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迎接新挑战 [中部崛起:如何迎接新挑战?]

    时间:2019-04-21 03:16: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世界经济也面临着大调整大变革。在这种内在矛盾与外部困难交织共存的现实背景下,中部崛起存在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内需市场尚待开拓、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生态保护补偿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制约因素。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部六省应该变挑战为机遇,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心,加快中部崛起的步伐。
      〔关键词〕 中部崛起,现实背景,制约因素,“两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3-0085-04
      一、中部崛起面临的现实背景
      自2006年4月国务院正式决定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至今,中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一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7411.1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86109.38亿元,年均增速为18.26%。二是“三基地、一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2005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2.50%,2010年达到16721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0.6%;能源原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构筑了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初步形成了内连外畅、各种方式分工协作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中部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1 〕
      目前中部崛起面临的现实背景是:一是我国工业化由前期步入了中期阶段,正处于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二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可能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并将出现大调整大变革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包括资本、技术、人力、制度和结构后发优势),我国经济实现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2 〕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我国从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收入国家,由农业国转变为准工业国,工业化进程也由前期阶段步入中期阶段,并朝后期阶段迈进。在当前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原有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例如,消费需求不足,投资过度增长,出口过度依赖,创新能力不强,投资效率低下,工业自我循环,收入分配恶化,资源消耗过快,环境破坏严重,等等。这些矛盾与问题的积累与激化,不但使传统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不利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不是与固定的结构相联系,而是由持续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变迁决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势必要求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相应转变。长期以来,我们党一贯重视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实现“三个转变”。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中部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更为艰巨。
      (二)世界经济面临大调整大变革。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并不是简单的商业周期,而是涉及发达国家结构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深层次问题。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可能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去杠杆化”、清理“有毒”资产,消费率下降、储蓄率上升将是一个中长期趋势,对外需求也会大大萎缩。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充分显露出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脆弱性。如果不改变过于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波动就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外部冲击,造成国内宏观经济大起大落。只有加快由外需依赖向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意味着发达国家传统增长模式的终结,世界经济将出现大调整大变革的发展趋势。新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加剧,这些变化促进世界各国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将成为新的战略产业和新的驱动力。能否顺应世界经济结构的新变化,加快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到我国能否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竞争和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家的战略利益。
      对于中部地区来说,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必须加快由外需依赖向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中部崛起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应对新挑战,中部崛起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的经济增长速度仅快于东部,仍然滞后于西部和东北,年均增速分别比西部和东北低0.5和0.4个百分点。从人均GDP看,长期以来中部地区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善。如表1所示,2010年中部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的50.7%、东北的70.4%,只比西部高9%。从人均财力看,2010年中部人均财政支出只有4200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3%,东北的65%,西部的70%,在四大板块中最低。从人均收入看,2010年中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3%。〔3 〕
      (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我国中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深层次上反映的却是结构的差距。中部产业发展的多数指标都处于较低位次,产业结构失调已成为制约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是农业人地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内部重粮型的单一化结构与工业的相关度低,不利于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发展。二是在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优势并不明显,工业化水平较低,能源、原材料基地发展的后续资源潜力不足,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三是第三产业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为主,为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和信息产业相当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四是中部六省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在纺织、塑料、化纤、建材等一般水平的加工业方面,中部六省重复建设严重。五是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低。2010年,中部六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167亿美元,占全国的3.9%,外贸依存度为9.2%,比全国的50.2%低41个百分点,比例明显偏低。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推进中部崛起的根本动力。中部地区科技投入具有一定规模,但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根据全国各省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2010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将全国31个地区的科技进步总体水平划分为五类,中部六省中仅湖北位于第二类地区,江西被列入第四类地区,其他四省为第三类地区。〔4 〕 从技术产业竞争力看,中部地区在中技术产业(如交通设备、黑色金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传统制造业)和低技术产业(如饮料、纺织等资源加工类产业)具有一定的产业竞争优势;但是,除医药制造业、航天航空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外,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优势上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部人均教育经费支出86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1%、东部的66.9%、东北的80.2%、西部的81.2%,是四大地区板块中最低的。在中部地区,教育科技投入不足,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产出重“成果”轻“商业化应用”,社会的科技需求与成果供给不对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都制约着自主创新的突破发展。
      (四)内需市场尚待开拓。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我国需要将外需型的经济过渡到外需经济和内需经济相结合、并逐步以内需为主体的经济。外需转内需的国家发展战略,为中部崛起提供了无限契机。沿海地区在金融危机之后还是以出口为主,但对于中部来说,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还应以扩大内需为主,在内地生产在内地销售,立足于未来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中部地区地域广阔,人口占全国的28%,农村人口占全国的近1/3,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都蕴藏着巨大的需求。通过扩大内需,中部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就是以启动内需实现崛起的发展模式。但是,中部的内需市场受到人均收入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限制;2006年~2010年中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5.17%,仅高于东北(13.47%),处于四大地区板块中的第三位。如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公共物品消费,实现区域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是中部崛起面临的重要课题。
      (五)资源环境问题突出。长期以来,中部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中部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所占比重一直较高,而且发展很快,各省支柱产业仍然多以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主,产业结构转型特别是向“两型”产业方向转型进展缓慢。中部资源短缺,煤、电、油、气、土地等要素供给长期紧缺的局面难以有大的改观,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要素硬约束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重金属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仍呈多发高发态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务繁重。2008年中部地区每万吨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2.9%和68.3%。中部的环境污染正从点源污染扩展到面源污染,从工业污染扩展到农业和生活污染,从城市污染扩展到乡村污染,而且各种污染复合叠加,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与成本。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对中部资源环境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节能减排、综合治理、绿色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如何协调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束缚之间的矛盾,走低碳、绿色化的“两型”道路,是中部崛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生态保护补偿不足。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建设主体功能区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将之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共同构成我国区域发展的整体战略。按开发方式的不同,我国国土空间可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在我国中部,一些县市被划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为了落实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政府给予了一定的生态补偿。目前针对中部地区各类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补偿性政策大多以项目、工程的形式组织实施,时限性强,导致政策实施起来无连续性,实施效果有很大的变数。在工程、项目实施期间,保护区内的居民、企业为生态保护、建设牺牲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得到了一定的经济补偿。然而,当政策、项目到期以后,他们的利益就无从保障,为了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当地难以继续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并可能破坏以前政策、项目实施的成果。此外,生态保护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另一方面要解决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问题,面临着“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两难困境。补偿标准较低、缺乏补偿的长效机制,既不能解决区内长期以来的贫困与发展问题,也势必影响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
      (七)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重点始终放在西部,其次是东北。特别是2009年以来,随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的相继出台,国家给予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更大的政策优惠。与西部相比,中部的发展条件、经济基础要好一些,较难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受到特殊政策照顾,政策制订和实施也容易形成“口惠而实不至”,事实上已经成为政策优惠的“避风港”。作为中部的主要政策,“两个比照”政策实施三年多来,比照县获得了一些资金和项目支持,比照市经济发展活力也有所增强,但是,分别针对东北和西部提出的“两个比照”政策,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中部的适应性有限,可操作性不强;并且,中部的比照标准低于西部或东北的标准,如农村卫生项目的建设和村义务教育经费等,西部的国家和地方投资比例均为8:2,但中部比照地区的实际比例分别为7:3或6:4。所以,中部六省普遍反映,因政策设计本身的制约和外部环境变化,“两个比照”政策实施情况不够理想。比照市得到的实质性支持较少,面临的困难还没有真正解决,发展后劲难以激发;比照县自我发展能力依然不强,与本区域发达县的差距继续拉大。
      三、如何加快中部崛起   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部六省应该化挑战为机遇,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心,加快中部崛起的步伐。
      (一)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协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束缚之间的矛盾,是中部崛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理顺价格体系,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放松价格管制,使资源、能源和环境价格反映其市场供求关系。目前,对上述价格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导致了过度的投资和资源的浪费使用。如果这些价格体系不理顺,就难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高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积极推进湖北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加快实施《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三是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湖北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进山西、湖北、湖南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积极开展洞庭湖、鄱阳湖、洪湖、梁子湖等湿地恢复与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进矿区生态恢复与治理,按照谁利用谁补偿、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积极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是促进中部崛起的根本动力;增强中部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大对中部教育事业的投入,在2012年保证财政教育性经费达到GDP的4%,积极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进一步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二是加快中部科技事业的发展,大力营造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快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学研合作效能,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坚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推进钢铁、石化、有色金属、造船等产业升级改造,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群,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扩大内需市场。中部地区潜在的内需市场受到人均收入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限制;将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的关键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一是加大对贫困者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转移力度,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城乡及区域差异的缩小;另一方面,坚决遏制腐败,打击非法收入和规范灰色收入,因为这些收入的获取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也不利于扩大内需市场。二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切实做好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强化对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援助,妥善解决未来五年中部新增1000万~1500万适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三是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例,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险资金,完善各种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物品消费,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方面实现区域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与西部和东北比较,中部崛起的扶持政策存在明显的力度不足、适应性有限、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所以,迫切需要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在《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函〔2006〕38号)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主要针对“三基地一枢纽”发展定位,以及中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与挑战,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加强中部崛起的政策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两个比照”的有关政策,形成进一步促进中部崛起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方面扩大“两个比照”的政策实施范围,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收入少、人民生活困难的县(市)纳入比照范围;另一方面,针对中部地区比照政策标准低于西部或东北的情况,提高“两个比照”的政策实施标准,在财政、税务、投资、金融等领域,进一步加大对比照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
      (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根本改变,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传统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角色。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利于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的积极引导作用,有利于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6 〕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部六省政府必须从经济建设型为主转变到公共服务型为主。一是严格分离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切实把政府的工作重点由经济建设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二是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缩小行政审批范围,最大程度地采用核准与备案制度,最大可能地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三是加大机构整合与改革力度,完善政府部门的内部机构设置,理顺部门职能,减少行政层次,提高行政效率;四是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防止个人独断专行,进一步加强决策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五年发展报告〔R〕.2011.
      〔2〕郭熙保.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新解——来自后发优势视角〔J〕.学术月刊,2009,(2).
      〔3〕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基本思路与政策措施研究〔R〕.2011.
      〔4〕唐 葵,肖 龙.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障碍——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和对策〔J〕.行政与法,2010,(8).
      责任编辑 于晓媛

    推荐访问:中部崛起 迎接 挑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