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低碳城市规划 浅析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

    时间:2019-03-31 03:26: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和生态优化联系起来,将单位经济碳排放目标、排放效益、排放指标等计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制定有效的补偿性政策措施,促进城市管理目标从单一经济指标向体现低碳城市要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目标转变。本文探讨了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
       关键词:绿色;城市;设计;低碳;城市规划
      Abstract: combin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social progress and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put unit economic carbon emissions targets, emissions benefits, such as emissions plan into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make effective compensatory policies and measures, and promote the city management goal from a single economic indicators low carbon cities to reflec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integrated target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een city design and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Keywords: green; city; Design;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每年新建的20亿平方米建筑中,有8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441亿平方米存量建筑中,有9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突出问题。如果低碳城市是我国城市的发展方向,那么绿色建筑则是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绿色低碳建城市的意义
       1、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污染。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 据统计,全球有50% 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 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是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 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 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二氧化碳废弃物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建筑过程中,还有一些能量是以间接电能的形式出现的,据估算至2020 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 亿吨标准煤,也意味着产生20 亿吨二氧化碳。但是如果推进建筑低碳节能,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 ,届时将减少1/4 的标准煤燃烧,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的保护了其他资源。
       2、绿色低碳建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绿色低碳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室外环境而言绿色低碳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 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室内环境本质上决定着人们的舒适度,而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因地制宜,从规划 、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入手,通过各种绿色技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
       3、以低碳应对全球气候挑战。低碳设计是指采用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实现低碳 、零污染、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计方法。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大家都很关注,对我们建筑领域来讲,我们节能减排的任务意义很重大,也很艰巨,建设生态低碳城市、低碳生态社区、低碳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领域的主要策略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侧重点不同绿色低碳建筑更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
       二、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
       1、在深入研究低碳化指标的基础上加快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的完善。 中国低碳的发展要在吸取别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符合中国自身实际的标准,从而探索出一条自身的低碳化道路 。利用当前推动低碳化发展的契机,以及各方对于实现城市低碳化所需指标的深层研究,加快完善对于绿色建筑评价的相关指标的制定。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注重房地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建造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及环境成本之间的综合平衡; 另一方面要按绿色建筑标准改造既有住宅。 要遵循适用“经济原则”针对高、中、低档价位大的住宅,制定中国低碳住宅标准,对建筑进行节能评级与认证并保持认证标准的差异性 、可持续性及可操作性。 同时,应该在对建筑的测评过程中构建第三方测评体系,由其对建筑物的能耗或能效进行客观的测试、评估并给予完善。
       2、结合低碳政策的创新激励各方发展绿色建筑。当前政府在推动发展模式低碳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相应的政策工具,这些都为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支持提供了重要机遇。 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工具应该全面覆盖到: (2)能源政策,包括可再生能源政策节约能源政策能源技术政策等; (2) 低碳技术政策,包括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和转让政策,碳封存技术政策,低碳技术标准等; (3)低碳产业政策,包括鼓励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品生产限制高碳产品生产与进口等政策; (4)低碳消费政策,包括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社区等政策。这些政策工具的创新在推动整个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与绿色建筑产业相关的各个产业的发展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激励相关企业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能够利用市场机制调整整个产业结构,引导公众消费方式的转变,使整个社会在政策引导下共同为发展绿色建筑做出贡献
       3、加快低碳技术的开发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的转变。 因此,在我国降低碳排放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低碳技术的开发至关重要。 概括起来,现有的低碳技术主要涉及以下领域: 一是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以提高能源利用率; 二是发展太阳能、风力、水力、生物质能、海洋温差、潮汐、海浪、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及其电力转换技术; 三是能源效率技术; 四是碳捕获技术。 通过这些领域的技术开发,可以为绿色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将技术物化和作用于生产过程,可以大大降低绿色建筑建造的成本调动开发商建设的积极性,进而转变民众对于绿色建筑成本高的错误认识,提高民众的接受度,最终为绿色建筑的普及提供保证
       4、结合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增强对于绿色建筑的宣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教育的推广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提倡稳步提升了全民的素质,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而日益高涨的能源价格也促使人们想方设法节约能源,以降低生活的成本 。在此大环境下,结合当前政府和社会对于低碳模式的重视,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和作用的普及,在巩固人们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增加对于绿色建筑在推动低碳发展方面所起作用的宣传,提倡全民的低碳意识 、绿色意识,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合理有效使用绿色建筑提供的功能,实现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低碳化转变。
       总之,绿色建筑是一种理念和方式,推广实施绿色建筑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当前发展低碳城市的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建筑在更高起点上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 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1) .
       [2] 李志英,陈江美. 低碳社区建设路径与策略[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1) .
       [3] 牛桂敏. 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思考[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0,(04) .
       [4] 杨培峰,蔡云楠. 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生态化革新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05,(02) .
       [5] 李慧栋,李同升,郜鹏. 社区规划的发展进程与多维透视[J]. 城市发展研究, 2006,(06) .

    推荐访问:浅析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低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