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巧搭“意会”与“言传”的桥梁】巧语花言

    时间:2019-04-26 03:31: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对学生来说有些观点难以理解,但所有的观点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政治教学中应充分结合社会生活,用生活事例来说明观点,为学生搭建一座 “意会”与“言传”的桥梁,本文从不同角度说明政治教师如何搭建桥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关键词:感悟生活; 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28-001
      老公教儿子10以内的加减,偶数、奇数等数字知识,儿子屡屡犯错,总是不得要领,恨得咬牙切齿,直喊儿子笨。有一小学老师提醒说:“你不妨用食物试试。”果然有效。现在随口问他:“假如你有了3块糖果,再给你4块,那么你会有几块?”“7块”,儿子很快就说出来了,一脸的得意。如果你再问“3加4等于几呀?”他就一脸茫然,吞吞吐吐。你若换成他喜欢的零食,他的回答又是准确无误,每每如此。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的认知是从具体事物开始的。“糖果”“玩具”是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生活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
      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抽象,甚至有些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采用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教得满头大汗,学生学得一头雾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空洞抽象。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其中一条:“坚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搭建一座桥梁,一座连接“意会”与“言传”的桥梁。教师该如何去搭建这座桥梁呢?笔者认为“生活”是搭建桥梁最好的材料与手段,让课本知识回归生活,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理解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生动的、活泼的。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经验体会。
      一、教师要备“生活”,即搜集信息,积淀生活素材
      以往,教师花在教材上的时间相当多,如认真分析每个知识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材知识,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忽视了学生生活的实际,忽视了社会生活实际。面对新形势,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即备“学生生活”。我认识的一位老教师,在这方面足以成为我的楷模。对NBA的各类比赛了如指掌,对风靡全国的中国达人秀节目每期必看, 由于兴趣不大,对这些事我并未注意搜集,但老先生却能说得头头是道。性格内向的他何以能做到这些呢?究其原因,他憨厚一笑:“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呗!”是的,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体现以人为本。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今天的学生不再深居“象牙塔”,而是放眼全世界,他们不仅关心明星,还会关心两会、地沟油,甚至会关心中东局势、朝核问题等,作为教师应开阔自己的眼界,了解更多的外部世界的信息,即备“社会生活”。
      二、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生活,理解知识
      教师掌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只是找到了搭建桥梁的建筑材料,桥梁能否造得好,还离不开工匠的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创设情境”的技术,让学生感悟生活。如讲授“中国入世的机遇与挑战时”,设计问题:“入世后汽车业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给中国的汽车企业带来了什么?”学生听了这样的情境设问会觉得自己有话说。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入世后的利与弊。又如探讨“如何休闲?”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运用这种技术的:“休闲方式有很多,你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说说理由。”有人说最喜欢的是看电影,有人说最讨厌的是看电影,当他们各自陈述理由后,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才是最好的,观点不点自破,整个教学环节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则是依赖于教师巧妙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理解知识的桥梁。
      三、适时适量呈现“生活”,即对收集的信息、实例要运用得当
      在课堂上,生活实例呈现适时,会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反,呈现不适,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另外,适量呈现也很重要。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的课,课前他作了充分准备,搜集了大量信息,但由于抛出过多,整节课下来,给人零乱的感觉,留人印象是画面不断,图片飞舞,至于内容是什么,想要说明什么,却模糊了。所以,我以为,就同一个问题,一两个典型的生活实例就可以了,多了就有冲淡主题之嫌。
      在学习“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内容时,恰逢发生了“三鹿事件”,首先向学生讲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展示了一些图片,强调了事态的严重性,学生们的脸色顿时变得严肃了。面对“对此类事件,国家应该怎么做呢?”我顺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于是就议论开了,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观点以后,我再因势利导,进行了总结——“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有关这方面的生活实例有很多,但不应大量的呈现,否则课堂就成了批判大会,在分析三鹿事件的基础上,又选取一例——“双汇”事件进行讲解分析,通过这两例典型事例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的认识理解。
      又如讲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选取了“5·12地震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事例,无需过多的强调解释,学生听了之后,立刻会理解知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国家能够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试想,这一观点没有这样的例子加以印证,是多么难以理解的知识,可见,适时适量呈现“生活”,有“意会”之功效。
      感谢生活,是生活教给了我们知识,教会了我们如何思考。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用生活事例为学生搭建理解知识的桥梁,让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的深刻,才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才能让政治课真正发挥知识与育人的重要功能。

    推荐访问:言传 意会 桥梁 巧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