叛逆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对策[J].生活教育,2006,(11).
      [4]赵蓉晖.社会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阳光灿烂的日子[EB/OL]. http://www.省略/programs/view/Ln036fvpqMw/.
      (相婕婕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推荐访问:初探 叛逆 青少年 语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