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老王教学设计【《老王》“跨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2019-04-08 03:16: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设计背景及思路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老王》这篇课文被安排在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与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组成教学板块,要求在开展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感受底层人物的人格光辉。南京的学生,初中学的是人教版教材,这篇课文初中就已学过,旧课重读,一般采用以新(《品质》)带旧(《老王》)的办法,进行整合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
      本设计为一次应邀开设的观摩课而做。由于本人今年带高三,无法在自己的班级实施教学,只好在高一借班上课,而高一年级此时还没有进入“号角为你长鸣”专题教学,无法依据教科书原有的设计安排教学,必须另起炉灶重新设计。设计安排颇费心思,必须考虑高一学生不同于初中生的学科发展要求,确立合理的学科教学目标,尤其应克服教学中常见的贴标签、说套话的陋习,让学生了解《老王》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真正受到感染。
      针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反复研读思考的过程中,我初步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拓展阅读,感受底层人物的人格光辉、人性美好;二是品读辨析,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目的;三是自主赏析,初步体会杨氏散文的写作特色。
      具体教学过程,我采用先“出乎其外”,再“入乎其内”,最后又“出乎其外”的办法,即先让学生课前阅读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在课堂上交流阅读体会,让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理解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为进入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和品格打下基础i接着切入课文《老王》,抓住关键细节和文末的议论句,在细节的品味中感受老王的人格,在关键句的推敲中辨析作者的感情和思考,探究课文的写作动机和目的:最后让学生依据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选择一个片段加以自主赏析,比较归纳,构建阅读策略,体会杨绛散文的特色。
      这样引进一篇新文章,使阅读具有宏观的背景,与老课文组合成一个全新的文本,在这个全新文本的参照下,老课文被澈活,获得丰富的文本含义。用新眼光读老课文,老课文成了新课文。这样既拓展了阅读视野,克服了阅读中的厌倦感,又体现了高一学习新的发展目标,从而使课文生成丰富多样的课程意义。从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有一次,杨绛女儿钱媛对钱钟书说:“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又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
      《老王》这篇文章我们初中学过,高中重新学习,我们到底要学哪些东西?
      1 拓展阅读,感受底层人物的人格光辉、人性美好。
      2 品读辨析,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目的。
      3 自主赏析,初步体会杨氏散文的写作特色。
      (二)课前印发阅读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交流阅读感受和理解。
      1 “丙午丁未”指的是哪两年?从文中你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明确:指1966~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当时,知识分子和干部成了“牛鬼蛇神”,成了“黑帮”。他们被打倒,被揪出来,被抄家,剃阴阳头,挂牌子戴高帽示众批斗;群众变得疯狂,人性扭曲(极左大娘、拿柳条当鞭子抽人的姑娘),充满敌意(公交车上),知识分子不仅肉体上饱受摧残,而且尊严被践踏,精神上遭受极大的折磨……
      2 对此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和体验?
      明确:
      “风狂雨骤”一部分中阿姨的话:“你现在可以看出人的好坏来了——不过,还是好人多。”
      “乌云的金边”一部分中作者的感悟:
      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的人,如果经过不同程度的摧残和折磨,彼此间加深了一点了解,孳生了一点同情和友情,就该算是那一片乌云的银边或竟是金边吧?——因为乌云愈是厚密,银色会爱为金色
      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 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问题:“银边”或“金边”指什么?
      明确:了解、同情和友情,人性中不曾泯灭的善良和美好。
      (三)在丙午丁未年“文化大革命”中老王在干什么?重读《老王》,重点探讨作者与老王最后一面中四个“直”的形象和意蕴。
      明确:老王送钱先生去看病不收钱,哑着嗓子问杨绛:“你还有钱吗?”
      明确:1969到1972年,钱钟书、杨绛和许多知识分子被下放干校。回来后就是永远定格在杨绛和我们读者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直僵僵”和“镶嵌”;“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的“直着脚”:“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中的“直僵僵”;“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的“直着脚一级一级”。让学生想象体会四个“直”,感受认识老王的善良忠厚。
      1 本板块标题叫“底层的光芒”,你觉得老王身上闪耀着人格光芒的可贵细节有哪些?
      明确: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淳朴品质的底层劳动者的光辉形象。
      (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大一倍,冰价相等,表现其诚实。)
      (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经历抄家和批斗,许多知识分子已经倾家荡产,老王关切地问出这一句,表现其善良。)
      (3)扶病到作者家,送鸡蛋和香油。(在食品匮乏的年代,在自己患重病需要营养的时候,送鸡蛋送香油,表现其体贴关心他人。)
      (4)“我不是要钱”。(以言钱为耻,表明了其忠厚善良。)
      “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是“披着羊皮的狼”,有人是“披着狼皮的羊”,而老王就是老王,永远那么本色,始终坚守着自己做人的准则,拥有金子般的心灵。(老王是“当家做主”的工人阶级,一般而言,底层劳动者身上有许多“革命因素”,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动乱中,趁乱捞取一把的大有人在,利用政治上的优势使自己获得利益,或是在“翻身”这样的蛊惑下显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那些年代里更是司空见惯的。)他身上有许多优秀品质,最可贵的就是这一点。
      2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你对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
      (1)“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指谁?
      明确:“我”、老王。
      (2)《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杨绛面对各种侮辱,她说自己“问心无愧”,而《老王》中,面对老王这个人力车夫作者却感到愧怍。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
      明确:
      ①自己给老王钱,拿钱去表示感谢,是侮辱了老王,觉得愧怍。
      ②在那种艰难的生活环境中,老王给自己无私的帮助,自己却对她关心不够,也无力帮助他,事后想来觉得愧怍:
      ③作者是高级知识分子,虽然落难,但与老王这样的底层劳动者有很大距离,一直高高在上,并不能真正理解老王,与之相比也不如老王那样乐于帮助他人,事后认真反省,觉得自责。这里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反省精神,也反衬出老王精神人格的高大。
      3 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
      明确:正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环境中,老王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拥有金子一般的心,与之相比作者觉得愧怍,所以作者才写这篇文章。通过写作救赎自己,也捍卫记忆,呼唤善良,这也许就是作者写《老王》的原因所在。
      (四)《老王》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再选1~2个有这种特色的片段自主赏析。
      明确:《顺姐的“自由恋爱”》一文中作者提过一种拼图式写法:“我认识顺姐,恰像小孩子玩‘拼板’:把一幅图板割裂出来的大小碎片凑拼成原先的图形。零星的图片包括她自己的倾诉,我历次和她的问答,旁人的传说和她偶然的吐露。”《老王》一文也用了这种拼图式写法,在与老王的交往中,渐次展开,不断丰满。具体写法有:(1)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品质,通过动作、语言、肖像写人物;(2)用环境描写勾勒人物品质;(3)用铺垫、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写品质。
      善于由点及面,用环境和细节来描写,三言两语就活画出人物的个性。
      《丙午丁未年纪事》中具有这一特色的片段很多,如:“极左大娘”的故事、小刘的故事、同情的鬼脸的故事、披着狼皮的羊。学生可择—二加以解说。(赏析略。)
      (五)课后作业:杨绛散文被称为“杨式太极拳”:文章选取生活中的小事,叙述从容平静,语言朴实无华。有人称杨绛的《林奶奶》是《老王》的“姊妹篇”,请课后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杨绛散文选》来读一读。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老王 文本 阅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