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李清照《声声慢》词英译本解读】解读李清照声声慢

    时间:2019-02-10 03:23: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细腻的笔法书写其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故而她的词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备受世人推崇。《声声慢》是其代表作之一,抒发了词人暮年沉痛乃至凄厉的悲愁之情。本文旨在对徐忠杰英译的《声声慢》从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视角进行解读。
      关键词: 《声声慢》英译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委婉被推崇为“婉约之宗”,其晚期名作《声声慢》更是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原词如下: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声声慢》脍炙人口,至今传诵不衰。这首词描写了她在南宋王朝国势式微,个人家庭惨遭不幸,生离死别,家破人亡后的凄惨心境。作品通过淡酒、风急、秋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形象的描写、渲染和烘托,把自然景物、生活细节和寂寞、空虚、复杂、细致的生活感受与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语言凝炼、情感强烈,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孤身独处的悲哀愁苦与无奈。
      这首词也深受国内外翻译家们的青睐,至今译本多达十余种。笔者想就徐忠杰先生的译文进行一番解读,以其有所得。徐忠杰先生1901年出生于香港,后迁居上海。1922年赴美留学,攻读英国文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浙江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任教。他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翻译唐诗宋词的,也恰好是中国的“文革”年代(李正栓:45)。其译文如下:
      Shengshengman
      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
      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 bleak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I can find
      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most unkind.
      ’Tis warm,but abruptly it turns cold again.
      An unbroken rest ――most difficult to obtain.
      Three cups of thin wine would utterly fail――
      To cope with the rising evening gale.
      Myself,into woe,a flight of wild geese has thrown.
      But with them,very familiar I have grown.
      
      About the ground,chrysanthemums are bestrewn.
      Gathering into heaps―bruised―withering soon.
      With myself in utter misery and gloom,
      Who cares to save them from their approaching doom?
      Standing by the window――watching in anguish stark,
      Could I bear alone the sight until it is dark?
      Against the tung and plane trees,the wind rises high.
      The drizzle becomes trickles,as even draws nigh.
      How,in the word“Miserable,”can one find――
      The total effects of all these on the mind!
      (冯庆华,2001:275)
      
      一、解构主义解读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发展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郭建中,2002:173)。解构主义理论是在消解西方传统的逻各斯语音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和巴特等。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西方的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占统治地位,认定事物和世界中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定的、永恒的和具有统一性的中心。人们在这种思想意识指导下,就期望在事物和世界中得到一个固定和唯一的答案。解构主义学派抨击逻各斯中心主义,抨击其二元对立方法论,主张用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在解构主义中,因为意义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文本的终极意义就不复存在。文本不再是一个封闭而完整的系统,而是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变化不息特点的系统。解构主义否认文本中心意义的存在,颠覆作者的权威性,对于译者,这一特殊读者而言,他们可以在翻译过程中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在自己的阅读理解基础之上,译出那些蕴涵于源语中的意义,使译文散发出寓意深远的诗性。
      《声声慢》是词中的调名,并非题目。而词又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词,这种文学体裁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徐忠杰所译的《声声慢》就是以诗的形式来处理的。比较译文与原文就会发现,原词短小精悍,译文显得有些冗长。“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一句话,译者用了“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most unkind.// ‘Tis warm,but abruptly it turns cold again.//An unbroken rest ―most difficult to obtain.”三句话来翻译。其中译者加入天气情况的描述,把悲凉之意凸显出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此句以问句结句,但是在译文中译者是以一个陈述句结句,还添加了起补充作用的破折号。针对“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句话,译者增加了补充说明的破折号,以及“watching in anguish stark”。虽然原词中没有“凝视”这个行为过程,但是这样的添加也足见译者心思细腻,以其自身的体验来诠释这首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这一句的翻译中,译者加入了刮风的场景,使雨中景更加统一完整。对于整首词的点晴之字“愁”,译者用了双引号及首字母大写的形式“Miserable”以示突出强调,使得女词人的愁情一览无遗。徐忠杰先生做出的这些改动,都是依据他自己的阅读理解及感同身受而做出的。我们可以把他的翻译看作是一种基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实践,消解了文本中心论和作者权威论,凭借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领悟阐释这首伤春悲秋之词。
      
      二、女性主义翻译观
      
      女性主义观点源于争取与男子在社会地位和权利的平等,但随之又转向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女性经验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刘军平,2004:3)。女性主义翻译观就是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让人们正视女性在翻译研究与实践中的作用,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人(Simon,1996:20)。
      李清照作为在男权意识为主的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女性,爱情追求是她艺术创造的直接动力,并通过这一主题执着地抒写并张扬了自我主体意识。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女性个体,用女性的笔调和细腻写出女性愁苦与悲伤。但是,她又从自己的悲愁中透露出了社会的悲哀在其作为一个社会个体身上的反映,体现出创作主体深刻的个体认知。李清照凭借着对她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地位的认识和思索,在文学作品中张扬女性意识。
      徐忠杰在挑选宋代词作品进行翻译时,并不因李清照是女词人而将其忽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让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封建时期女性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使他们看得见封建知识女性的生活状态,听得到她们的心声。纵观全词,并无一个代表词人的“我”字。全词形式上无我,但实际上有我。根据英语的习惯在“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句里,把代表词人的“我”显现出来了。译者不因词作者是女性而把女性的主体性剥夺译成“himself”或“herself”,而是用“myself”。此外,译者还使用倒装结构把“myself”用于句首,凸显和进一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性,让读者倾听到女词人的悲愁。
      
      三、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抵抗式翻译策略
      
      抵抗式翻译策略是由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提出的,它是一种非流畅和陌生化的翻译风格,通过强调源语文本的异域身份和防止意识形态主宰目的语文化,使译者显现。也就是说在译文使用一些目的语文化读者看来非常陌生的语言和文化因素来体现差异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异化的翻译方法。对原文的差异性进行保留,自然对目的语文化的常规产生一定的冲击性。抵抗式翻译策略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层面的操作上,文化意象的传达、思想价值观、崭新的文学样式等方面都会有所表现。徐忠杰所译的《声声慢》在某些方面对此也有所反映。
      首先是词牌名《声声慢》的翻译,译者使用的是音译法。《声声慢》又名《胜胜慢》、《神光灿》、《人在楼上》、《寒松叹》等。词调是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是题目,也不反映整首词的内容。徐忠杰用音译法使目的语读者产生陌生感,但由此可以引导他们探究这种陌生的事物,进而了解中国的诗词文化,达到传播华夏优秀文化的目的。若译者对“声声慢”这一词牌名进行解释一番的话,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在“梧桐”一词的翻译上,译者采用音译加直译的方法,将它译成“the tung and plane trees”。在汉语里,“梧桐”作为特殊的文化意象有“悲伤”、“忧怨”等含意,在诗词中也是屡见不鲜。译者在此用音译的处理方法,抵制强势文化抹杀异质文化差异性行为,引发目的语读者对陌生性的好奇心和遐想,同时“彰显出异域文本中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把译文读者送到国外去”(Venuti:20)。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001重印).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正栓.徐忠杰翻译原则研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
      [4]刘军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J].中国翻译,2004,(7).
      [5]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6]Simon,S.Gender in Translation[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6.

    推荐访问:解读 李清照 英译 声声慢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